1750年前后,中國出現了兩部偉大的小說作品,分別是《紅樓夢》和《儒林外史》,標志著中國古典小說進入繁榮發展階段。兩部作品的作者都生活在18世紀上半期的中國,是封建社會走向崩潰的前夕,是表面上繁榮穩定實際上是封建社會回光返照的時期。所以在這一時期產生這樣兩部偉大的作品,絕不只是偶然。
《當代》(雙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奉行文學克隆真實的宗旨,堅持以文學關注現實關注百姓人生的立場,被公認為現實感最強的中國大陸文學刊物。長期關注讀者趣味,尊重讀者權利,相信讀者格調,成為發行量最大的文學原創期刊之一和最受歡迎提文學品牌之一。
一、《儒林外史》產生的背景
清朝統一中國后,統治者通過武力鎮壓與政治上的高壓政策,鞏固了其封建統治,出現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但其實在這種表面的虛假繁榮下是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背后隱藏著黑暗腐朽和尖銳的社會矛盾。而清朝的統治者對知識分子則采取了高壓與收買相結合的政策。在大舉實行文字獄的同時,又采取各種手段讓知識分子來為自己的政治服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舉考試制度,在思想上和物質上控制知識分子,達到統治者的政治目的。吳敬梓把科舉考試作為中心,使用非常高超的諷刺手法,各種各樣知識分子的生存和命運被展現出來,就好像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映照出一幅真實而又生動的腐朽社會的歷史畫卷。
《儒林外史》問世以后,文學作品才真正的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諷刺社會,批判科舉士人,而文章風格又悲而幽默,婉而諷刺。才真正可以稱之為針砭時弊的小說。而魯迅先生也指出了其思想藝術上的特色,并稱其為真正的諷刺之書。而吳敬梓能寫出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不僅與他所處的時代有關,還與他的思想和生活分不開。吳敬梓受父親思想的影響,從小就很有才學,喜歡讀書,各類書籍都廣泛涉獵。青年時期又經歷了家族內部糾紛,使他認識到某些人的卑劣行徑和丑惡靈魂。由家族到社會,使他對當時的世風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而吳敬梓也曾是個多次經歷科舉考試的士人,當然腐朽的科舉制度也給他帶來了沉痛的打擊,從而使他厭棄科舉。這些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創作出了《儒林外史》這一偉大的文學作品。
“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就像魯迅先生所說的,《儒林外史》描寫的內容雖然很豐富,但主要還是在描寫“士林”。通過吳敬梓長期的觀察,為我們描繪出了各種各樣的儒林士子,就像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展現出了封建腐朽社會儒林士子的生活百態。通過對一代文士生活和思想的現實主義描寫,揭示了封建社會末期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的深重危機,并尋求解救的方法。
二、現實主義的諷刺藝術
在我國古典小說中,杰出的作品中一定包含《儒林外史》。它的杰出所在就是它的諷刺性,而它的諷刺又具有真實性。就像魯迅所說的“諷刺的生命是真實。”他認為,作者用精煉夸張而藝術的手法寫出一群人的真實的一面來,就可以稱之為“諷刺”。《儒林外史》就是在使用夸張手法的同時又運用了藝術的寫作手法,把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和地主豪紳的活動描繪出來,揭露了當時社會所謂的“太平盛世”的假象,赤裸裸地展現出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它通過對當時普通的日常生活的描寫,生動真實地展現出儒林士人可恨、可笑、可憐又可嘆的丑惡嘴臉,從而進一步的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社會的腐朽。這就是《儒林外史》被魯迅先生高度贊揚的主要原因。就連法國大百科全書也說《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諷刺作品。使《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聞名世界。
小說把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社會的黑暗腐朽通過對形形色色的人物描寫來展現出來。據調查,全書二百七十多個人物形象,《儒林外史》中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僅是儒林士子,還有各個階層的社會人物。吳敬梓從不孤立的描寫一個人物,而是把人物周圍涉及的人物關系社會關系一一描寫出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畫面。例如范進中舉,中舉后發瘋,作者利用范進周圍人物對他中舉前后對比的夸張描寫,真實而鮮明的揭示了他發瘋的原因,使讀者能夠很好的理解接受并去深入思考。范進中舉前不但家里很窮,就連殺豬的岳父也瞧不起他。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環境,才使得人們更加扭曲、墮落、腐朽。作品寫出了當時因為科舉制度而扭曲變形了的社會與人情。
我們從一個個人物的描寫中,看到的不是個人的墮落,而是整個社會的墮落、腐朽。因此,魯迅說《儒林外史》是少有的“以公心諷刺之書”。《儒林外史》是為了抨擊社會而作,目的是為了救世。這是《儒林外史》區別于一般諷刺作品的地方,它沒有私人的恩怨,而是公正的去看待這個社會,用沉痛的心情來揭露這個社會。
三、悲劇性與喜劇性相結合
吳敬梓用飽含酸楚淚水的筆把封建腐朽扭曲變形了的社會用諷刺的手法描繪出來。那些出身下層卻掙扎著向上爬的人物,他們的悲喜劇具有最揪動人心的諷刺效果。一些人物,堪稱吳敬梓諷刺典型的精品。
周進和范進都是科舉制度考試下悲喜劇的角色。周進是考了幾十年,什么也沒考上,繼而感到痛苦絕望。范進是考了幾十年,突然考上舉人,樂極生悲瘋狂失態。他們并不是本來瘋癲,而是功名富貴把他們騙上科舉的道路,最后神魂顛倒,走向墮落。而他們發瘋的過程,既令人感到可笑又感到可憐。始而憐憫,繼而大笑,最后是深深的悲憤。作者把這種對悲喜劇藝術感受的過程通過自己的心路歷程展現出來。
作品中的悲劇因素往往不是馬上就能看出來的,它總是隱藏在我們看不到的生活深處和某些情節背后。例如馬二先生,就是一個典型的被科舉制度所毒害的悲劇人物。他的青春和思想都被科舉和八股文禁錮了。而他與周進、范進的不同之處就是他始終也沒進入官場。
四、多種多樣的諷刺手法
(一)漫畫式的外形描寫
《儒林外史》用精煉的語言,簡短的語句,描繪出了人物形象的主要特點,惟妙惟肖,形神兼備。例如第二回對夏總甲的外形描寫,短短幾句就寫出了夏總甲窮困潦倒但又愛耍官威的低級小官吏的形象。
(二)夸張手法的運用
作者把人物的可笑可恨之處常常用夸張的手法表現出來。如范進中舉和嚴監生臨死前不肯斷氣的描寫。作者集夸張之能事,使讀者對主人公感到又可憐又可恨。夸張的描寫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鮮明。
(三)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
作者常用人物言行自相矛盾的手法來揭露他的虛偽可笑。如第五六回寫的嚴貢生的言行。他沾沾自喜的在范、張面前吹噓自己如何率真正直,從來不占人任何一點的便宜。隨后作者就把他在鄉里的各種卑劣行徑用一系列生動的情節揭露了出來。尖銳的諷刺效果在嚴貢生自相矛盾的言行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對比手法的運用
《儒林外史》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對比手法的運用。其中最能體現的就是范進中舉了。范進中舉前后的對比被作者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既寫出了人情冷暖,又寫出了世態炎涼,同時又揭露了人性卑劣的一面。
(五)出人意料的描寫
作品中還常常有意安排一些出人意料的描寫場面。作者把要諷刺的對象讓其他人物去無情的奚落和嘲笑,讓其出丑,這也是作者擅用的諷刺手法。
(六)杰出的語言藝術
杰出的語言藝術也是《儒林外史》常用的手法。在《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白話經典小說的基礎上,《儒林外史》使用了更加口語化的白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總的來說,《儒林外史》采用了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諷刺手法,既含蓄委婉又夸張露骨。含蓄在引而不發,發人深省,夸張在尖銳潑辣,痛快淋漓。作為一部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雖然吳敬梓無法超越時代的局限,但他在《儒林外史》里展現的近代現實主義的曙光,卻一直影響著以后的時代,為文學的前進提供發展方向。吳敬梓不僅屬于他自己的時代,而且也屬于未來的時代。
參考文獻:
[1]明清小說[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7(第2版).
[2]儒林外史研究[M].華東師范出版社.《儒林外史研究論文集》中華書局,1987,9(第1版).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