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未成年人犯罪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大弊病,危害社會健康,而其犯罪心理都有各自的特點。本文旨在從犯罪心理學探討目前引發校園犯罪的一些原因,及有針對性提出可行的措施。
《青少年研究》堅持辦刊宗旨、突出辦刊特色,被評為 “全國社科學報青年類重點期刊” , “山東省優秀期刊”。《青少年研究》主要欄目:青少年品德發展與教育,青少年生存與發展研究,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青少年文化研究,青少年工作研究,青少年事務研究,青少年就業與創業研究,素質教育,青少年偏離行為研究,家庭教育,海外青少年研究等 。
“青少年”,既是一個生理概念,在犯罪心理學上更是一個心理概念,那些沒有經歷過社會,心智尚不成熟的的“準大學生”“大學生”群體都屬于這個范疇,都有著類似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青少年犯罪是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嚴重社會問題。它在刑事犯罪中所占比率一直居高不下,被稱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2016年4月28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下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這是第一次將校園犯罪提升到國家層面討論,這也足可以表現其危害不可小覷。
2013年4月復旦大學醫學院學生黃某遭他人投毒后死亡一案曾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犯罪兇手林某正是受害人黃某的室友。2015年12月11日,林某因故意殺人罪被依法執行死刑。
這一新聞之所以引起廣泛的關注,是因為大家不愿相信一個如此優秀的學生會犯下滔天大罪。可如果我們仔細看看記者采訪資料便不難發現一些端倪:成績優秀、陽光熱情、樂于助人、有些靦腆、家境殷實、被迫學醫,這些都成了林某身上的標簽。2013年4月8日,他被拘前所發的最后一條微博大意是,有時候挺痛恨自己,痛恨醫生這個行業。
由此可見,學生很容易在一定的條件下自我矛盾,形成犯罪心理從而引發犯罪行為。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進而找到預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校園犯罪的生成機理分析
(一)校園個體道德缺陷是其根源
校園個體道德缺陷主要表現在個體自我意識過強,論其根源,一部分是溺愛的后果,另一部分則是出于欲望長期被壓制的結果。這種學生一切行為均以自我為中心,也往往因為一點點沖突就表現出情緒敏感,抗拒社會,甚至產生仇恨兇殺之類極富攻擊性的念頭,這也成為犯罪的潛在因素。
(二)校園個體性格缺陷是其基礎
1.“扭曲自尊”背后的極度自卑
很多校園犯罪的兇手身上,都有著“扭曲自尊”的人格和心理。而早已有心理學家明確指出,這種“扭曲自尊”背后埋藏的是當事人極度的自卑感。
自卑感的來源有二:一是不利的成長環境,如父母年齡過大、粗暴無知,動輒打罵體罰、家庭貧困等;二是對自身條件不滿,如殘疾、多病,自理生活有障礙等。自卑往往伴隨羞恥感,這類學生無論成績好壞,都與他人交往甚少,其個人生活無計劃,理想平庸,他們往往從心里排斥社會援助、心靈溝通,不愿在交流中自揭傷疤。因此即便想幫助他們調整心理,如果不能改變其環境和個人狀況,很難從根本上救治。
最有代表性的是馬某殺人案,至今讓人心存余悸。馬某為什么要殺人?“因為室友都說我打牌作弊,我覺得自己受歧視了,所以殺人。”“因為室友過生日沒請我,我覺得是看不起我”,上面這些理由看起來荒唐,但正是他犯罪心理的真實反映。分析此案時,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點是馬某是從農村考上大學的,家庭貧困,成長環境不好,加之其對自身條件不滿,有一種難以擺脫的自卑感,他渴望得到他人及社會的認可,同學間的口角剛好觸犯到了他的自尊心和羞恥心,因而起了殘忍的殺念。
2.缺乏自控力
在校學生無論成年與否,大多數都正處于青春期,而心理也處于不成熟期,缺乏自控力成為一個明顯的共同心理特征。物質享樂、精神滿足和生理需求是導致學生自控力缺乏的三大內因。其根源和自卑感的形成類似,同樣是“不利的成長環境”和“對自身條件的不滿”。其后果也是輕信謠言,易怒,多疑,這種心理很容易導致臨時起意,實施犯罪行為。
(三)成長環境是主要原因
前面分析“個體道德”和“個體性格”上的缺陷時,我們不難發現,青少年的成長環境是導致其形成“犯罪心理”的主要原因。接下來,我們將就這一重要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
1.家庭環境
這里說到家庭環境,排除一些客觀經濟狀況等不提,最重要的是往往被我們忽視了的父子(女)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母愛就其本質上說是無條件的,而父愛多不體現自然淵源。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一項權威交叉文化調查表明:在父與子較少接觸的社會中,少年犯罪發生率最高。在這里,不是說母愛不重要,而是往往因為子女與父母的溝通障礙,導致其缺乏家庭溫暖,都容易造成人格扭曲,誘發犯罪心理的形成。
2.學校德育失誤
“教書不教人”,成為很多學校片面追求學習成績的真實表現。再回到復旦大學林某投毒一案,林某是個典型的高智商理工科人才,而由于其對人文交流不感興趣,不關心對人的研究,因而其也不愿在人前表露自己的情緒,“我在學校也挺想家的,我也知道媽媽希望我打電話回家,可我一打電話媽媽就會問我最近怎么樣,我往往就編些假話騙她,從來報喜而不報憂”負面情緒在心底積郁成疾,最終釀下大禍。而他的智力特點也決定了其作案方式:整個過程看似簡單卻很嚴密,對于自己熟悉的學校環境利用的非常好,但他不熟悉社會情況,其準備的逃跑方式顯現出他對社會的陌生。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教師”這個角色在學生心理健康方面顯得尤為重要。但目前的實際情況是一些不夠資格的人因為這樣或那樣原因,仍位于教育崗位上。而這些老師由于自身心理、行為的“不健康”,使學校教育出現各種不和諧現象,易于青少年犯罪心理滋長與傳播。
3.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當今社會不斷轉型,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貪戀物欲享受,催生了當代一些學生的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多種腐朽的價值取向,一旦物質生活達不到理想狀態,便很可能產生犯罪。
另外,隨著大陸在影視傳媒方面國際化發展,無論適不適合不同年齡段特征的音像制品鋪天蓋地向我國在校學生襲來。尤其一些片中對黑社會人物塑造較理想化,容易將一些學生引上不歸路。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流行網絡游戲都以“暴力,攻擊”為主要內容,據調查,游戲中打斗、爆破的場面對于17-18歲少年學生的視覺刺激及大腦皮層刺激遠大于30歲青年,使得那些學生容易淡化游戲模擬與現實人生的差異,認為殺人與游戲一樣簡單,這也是典型的不尊重生命的表現。
二、校園犯罪行為的預防
前文分析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表現其背后的深層次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根據這些“根源”,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防范于未然。
(一)構筑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因為目前學校教育不可能都要求達到很高的水準,也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能提供關懷和幫助,所以在調治青少年心理這一問題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而和諧的家庭環境也能將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苗頭一一扼殺。
正如法國作家福樓拜指出:“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縱在掌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手里。”這表明孩子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的影響。父母需要與孩子建立一種溫暖、相互支持的家庭關系,一般說來,和睦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人格健全,熱情友好,積極自信。
(二)建立校園犯罪數據庫
針對當前校園犯罪的低齡化、網絡化趨勢,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分析各地不同的大小案例,全面考察個案特殊性,匯總各類數據,從特殊著手分析共通性,切實做好預防措施和應急預案,降低校園犯罪的危害性。
(三)強化刑罰效能,遏制僥幸心理
我國刑法對于青少年犯罪采取的是“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基本原則,這一原則的初衷是保護青少年的合法權利,但也被一些人濫用,從而鉆法律的空子。人們對生命又是否還會有最基本的敬畏感?連生命都不能很好尊重的社會真的是在進步嗎?在我看來,適當加大刑罰力度勢在必行,我們社會需要樹立法律威嚴,從學生抓起,力求增強每一個人的守法觀念,防患于未然。
三、結論
綜上所述,盡管校園學生犯罪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社會現象,但只要把犯罪與產生犯罪的原因深入系統分析,是能夠科學有效地解決、預防這一社會難題。
[ 參 考 文 獻 ]
[1]趙勝營.論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因素[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2][美]艾·弗洛姆.愛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