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如何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越來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是由政府、高校、就業市場和用人單位共同構建的綜合體系,只有在政府宏觀管理和調控下,高校、用人單位和就業市場建立起密切聯系。齊抓共管,整體優化,才能實現大學生充分就業。
《創新人才教育》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一、引 言
隨著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如何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越來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是由政府、高校、就業市場和用人單位共同構建的綜合體系,只有在政府宏觀管理和調控下,高校、用人單位和就業市場建立起密切聯系。齊抓共管,整體優化,才能實現大學生充分就業。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者,我們無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但我們要以高校為著眼點。立足高校就業工作實際情況,深入思考,積極探索,建立并完善高校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
根據市場搜尋理論的基本思想,勞動者在市場上面臨很多工作機會,只有當某個工作機會提供的工資水平大于勞動者的保留工資水平時,勞動者才會接受該工作,從而結束失業狀態,在此之前,勞動者會一直處于失業狀態。由此,我們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勞動者尋找工作機會的行為,用人單位/雇主提供職位的行為以及勞動者和職位匹配的問題。目前,無論是大學生還是農民工還是其他就業者,都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而用人單位卻常常無法找到合適的求職者,究其原因,是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和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充分引起的公共就業服務的供給與求職者的需求對接錯位所致。為此,我認為只有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所在。
二、影響求職者就業服務需求的因素分析。
( 一) 求職者對就業服務需求整體不足。
根據《2011 年河南省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截止到 2010 年底,河南省城鎮新就業人數為: 城鎮勞動力 47. 95 萬人,鄉村勞動力 10. 35 萬人,大中專技校畢業生 10. 66 萬人,轉業復業軍人 1. 81萬人,其他 9. 90 萬人。由此可見,進入市場求職人員當中,城鎮鄉村勞動力和大中專技校畢業生是主 體,在 所 有 求 職 人 員 中 所 占 的 比 重 為85. 48% 。而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 38. 20 萬人,登記失業率為 3. 4%。與 2009 年的登記失業率3. 5% 相比,登記失業率有所下調,但是下調的幅度很小。由此可見,在勞動力市場中,仍有大量人員處于失業狀態。這部分人,或是因為技能不能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或是用人單位工資水平或工作條件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所以處于失業的狀態。然而,如何擺脫這種狀態,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抑或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來達到用人單位的需求,處于失業或待業的這部分群體,并沒有很好的尋求就業服務幫助的渠道。目前,我省的就業服務體系包括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失業保險和勞動就業服務等四項主要內容。在走訪了大量求職者后,占一半以上的求職者對就業服務表示需求不大。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求職者對就業服務有一定的需求,但是總體需求不足。面對居高不下的登記失業率,認清了就業服務總體需求不足的事實,我們認識到,只有找到影響就業服務需求的因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服務需求不足的問題,進而完成就業服務的供給與求職者對就業服務需求的對接。
( 二) 因素分析。
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 2010年第三季度的數據顯示,有 89. 2% 的用人需求對年齡有所要求。其中,16 ~34 歲的用人需求占總需求的 68. 2%。換言之,在 16 ~ 34 歲這個年齡段的求職者,找工作相對來說比較有優勢,對就業服務的意愿相對薄弱。對于 35 ~ 60 歲這個年齡段的求職者來說,單憑從求職網站或人才招聘會這種形式,試圖找到工作是十分困難的,而通過就業服務機構尋求職業指導或就業援助,也許能夠找到滿意的工作崗位。所以,筆者認為,在其他條件同等的情況下,35 ~60 歲這個年齡段的求職者就業服務需求更大。
初高中教育水平的求職者對就業服務需求的意愿比較強烈。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 2010 年第三季度的數據顯示,2010 年第三季度,有 87%的用人單位對文化程度有所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38. 4%,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25. 2%。處于初高中教育水平的求職者,相對于文化程度更低的求職者來說,更有能力承擔就業服務的成本,因為低文化程度導致的低收入使得求職者很難負擔就業服務的高成本。同時,處于初高中教育水平的求職者,對自己未來的工作崗位或工作環境會有更高的期許,從而他們愿意通過就業服務機構,找到更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而大專以上學歷的求職者,有著更多樣化的就業機會。應屆大學生往往通過校內的招聘會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即使是已經畢業的大學生,也更愿意通過自己的方式尋求工作機會,所以對就業服務的需求不大,同時對就業服務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偏差。文化程度高的求職者,往往對就業服務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認為就業服務機構只是給下崗職工或進城務工人員提供服務,而自己作為高學歷的求職者,無需尋求就業服務機構的幫助。這種認知上的偏差,導致高學歷的求職者對就業服務的需求意愿不大。
對于就業服務機構的認知程度,是決定求職者是否會尋求就業服務的關鍵所在。目前,在諸多求職者中,對就業服務有明確認識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求職者對就業服務有簡單的了解,極少一部分有深入的了解。即使有大部分的求職者對就業服務有所了解,但是僅限于知道就業服務這個名詞,至于就業服務機構到底能夠提供哪些服務,針對哪些人群提供服務,當地的就業服務機構在哪里辦公,就業服務是免費還是收費等這些具體的內容,知道的人很少。如果連對就業服務的認知都沒有,又何來需求呢? 不管是對于外來務工人員,還是應屆畢業生,抑或是在職人員,對就業服務的需求都應該建立在對就業服務了解的基礎上。越是了解就業服務的求職者,需求就越高,能夠得到的幫助也就越大。
三、影響公共就業服務供給的因素分析。
( 一) 就業服務供給的現狀: 供給不足,獲得困難,效果一般。
就業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功能,理想化的狀態應該分為十二項,分別為: 咨詢服務、信息服務、職業介紹服務、職業指導服務、職業培訓、創業服務、就業援助、就業與事業管理服務、政策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務代理、管理職能以及拓展服務。然而在現實中,人們接觸更多的只是職業介紹服務、職業指導服務、職業培訓。這說明,就業服務提供的服務類別很少,并且僅有少部分人通過就業服務機構能夠獲取方便快捷的就業服務。這說明,就業服務的獲取手續十分繁瑣,時效性不強。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目前,就業服務機構所提供的就業服務嚴重不足,且效果一般。
( 二) 就業服務供給問題產生的原因。
資金不足。就業服務機構的正常運轉,必然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目前我國的就業服務機構多數是公營的,公營的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免費的就業服務。換句話說,公營的就業服務機構主要是靠地方財政的支持運轉的。然而,我國的財政職能一直偏好于建設性財政,財政支出主要應用于經濟建設,這導致國家對公共就業服務投入相對較少。對就業服務投入的忽略,各地政府“重投資,輕民生”的態度決定了就業服務機構所能夠提供的服務類別、服務范圍以及服務效果。
歧視性政策。在目前的就業大軍中,農民工和應屆畢業生占了很大的比重。近年來,雖然各地政府都對農民工的就業環境進行了改善,但是在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分配上,確實還是存在明顯的歧視。我國的戶籍制度是導致這種歧視性分配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以戶籍、以身份作為提供服務的先決條件的體制下,農民工的就業服務必然得不到有效的供給與滿足。而對應屆畢業生的歧視,是很多時候被人忽略的。在現實生活當中,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歧視是很普遍的,最常見的歧視就是缺乏工作經驗。
信息不完善。由于信息的不完善,導致就業服務機構無法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首先,是對求職者信息的缺失。就業服務機構只能掌握已在就業服務機構登記了的求職者的相關信息,而且不排除這些信息是不完善的。其次,用人單位的信息獲取不直接有效。就業服務機構沒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可以方便快捷的獲取用人單位的用人信息。介于這兩方面的原因,就業服務機構不能夠及時有效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四、對策建議。
( 一) 加大政府公共就業服務投入。
政府部門作為社會公眾和公共利益的代表,其在就業服務中發揮了主導作用。2010 年全國財政支出 89 874. 16 億元,比 2009 年增加13 574.23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 9 130. 62 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占全國財政支出的 10. 2%。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就業服務的投入力度。只有有了財政支持,我們才能夠更有底氣的去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基本設備設施的投資,才能夠更好的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建設。
( 二) 擴大對公共就業服務宣傳的覆蓋面。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作為連接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紐帶,之所以沒有充分發揮出他應有的作用,是因為這條紐帶鮮為人知。為了使公共服務的作用付諸實踐,應該加大對公共就業服務的宣傳力度,使求職者明確的清楚公共就業服務到底是什么,能夠提供怎樣的服務,如何獲取這些服務等。作為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可以以各地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為橋梁,為廣大應屆畢業生做相關的講座,普及公共就業服務的相關知識,也可以直接通過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另外,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還可以同各企事業單位、各地級縣級政府合作,通過發放宣傳冊、調查問卷,舉辦就業服務培訓等方式,向廣大勞動者傳遞就業服務的相關知識。勞動者只有認識了就業服務,才能有進一步的需求,從而就業服務才能真正扮演好求職者和用人單位之間中介的角色。
( 三) 千方百計收集空崗信息。
作為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只有擁有足夠豐富的信息資源,才能做好就業政策和勞動力市場計劃的執行者。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可以設置專門的聯絡員,定期走訪企業或者是通過電話、傳真、互聯網等方式收集空崗信息,以便能夠更好地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或者,借鑒國外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做法,例如美國、加拿大、荷蘭,這些國家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直接鼓勵企業登記用人要求,或是為企業提供咨詢和信息服務,協助企業尋找符合要求的求職者。另外,作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建立工作數據庫,幫助求職者和用人單位進行匹配。這個工作數據庫可以同地方高校,人才招聘中心,各企事業單位相連接,來獲取空崗信息和求職簡歷,并且以市、縣為單位逐級向上聯網,最終形成覆蓋全國的工作數據庫,從而解決求職者需求與就業服務供給不銜接的問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