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 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 但是經濟快速發展的背后存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持續增長的“三廢”排放量、由環境污染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的問題, 這些都削弱了我國環境生態承載力及經濟發展的意義。在此背景下, 發展低碳經濟成了我國的共識。低碳經濟的出現, 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如何在低碳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發展新能源產業, 是業內人士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 經濟》簡稱《經濟》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09年4月8日批準的國家級電子學術科經濟期刊,由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主管,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主辦。期刊刊號CN 50-9237/F,國際刊號ISSN 1671-5853。
眾所周知, 人類社會曾經長期處在農業社會, 形成了農業文明。近代以來, 許多發達國家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 促進了生產力的提高, 逐步從原來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 形成了工業文明。工業生產在給社會帶來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 也產生了許多矛盾, 特別是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嚴重破壞。這種情況引起了人們的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警覺。在這種形勢下, 許多社會學、未來學的學者紛紛提出工業社會將向何處去的問題。于是, 各種關于“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理論應運而生。但是, 無論是后工業社會, 還是信息社會, 對這些未來社會形態的分析, 不能光從科技和生產力的本身來著眼, 必須把科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與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考察, 才能抓住問題的癥結所在。在這樣的背景下, 人們開始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目前, 人類社會的活動越來越多, 越來越頻繁, 但是生態環境遭受的污染越來越嚴重, 在知識經濟、循環經濟等諸多經濟模式之后, 低碳經濟應運而生, 體現了人類思維的巨大轉變, 這更好地演繹了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概念, 是實現人類社會長遠發展的新動力。如今, 世界各國對低碳經濟取得了共識,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新能源產業如何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獲得新的發展, 也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可以說, 低碳經濟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制定了相關政策來促進新能源產業的長遠發展, 我國在此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本文重點研究低碳經濟背景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對策, 意在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環境現狀
新能源產業是新世紀一個新興產業, 在技術創新和需求變化下可以起到巨大的動力作用。隨著環境的瞬息萬變, 新能源產業必須轉換發展思路, 為產業發展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1、國際環境。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 世界各國開始遭遇石油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 新能源革命蠢蠢欲動, 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巨大關注, 2008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 導致全球各國都受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 這就要求美國和歐盟將新能源開發提到一個非常高的地位, 發展新能源產業成為世界各國的關注重點, 旨在擺脫國內經濟危機, 加強能源供給安全。據有關數據統計, 截止到2016年, 已有超過五十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激勵政策, 比如2008年1月, 歐盟成立了“氣候變化與能源一攬子法案”, 其中明確規定到2020年, 最終能源的可再生能源比重將達到百分之二十以上, 同年12月, 澳大利亞公布了可再生能源立法草案, 明確規定到2020年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將占到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比重。隨著各個國家開始相繼出臺新能源政策, 新能源產業開始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與此同時, 也逐漸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開發高效清潔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關注焦點。
2、國內環境。
從目前來看, 世界發達國家還是在源源不斷地向外轉移高碳產業, 希望能為金融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提供發展空間, 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 重化工業等高碳產業依舊在不斷聚集, 他們承受著大量的轉移排放。目前, 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進入后工業化時期, 但是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 對能源的依賴性依舊非常大, 對我國經濟而言, 能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08年, 我國也受到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 間接導致了我國出現產能過剩的現狀, 為了避免這種產能過剩造成的損失, 我國很多能源企業紛紛減產甚至停產, 由此導致大量的工人失業, 再加上我國進入新經濟新常態中, 經濟發展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2011年日本核電站事故的爆發, 導致我國的石油安全狀態不斷出現惡化, 再加上美國不斷對我國施壓, 導致我國的能源產業不容樂觀。到2030年后, 可以估計, 世界油氣需求的三分之一將來自中國, 與此與之相反的是, 我國在定價方面處于弱勢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 我國降低對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 實現與時俱進, 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方式, 加快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進程, 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二、低碳經濟背景下我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對策
從國際大形勢來看, 我國發展新能源產業勢在必行。在低碳經濟下如何發展新能源產業, 是我國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目前, 我國的低碳經濟剛剛處于起步階段, 但是這是一種良好的經濟發展模式, 要想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發展新能源產業, 我國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
1、實現產業結構調整。
從目前來看, 我國的能源消費依舊集中在第二產業群, 特別是建材、石化、化工、冶金等領域, 這些產業都屬于高耗能產業, 但是我國的低耗能產業, 即第三產業的發展比較滯后, 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夠強勁, 據有關部門調查, 我國第三產業的產值耗能僅僅是第二產業的43%, 但是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 在我國只占據了33%的比例, 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3%, 要想發展低碳經濟, 并促進新能源產業的迅猛發展, 我國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形式, 轉變為節能型、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大力發展低能耗的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和科技服務等高新技術產業。
2、政府發揮積極作用。
我國政府在發展新能源產業方面必須發揮積極的主導作用, 不僅要出臺相關政策, 保證新能源產業的合理化運營, 還要提供一個良好的競爭平臺。首先, 我國要制定規范有效的新能源產業規范, 保證新能源市場的透明合作, 其次, 有效減少日趨復雜的監管環節, 使新能源產業能夠提升競爭透明度, 為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布局實施優化資源配置, 再次, 我國政府要進一步規范市場準入標準, 加強節能產品的設計規范, 保證新能源產業能夠在一個規范的市場中發展, 第四, 我國要對新能源市場的發展目標進行細化, 對新能源產業予以一定的投資信號, 使新能源產業可以在更加廣闊、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中發展, 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動力, 為社會經濟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另外, 我國政府還要制定長遠的發展目標, 突破能源產業中存在的操作壁壘, 考慮環境和社會因素, 確保政策符合成本效益與內部能源市場相一致。
3、普及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模式。
清潔生產與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 盡管人們已經意識到環境污染對城市建設所產生的影響, 也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 但更多的是注重末端治理, 而忽視了污染源頭。我國要新能源產業, 必須大力普及清潔生產與綠色制造模式, 從生產的準備過程入手, 全面分析生產使用的原料、生產工藝等, 做到未雨綢繆, 保護生態環境。我國的各大企業應該積極選擇綠色材料, 其次要求所投入的原料, 應能夠消耗最低能耗和產生最低污染, 這實際上是從源頭上采取的一種措施, 進而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4、促進我國的生態工業發展。
在傳統工業體系中, 每道生產工序都是與其他工序相隔離的, 原料被大量消耗, 生產產品時也堆積起大量的廢料。這就要求我國應該建立一種更加一體化的生產方式。在這種情況下, 生態工業系統應運而生。目前, 我國已經建成了一些生態工業園區, 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為了進一步發展新能源產業, 我國還應該努力將局部的生態工業園區逐漸拓展為全國的生態工業, 使生態理念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生態工業是一個由生態學、工程學和生物經濟學交叉而成的新領域, 旨在促使現代工業體系轉變為高級生態系統, 為了實現生態工業, 我國要探索重新利用廢物資源的技術, 減少使用消耗性材料, 還要將工業產品和經濟活動實現非物質化。
5、加強國際合作。
在新時代, 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不斷深入, 新世紀的新能源市場是一個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全球性市場。從目前來看, 世界各國對能源的需求不斷上漲, 全球能源競爭更加激烈, 新能源市場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但是在新時期背景下, 不管哪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占據新能源產業的絕對優勢, 所以要想發展新能源產業, 必須尋求良好合作, 目前我國應該借助已有的新能源優勢, 積極加強國際合作, 占領國際貿易的制高點。我們要與這些國家加強聯系與合作, 積極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 借鑒發達國家的產業優勢和管理經驗, 拓展國際技術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打開國際市場, 在世界競爭中占據發言權。總而言之, 我國的新能源產業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但是要警惕新能源泡沫, 積極利用各種資源優勢發展新能源產業, 加強國際合作, 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馮建中.歐盟能源戰略走向低碳經濟[M].時事出版社, 2010
[2]張國有.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J].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9 (1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