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的研究,第一、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研究的科學基礎及其技術路線信息技術輔助的語言教育存在著可以以數量呈現、以邏輯進行推理的種種現象。 就語言教育而言,教育教學的內容、方法及過程環節的各個方面都包含可觀測、可分析,甚至可預測、可操縱的形式與內容,信息技術輔助的語言教育則融合了更多客觀性、技術性要素,科學性程度更高,相應的研究方法應該更具有客觀性、邏輯性以及可驗證性。 因而,這一領域的研究首先具有實證主義研究范式的特征,即通過將語言教育過程中各類成分定義為變量,運用數學原理和統計方法進行量化觀察與分析,確立其因果關系,從而建立具有普遍法則的系統知識。
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研究是以應用性為其外在形式、以語言教育為內在核心的。 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相比,語言學本身具有較強的理性特征和邏輯意識,并具有嚴謹的學科特性和悠久的實證傳統。 因此,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語言教育研究應力求堅持語言學研究的實證路向,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環境下語言教育問題進行描寫和分析。
需要重視的是,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實驗唯一”,而是多向度的科學觀察、描述與分析。 目前對信息技術輔助的語言教育的科學性研究大多表現在對教學過程的案例實驗, 總體上呈現出技術路線的單一化,科學系統性程度較低。 信息技術輔助的語言教育研究是傳統語言教育研究中科學性與技術性的進一步整合,信息技術環境下語言教學、語言學習的特點與機制以及信息技術在語言教育中的延伸與拓展等研究問題, 都要求研究路線的綜合性與系統性。
二、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研究的人文結構及其思辨范式語言教育包含“知識”、“行為”以及“主體間性”等學科特證,具有較強的人文特性和社會功能。 語言教育活動,無論是否具有信息技術的融合或輔助,都是由人在意識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有參與者行為方式的主觀價值因素,因而不完全是客觀的,還有人賦予的意義。 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并不是技術(或機器)“替代”教學,人的主體性及主體間性都是教育中不可替代、不能被邊緣化的,更不可刪除的必然要素。 以客觀性為主的研究范式只局限于處理與語言教育有關的技術性、形式性問題,聽命于現實或經驗的電化教育研究數據統計而無法在符合價值取向的層面上得出人文性結論,觸及不到語言能力形成以及教育活動的主體性實質。 因而,對語言教育進行研究應蘊含認識方面的人文理解方式, 即在研究過程中運用主體理解、體驗、現場觀察等方法,對教學現象進行自然的、整體的、定性的把握。
在傳統的語言教育(尤其是外語教學)研究觀念中, 人文理解往往單一等同于主觀的闡釋與判斷,或經驗性的反思。 事實上,教育教學的人文思辨性研究范式早已具有多樣化的形態特征,且對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產生著種種作用,如教育教學研究中逐漸普遍化的人種志研究、文化人類學方法以及充分體現人文特性的行動研究等。 信息技術輔助外語教育研究的(外語教師)研究者習慣于沿襲外語教學研究傳統的方法論范式,而常常忽略教育教學的基礎性結構及其相關研究的內在特征。
三、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研究的哲學(認識論)范式及其理論體系任何研究都以一定認識論為哲學基礎,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研究所具有的學科綜合性滲透了語言、教育及科學的普遍性哲學原理,深刻影響著語言教育的綜合理論體系構建。
第一,就語言教學而言,語言哲學的認識論基礎為外語教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如結構主義哲學思想指導下的語言認知教學理論、行為主義哲學影響下的語言交際教學理論、系統論哲學基礎上的互動教學理論等。
第二,在更為廣泛的意義上,對教育教學的各種哲學認識影響并推動普遍性教育教學理論的建立,如赫爾巴特以唯理論為基礎的聯結主義的教學論、杜威以經驗論為基礎的實證主義教學理論等。
第三,科學哲學對教育教學研究的影響也日趨廣泛。 以庫恩為代表的歷史主義科學哲學、以夏佩爾為代表的新歷史主義科學哲學和以波普爾、拉卡托斯為代表的證偽主義學派等,正在逐漸影響教學研究范式的發展,如這些哲學思想中的“信息域”、“證偽”、“硬核”等概念已經被應用于教學研究的理性描述。 技術不簡單是工具,技術的應用以及如何應用,都滲透著深刻的科學哲學原理。
認識上的方法論范式是語言教育研究理論建構的基礎,如何認識研究客體直接關系到研究結果的理論概括。 目前,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研究在認識方式上還很局限,多以主觀經驗性為主,對教育過程的普遍性人文特征及社會性功能的認識較弱, 換言之,系統性認識不夠。 就其科學的哲學內涵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的認識空間。 在理論建構上還處在初級的、以借用為主的階段, 尚缺乏自成體系的邏輯思辨性結論。 尤其是,大多研究所借用的理論往往缺少人文學科理論思想或觀點的系統性結構,即缺乏“點”與“面”的有機結合,研究的理論基礎相對比較單薄,認識上大多存在著片面性問題。
語言學的技術傳統為信息技術在語言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學科基礎,語言教育和技術的整合使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獲得豐富的跨學科內涵,這一學科領域的理論體系因而具備多樣性系統特征(語言教學與語言學習理論、教育學理論、人文學科理論、社會學理論、科學理論等)。 因此,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研究應該具有清晰的跨學科理論結構,在借鑒和整合各分類學科理論流派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自成體系的理論思想,從而有效實現信息技術輔助的語言教育現象的針對性描寫、解釋與概括,完成對這一特殊領域現象的教育學闡釋和理論提升。
語言、教育與技術三者的結合,生發出很多全新的研究選題。 交叉生成的研究課題雖然具有良好的研究生態和研究前景,但容易流于研究定位模糊、研究方法失范等交叉學科研究范式中極易產生的流弊,因此在研究中應該予以關注和重視。 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的研究方法應該在尊重語言學、 教育學與信息技術學等學科研究范式的基礎上, 形成以描寫研究、實證研究、人文闡釋等為主要特色的方法論體系。 語言學與信息技術學的實證傳統、教育學的理論思辨傳統都應該成為信息技術輔助語言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來源。 同時, 對于實踐性很強的教學研究,應充分關注理性的認識與概括,有效建構相應的理論體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