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是能源輸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但是如今能源輸出生態安全仍然面臨一定的問題,例如:資源枯竭,能源供需出現新變化,工業化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對能源需求和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甚至對環境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為此,政府應對能源輸出區域進行合理產業布局,提升環保意識,起到積極規劃和引導作用,指明能源輸出區域產業發展的方向。在城鎮化建設中也應積極推進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強化城市居民環保意識,加入綠色環保的理念,積極促進能源輸出區域生態轉型。
關鍵詞:能源輸出區域,生態安全,解決對策
生態安全是當今人類得以生存與發展最基本需求。生態安全也是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發展的保障。能源輸出區域作為我國能源供給地,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1998-2015年全國31個省市一次能源生產量與消費量數據,并根據肖濤(2011)測算方法判定山西、內蒙古、黑龍江、貴州、陜西、寧夏、新疆、青海8個省份為我國能源主要輸出區域。能源輸出區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如不及時解決能源輸出區域生態安全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勢必會嚴重阻礙國民經濟協調發展,造成不可彌補的后果。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能源輸出省生態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對具有特殊戰略地位的能源輸出區域進行重點深入考察。
一、能源輸出區域的生態安全內涵的界定
生態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的概念是L.R.Brown(1977)最早提出的。隨著全球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生態安全成為世界各國重視的焦點問題。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紛紛關注生態安全的研究,但學者們并沒有對此達成共識。從狹義的視角,學者們將“環境安全”與“生態安全”合二為一,提出“生態環境安全”的觀點,這是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的安全(CarrE.R,2002)。廣義的視角則認為生態安全是復雜的,涉及領域廣泛,其包括自然、經濟、區域和社會生態安全等(EzeonuI.C.等,2000)。還有一些學者認為生態安全是相對安全,不同時期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滿足程度各不相同,對生態安全界定不同。
區域生態安全屬于廣義上的生態安全。2000年底,我國政府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首次提出國家要生態環境安全,進而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14年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將生態安全正式納入國家安全體系,表明生態安全已經成為我國總體安全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源輸出區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能源產業是能源輸出區域的重要支柱產業,產業結構較為單一。能源輸出區域生態安全應以資源狀況、環境質量、社會生態、經濟生態和污染控制為評價指標,能源輸出區域生態系統具有社會性、復雜性、綜合性、空間地域性等特征。能源輸出區域生態安全應避免因環境失衡和能源資源枯竭引起生態環境問題,給能源輸出區域經濟發展構成一定威脅,避免對當地居民的收入和就業造成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實現人與資源之間的和諧發展,能源輸出區域的生態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環境安全的綜合體。
二、能源輸出區域生態安全的困境
能源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重要保障,能源輸出區域的重要戰略作用不如忽視。能源輸出區域生態安全與否對于國家安全來講至關重要。通過分析發現能源輸出區域中,山西、內蒙古、黑龍江、貴州、陜西、寧夏、新疆、青海八個區域主要為我國的中西部區域,也是經濟相對發展落后的區域。隨著國家提出縮小區域經濟之間的發展不平衡,采取了一系列“振興東北”和“西部大開發”的策略,對能源輸出區域的經濟發展格局帶來重大的影響,隨著工業化快速發展,城鎮化建設不斷深入,能源輸出區域面臨著產業轉型和資源逐漸在枯竭的趨勢,給能源輸出區域的生態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一)能源輸出區域面臨資源枯竭,能源供需出現新變化
以黑龍江為例,黑龍江作為能源輸出大省,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黑龍江省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突出的貢獻。但隨著黑龍江石油、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自身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加大,能源輸出區域的身份正逐步在喪失。2014年開始,黑龍江省一次能源生產量與消費量之差首次為負,黑龍江省一次能源消費在逐年提高,已經超過其生產量。2015年能源消費與能源生產之差在逐漸拉大,出現明顯的能源供給不足,加大從省外輸入能源來滿足自身經濟發展。資源逐步枯竭給當地居民帶來巨大的影響,收入降低,生活質量下降、就業質量差,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能源枯竭帶來的能源供需變化將成為未來能源輸出區域發展趨勢,這種能源枯竭的危機所帶來的恐慌和不安定影響將會逐步在加深。
(二)工業化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對能源需求和生態環境影響加大
能源輸出區域具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不僅為其自身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同時也對能源輸出區域的產業布局,以及城鎮化建設空間格局產生重要影響。能源輸出區域能源自身的資源分布差異,導致其自身經濟發展失衡,過度依賴資源的優勢造成產業結構單一,重工業為主,高科技產業發展緩慢。統計數據表明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能源輸出區域城鎮化建設對能源需求旺盛,一方面工業經濟發展需要能源供給,另一方面城鎮社會生活能源消費在逐步上升,冬季供暖,私家車增加等均都以一次能源(如煤、石油等)為主要消耗對象。尤其是能源輸出區域中的西北地區,為快速縮短與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重工業成為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對環境的直接影響就是“廢水、廢氣、廢棄物”的排放量增大,對生態環境發展帶來重要的影響。高耗能、粗放式的工業發展模式是以犧牲生態環境和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為代價。能源輸出區域多為經濟落后區域,資源開采技術相當落后和環保意識不強,為了貪圖短期的收益,濫采濫挖現象頻頻發生,造成大量的浪費、地下采空后通過其他填充物代替造成地下水污染、能源浪費也較為嚴重, 生態環境不堪重負,能源輸出區域生態安全的等級普遍低于其他農業發展區域。
(三)能源輸出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帶來環境影響
能源輸出區域除個別區域如內蒙古外,大部分能源輸出區域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各項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缺少高科技產業支持、技術相對較為落后、人力資源和資金較為匱乏,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其他沿海內陸地區。經濟發達地區產業受生產成本、環境約束、城市規劃等方面的因素的影響,開始不斷將一些高耗能高成本的產業向豐富資源的中西部地區轉移,能源輸出區域成為主要的承接對象。能源輸出區域為減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產業有效轉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吸納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的相關產業轉入,目的在于通過承接產業使區域經濟在技術、資金以及管理經驗等方面得以快速發展。
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對能源輸出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產業創新能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對生態環境的負面作用隨著日益凸顯,由于環保意識不強,導致一些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落戶到該地區,使能源輸出區域的生態環境出現日益惡化現象,同時對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帶嚴重的影響。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產業不斷向能源輸入地區轉移,增加了能源輸出區域生態安全的威脅。
三、能源輸出地區生態安全的解決對策
能源輸出地區生態環境正面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政府部門針對能源輸出區域的特殊性,對其生態安全監控應給予高度的重視。針對目前能源輸出區域生態安全所面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對策,加強對能源輸出區域生態安全的維護,對于促進能源輸出區域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和諧,促進能源輸出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合理進行產業布局,提高環保意識
能源輸出區域受資源稟賦的影響,在最初的產業布局方面過多地依賴于能源優勢,造成產業單一化、重工業為主的局面,產業布局不合理,地區產業發展不均衡。因此針對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能源輸出區域應不斷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生態產業作為突破口,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產業發展做為未來產業布局的指導思路,同時在進行承接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過程中應有所選擇,避免出現以環境換發展的局面,一旦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短期內損失是難以彌補。
逐步剔除資源消耗過多,對水資源、土地資源占用過大的產業,逐步扭轉產業布局不合理現狀,政府對能源輸出區域的產業布局起到規劃和引導作用,把好關鍵的環節,明確能源輸出區域產業發展的方向,朝著“綠色工業園區”發展,帶動整個區域綠色可持續發展。
(二)城鎮化建設中積極進行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
目前一次能源消耗是我國整體能源消費的主流。研究表明燃燒煤炭是碳排放的增加主要原因,加快對能源消費結構優化調整,對降低環境污染,提高人們的生態環境質量具有長遠意義。針對城鎮化過程中能源消費逐年增加的現狀,通過政府部門積極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城市居民環保意識,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事業,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植入綠色低碳的理念,
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城鎮化建設與區域的產業布局相結合,積極發揮各個主體功能區主要作用。
(三)積極進行能源輸出區域生態轉型
能源輸出區域隨著不可再生資源不斷耗盡,無一避免最終將走向資源的枯竭。作為能源輸出區域應該未雨綢繆,針對本地區特色,尋找新的綠色支柱產業,經濟發展在不以環境犧牲為代價。避免地區經濟發展過于依賴不可再生資源,一旦資源枯竭給地區經濟發展造成致命的打擊。能源輸出區域應積極開發光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即可再生能源,發展新能源產業。在生態轉型發展過程,減少人為干預,保持區域內的生態系統正常運轉,放在因打破生態循環的鏈條破環原生環境。尤其是能源輸出區域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時,應尤為注意。地區政府針對地區生態轉型要進行反復調查與論證,完善相關法律,通過政策“剛性手段”對能源輸出區域生態環境予以保護,加強生態安全的管理。
參考文獻:
[1]邵帥,齊中英.基于“資源詛咒”學說的能源輸出型城市R&D行為研究——理論解釋及其實證檢驗[J].財經研究,2009(1):61-74.
[2]肖濤,張宗益,汪鋒.我國區域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基于能源輸入省與輸出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12,3(26):74-79.
[3]NATO 's committee on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Brussels: NATO , 1999.
[4]Research Panel on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of the Canadian Global Change Program. Environment and Security: An overview of Issues and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Canada, 1996.
[5]馬利邦,牛叔文,李永華,等.甘肅省生態安全評價及驅動因素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9,23(5):30-36.
[6]馮宇.資源約束效應研究——以西北地區礦業開發為例[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
[7]張兵,金鳳君,胡德勇.甘肅中部地區生態安全評價[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5):9-15.
[8]何龍斌.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生態困境與出路[J].經濟縱橫,2010(7):65-68.
[9]武真奕.生態旅游資源開發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影響探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0(4):77-80.
推薦閱讀:生態科學論文發表流程
《生態科學》(雙月刊)1982年創刊,宗旨是:堅持“雙百”方針,團結和依靠廣大生態學工作者,報道生態學領域的創新成果,推動我國生態學事業,為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服務。主要登載生態學及各分支學科的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最新成果,歡迎導向性的高水平評論與綜述,同時刊登重要科學問題討論、研究簡報和新技術新方法和學術專著介紹等。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