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時期,如何鞏固自身領導地位,如何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如何實現“善政”與“善治”的互通,成為中國共產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所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既是黨中央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基本遵循,又是揚棄地學習了國內外先進社會治理理論的重要成果,更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治國理政經驗的總結。本文剖析了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的意義,在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基礎上,對未來中國實現國家現代化的路徑進行了歸納和展望。
《觀察與思考》雜志是浙江省社科院主辦的一本通俗性政治理論刊物,創辦于1984年,原名《學習與思考》,2009年獲“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榮譽稱號。是一本主要面向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宣傳文教系統宣傳理論工作者的通俗性的政治理論類學術期刊。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不僅得益于我們對經濟體制的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明確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也明確指出,“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是一個國家治理由“善政”轉向“善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治理主體,治權運行方式,治權權威,治權運行領域等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有效地推進中國國家治理現代進程,是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關鍵。
一、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統稱。國家治理體系是指規范社會權力運行和維護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 ,涵蓋了治理主體、治理機制和治理技術三大要素,涉及了由誰治理、如何治理和治理得怎么樣三個問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指在適應我國的國情基礎上,完善目前的體制機制,不斷建構新的制度規文,使之更加科學、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等公共事務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指現代國家運行過程中權力和權利主體對各項法律制度的運用能力。
盡管歷經四十年改革開放,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但必須意識到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正面臨著諸多嚴峻的挑戰。比如有限的政府和人民無限的需求這一矛盾還沒得到有效的解決,動態和穩定治理框架尚未形成等等。因此,國家治理想要達到“帕累托最優”的政策效果,根本途徑就是突破各種阻礙社會進步的體制機制,全面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二、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改革路徑分析
黨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明確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作為我國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 ,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創新時代潮流,堅決破除一切頑瘴痼疾 ,構建科學有效、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彰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一)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方式
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才能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我們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牢牢把握“四個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領導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監督能力,完善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實現科學執政、依法執政、民主執政。
(二)積極穩妥推進治理行政體制機制改革,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看,我國過去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時間里政治改革步伐基調是在維持社會穩定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治理行政體制改革。在堅持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基本政治框架不變動的前提下,國家治理主體由過去的黨國政府單一主體逐漸變為現在由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非制度化的公民第三方組織等組成的多元治理主體;國家治理方式由過去生老病死政府統一集權管理的體制機制轉變為政府簡政放權、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的多方混合分權協調管理的行政體制機制。作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國家治理本質上是一種特定的社會關系,其中包含著權力、權利以及利益三個層面的關系。
第一,利益關系作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需要以滿足人民的利益要求為出發點,解決好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 。第二,政治權力作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憑藉,我們要從當前社會利益關系結構的基礎上,正確處理政府、市場、社會三方結構關系。我們要建立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公正化的權力監管機制和巡查制度,要自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 。第三,公民權利是在特定的經濟關系和利益關系中,由社會公共權力所確認和保障的社會成員和社會力量主張其利益的法定資格 ,它是國家治理的法定基礎。我們需要建設現代化的國防力量來保證國家外部安全,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的建設來保證國內穩定,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打造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使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中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三)實施協商治理,豐富民主機制,創新和加強社會自治能力
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 ,民主是衡量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標準之一。在我國,協商治理是協商民主與協商政治的產物,它是人民民主的運行機制,是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的重要方式, 也黨協調解決“有限政府”和“人民無限需求”二者之間矛盾的基本方法。我們要遵循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略,形成公民、社會、政府、國家和黨的各種各樣形式有效的混合協商治理機制,如實際民主與程序民主或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等。
社會自治是政府與公民對社會生活的共同治理,是一種由“剛性穩定到韌性穩定”的國家治理框架。 我們要加重視社會自治。良好的社會自治是我們黨鞏固執政基礎和社會穩定的基石,是實現長治久安和民主政治的必經之路;要提高公民的社會自治能力。重視培育公民法治民主意識、自由平等意識和權利責任意識,尊重公民的政治主體性,相信公民的民主治理能力,不斷擴展公民的政治參與渠道;要不斷擴大社會自治的范圍,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制度,適時開展從農村村民自治轉向鄉鎮社會自治的偉大嘗試;要積極培育基層社會自治組織,提升公民自我管理的組織性;要完善社會自治的各項規章制度,建設良好組織管理、社區管理和行業管理的制度體系。
三、結語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由黨所領導的、全民參與的一場深刻的社會政治生活變革,然而“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 “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 只有通過不斷的改革創新,增強自己的執政水平和社會管理能力,不斷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才能確保和提升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地位。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制定的偉大戰略目標之一,我們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從黨和人民的利益一致性出發,以科學、民主、法治、效率和協調為標準 ,創新和優化行政管理體制、市場運行體制、社會治理體制,實現國家管理與社會公民自治的協調、民主與法治的互融,改革一切阻礙社會進步的文化思想、體制機制,“在社會政治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在改革、發展中實現社會政治穩定。”
注釋: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日報.2017年10月19日.
俞可平.論國家治理現代化(第1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235-236,4.
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2013年12月31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96.
王浦劬.國家治理現代化理論與策論(第1版).人民出版社.2016.173.
于崢嶸.從剛性穩定到韌性穩定——關于中國社會秩序的一個分析框架.學習與探索.2009(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卷).273.
江澤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16.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