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的是中西餐桌禮儀文化上的差異,比如飲食觀念、飲食習慣及餐桌氣氛和就餐話語等方面,以及產生的原因和障礙消除的方式,并以此為框架對宴客吃飯進行詳細的闡述。通過對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的介紹,分析差異性存在的原因以及對對策的了解,有助于提高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合作的成功率,促進雙方的發(fā)展。
《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yōu)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guī)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一、引言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從事交際的過程[1]。在交流中,人們常常喜歡以自己的說話方式來解釋對方的話語,以自己固有的文化習俗來與他人交際,因此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中常常感到困惑、 不自在,甚至產生不少誤解、沖突和障礙,從而導致了跨文化交際的失敗。俗話說:“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2]禮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規(guī)則[3]。它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能夠非常有效地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所以交際禮儀作為聯(lián)系溝通交往橋梁和紐帶顯得越來越重要。 而以宴請的方式來交際成為國際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種方式。由于跨文化的存在,為了保證對外交往和接待服務工作順利開展,避免唐突和失禮,就必須了解和熟悉各國餐桌禮儀習慣和特點。因此,知曉中西方的餐桌禮儀文化,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
二、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
中西方餐桌禮儀在飲食觀念、飲食習慣方式及餐桌氣氛和就餐話語等方面有著重大的差異。以下對幾點加以進一步的分析比較。
第一,飲食觀念的不同。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人請客吃飯,注重飯菜本身,追求“美味”——色、香、味、 形。宴席上的酒菜一定要豐富多彩。如果做得到,一定是山珍海味,美味佳肴。條件差一點的話,也有雞鴨魚肉,否則很難稱得上請客[4]。同時,表達出對對方的尊敬。
然而,西方的飲食觀念卻完全不同。他們重視“營養(yǎng)”,力求口味的清淡和膳食的均衡。林語堂先生說,英美人僅以“吃”為對一個生物的機器注入燃料,只要他們吃了以后能保持身體的結實,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 其他皆在不足道中。因此,西方的飯菜會顯得比較單調些。因而,中國人在英語國家做客或是進行商務宴請時,常常會產生誤解, 覺得對方飯菜過于簡單,缺少誠意。甚至出現(xiàn)個別人吃不飽的經歷。
第二,餐桌上交談話語的不同。說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一個人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說話能夠得體、恰到好處,不僅能夠增進雙方感情、促進合作的順利進行, 而且還體現(xiàn)一個人的涵養(yǎng)。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得掌握中西方交談的習俗。
中國人在宴請時崇尚“勸”禮,主人總是頻頻地向客人勸酒勸菜,口中不停地勸他們 “多吃多喝”,而且還不斷地給客人夾菜。同時,主人常常說“粗茶淡飯,你們就將就著吃吧”,或者“菜做得不好,請多多包涵”之類的話。然而,外國人通常感到費解,明明滿桌的美味佳肴,怎么會說沒菜呢?因此,中國人的“謙虛”,可能被外國人視為“虛偽”;中國人的“熱情”可能被外國人視為“繁瑣”。 當然,西方人宴客也很熱情,也勸酒勸菜,但只勸一兩次就打住了。他們更多是使用 “問”禮。例如,主人常說:“Make yourself at home.”“Help yourself please.” “Do you want something?”等等。因此中國人對此會很不習慣,常常覺得主人不夠熱情、誠懇。
三、影響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的因素
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存在著如此多的差異,必定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正常進行。而文化是一個民族通過若干代的努力而獲得的,它表現(xiàn)為一定的語言模式和一定的行為方式,以及這個民族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所以跨文化交流差異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差異。那么是什么導致這種差異性的存在呢?
第一,思維方式的差異。在跨文化交流中,很多人都傾向認為對方也與自己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思維,事實上中西方在思維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中國人偏好綜合思維, 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維。由于中國人偏好綜合,導致了思維上整體(holistic)優(yōu)先;而西方人偏好分析,導致了思維上部分(par- tial)優(yōu)先的思維習慣特點[5]。而且,中國人重視認識過程中的經驗和感覺,因此,在交際中常常以自己的經驗感覺去“以己度人”。
第二,缺乏文化差異意識。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會長胡文仲認為,認識上的誤區(qū)是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障礙。由于缺乏文化差異意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最易犯的一個毛病是誤以為對方與自己沒什么兩樣,常常從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度其它文化背景的人。一旦發(fā)現(xiàn)對方的行為與自己的預期相差很遠,就會感到困惑、 失望,甚至恐懼、憤怒,從而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
四、如何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各國文化交流之頻繁更是過去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外交、 外貿、旅游等涉外工作部門,更是頻繁地與各國各民族以及各階層的人們打交道。如果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風俗和傳統(tǒng)習慣, 就有可能好心辦壞事。也就是說中西文化禮儀上的差異將會嚴重影響跨文化交際,所以盡量消除、避免文化差異顯得越來越重要。
第一,樹立文化差異意識和認同感。文化是多元化的,它包括了文化背景、社會生活習慣、人們的思維方式等。通過對不同國家、民族、種族、地區(qū)的文化習俗的深入了解、學習,甚至研究,樹立文化差異意識和認同感,在理解自己文化的基礎上善于文化移情,在某種程度上擺脫自身的文化約束,從另一個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接受、吸收其他國度的文化。以正確的價值觀去看待文化差異,深信每種文化的存在都有他的價值, 不能狹義的認為當前自己的文化都是對的、 比別人的優(yōu)越,而進行文化歧視。要去粗取精、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從而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際,達到交際的目的。若是交際雙方對彼此的文化一無所知或是知之甚少,往往導致交際的失敗。
第二,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交際不僅是聽說活動,人的整個身心都要投入其中。信息不僅靠詞語傳遞,也靠非語言交際系統(tǒng),包括手勢、體態(tài)、目視行為、體距、服飾、觸摸等都參與傳遞信息,在語言交際中,一般起補充、否定、重復、調節(jié)、替代或強調的作用。這種一切不使用語言進行的交際活動統(tǒng)稱為非語言交際(Nonverbal communication)。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達到交流的共識。在生活和交際中,非語言交際常常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例如,要是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的人對此卻頗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談時,聽者常常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睛,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可是在中國人眼里,這是一種極為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這樣覺得不自在,容易讓人產生誤會。
五、結束語
每一種傳統(tǒng)禮儀都反應了他所代表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代表了一個國家、民族、區(qū)域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孕育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對禮儀有不同的詮釋;不同的禮儀又有不同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這必定影響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展,中西方交流日趨密切,當前要正視中西方文化禮儀存在的差異性,以客觀、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異國文化,端正溝通交流的心態(tài),求同存異。同時,不斷吸收西方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豐富完善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這樣有助于了解世界各國文化,完善自己;有助于提高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溝通交流的能力;有助于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促進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提高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李曉軍.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與融合[J].高校論壇,2007(3):11-16.
[3]伊雯.《禮儀文化概說》[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