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藝術流派都應有自己的藝術特征, 漓江畫派作為一個被打造的藝術流派, 它的形成和發展都受到藝術界廣泛關注, 經過幾代藝術家的不斷發展, 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家們逐漸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我們通過對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進行分析和總結, 可以看出其藝術特征的獨特之處。
《新美術》在介紹傳統藝術和現代具有創新意義的美術作品之外,還著重刊登中外美術理論研究論文,并致力于將藝術史研究納入人文學科之中,使之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思想的關系問題,注重與藝術相關的人文科學的前沿問題。
工筆花鳥畫歷史悠久, 而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是廣西地域和文化與工筆花鳥畫的充分融合。對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藝術特征的研究, 能夠加深人們對其認識, 促進該藝術技法的推陳出新, 同時也能促進其在社會上的推廣。本文主要從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的傳承、推崇描繪的內容、強調情趣、重視文化修養四個方面展開研究, 并得出相關結論, 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一、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概述
“漓江畫派”是產生于廣西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美術創作現象的總概稱, 是由多個畫種組成的當代地方美術流派, 它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雕塑等畫種, 以廣西地區的資源為對象, 表現廣西的風土人情和時代精神, 追求“新田園詩”畫風。
工筆花鳥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個門類, 不僅是畫家緣物寄情、借物寓意的載體, 還體現了花鳥蟲魚的自然之美和大自然無限蓬勃的生命力。
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家在承襲前人優秀傳統的基礎之上, 不斷開拓創新, 擺脫了舊的文人畫在題材上的束縛, 主張“回歸自然, 回歸精神家園”, 選擇具有廣西地域性特色的題材進行創作, 使工筆花鳥畫的題材有所拓寬, 他們根據本地區的地域和人文優勢, 努力探索屬于自己的獨特藝術特征。
二、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研究現狀
當前社會學者對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的研究還相對較少, 本文主要從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對傳統的繼承、題材、意境、重視文化修養等幾方面進行分析和總結。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以花卉、植物、動物為描繪對象, 在業界已是共識, 這與廣西的氣候、物種關系密切。而技法上本文則主要從筆墨語言、賦色、構圖三個方面展開研究。
三、淺談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的藝術特征
(一) 傳統式的師承成分不明顯, 多直接學習宋元傳統
工筆花鳥畫發展至今, 歷代花鳥畫家在反復的藝術實踐和理論總結中, 沉淀了豐富的文化思想和表現技法。傳統繪畫對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使其能夠立足, 并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 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1. 學習唐宋以來的造型和設色方法
在造型方面, 力圖造型生動形象, 賦色按照傳統的調、罩、接、托、蘸、染等技法, 使作品表現出寧靜、和諧、飽滿的賦色效果。如畫家余永健作品《溢香圖》畫面以淡雅的仿古色作為背景, 荷花以白色為主, 略作分染, 紅色蜻蜓, 賦色輕盈有質感, 很好的起到了畫眼的作用, 整幅作品給人寧靜清新、和諧大氣的藝術感染力。
2. 主張學習宋元以來的圖式效果
宋代花鳥畫多以小品形式出現, 以折枝畫為主。廣西藝術學院桂林中國畫學院連續幾年舉辦“扇面清風”作品展, 展出作品均為小品形式。其中就有不少優秀的工筆花鳥畫作品, 如伍小東的沒骨作品《二月風柔花新紅》、蘇凌云作品《聽聲圖系列》和《醉清風系列》等。
3. 學習傳統筆墨用線
工筆花鳥畫中筆墨用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線作為工筆畫的造型手段, 無論是色與線、物與線、墨與線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表現花與葉、葉與莖、昆蟲與禽鳥等各種物象所用的墨色和線條都有著微妙的變化。所以, 一件優秀的工筆花鳥畫作品, 用線是至關重要的。如宋代的《百花圖卷》就撇開色彩而單純的用線和墨去表現各種物象, 其對物象的把握精準, 用線極為細膩考究, 花的質感和形態、昆蟲和禽鳥表現得精致入微, 葉與枝干用墨干凈利落, 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典范, 漓江畫派就是從這樣的作品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
(二) 推崇寫生, 描繪南方植物
陳綬祥曾說:“寫生者繪畫之術也, 吾國畫法謂寫生乃為以筆墨之大法, 以寫生命之意味也, 非是對景描圖面物狀型也, 今人習畫多以圖眼前死物以謂寫生, 常此以往, 畫人真不知寫為何法生為何求也……”可見在中國畫中寫生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且不是簡單的圖形狀物。
廣西的花鳥畫家就是遵循這樣的理念, 以南方的芭蕉、枇杷、龜背竹、三角梅、紫荊花、高冠鳥、熱帶魚等花卉、蔬果、禽鳥、魚蟲等物象, 表現出南方植物生長之茂盛, 果實之豐盛, 期間點綴禽鳥, 靈活動感富有生機, 筆法靈動, 典雅精致, 細膩生動, 表達了一種回歸傳統文化, 獨守清幽的心境。他們寫生講究法度, 看似隨意卻極有章法, 用筆洗練, 構圖奇絕, 取舍得當, 用文人情懷從南方紛繁復雜的花草植物中提煉出一花一草, 又從這一花一草中窺見廣西這片紅土地上旺盛的生命力。
(三) 注重意境, 強調格調情趣的表達
與西方繪畫不同, 中國畫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 如《詩經》《楚辭》中以花卉植物比喻美人、君子。早期的圖騰崇拜, 以花鳥魚蟲的寄寓作用來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期望, 等等。
花鳥畫多以靜態的花卉植物和動態的禽鳥為主體, 通過不同的花卉植物和不同種類、不同動勢的禽鳥組合而成, 呈現千變萬化的可能性, 加上生活環境和一些被廣泛運用甚至約定俗成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物象, 例如鴻雁傳書, 謂之相思;梅立寒冬, 謂之傲雪;梅、蘭、竹、菊、松、柏、蓮等物象特性的加入, 使花鳥畫的含義更加廣泛。正如宋代晁補之《論形意》所說:“畫寫物外形, 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 貴有畫中態”。
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 雖然逐漸掙脫了傳統題材的束縛, 開始以本地域特有的物象為創作對象, 卻仍然注重意境的表達, 強調畫面的格調和情趣。中國繪畫追求的意境非常多, 可以是活潑的、歡快的、安逸的、空靈的、秀雅的、閑適的、幽深的、寒疏的、清幽的等等。例如, 吳善貞《蕉蔭禽鳥圖》以枇杷和芭蕉為主體, 構圖輕松, 穿插自如, 賦色采用沒骨法、勾勒法、渲染法、撞色法等不同的表現方法呈現出自由明快的氛圍, 禽鳥與昆蟲遙相對望, 展示著自然萬物自由生長, 輕松活潑,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境。
雖然工筆花鳥畫, 相比意筆花鳥畫中所蘊含的文人氣不那么濃烈, 但是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家將花草、蟲魚、樹石、禽鳥等物象情趣化、抒情化、趣味化, 用筆墨的勾勒、色彩的暈染、詩文的進入、金石的輔助等等不同的表現技法, 去抒發內心的情感, 營造格調高雅的意境。余永健的花鳥畫作品, 無論是工筆還是意筆, 都具有強烈的文人氣息。他的作品往往詩書畫印一應俱全, 他是文人, 是畫家, 是詩人, 是書法家, 是金石家。這一特征表現在工筆花鳥畫作品中, 例如《天香清艷浥露澹》, 以芍藥為題材, 構圖高低錯落聚散有致, 設色濃淡適宜, 簡潔明快, 書法儒雅秀逸, 穩健灑脫, 與其繪畫相得益彰。圖中鈴印九方, 形式不同, 內容各異, 增添了畫面的文人氣息, 也顯示了畫家的文人素養。
(四) 藝文雙修, 重視文化修養
中國畫不是簡單的技法表現, 它是一種文化, 有很深的文化底蘊與積淀。中國畫的畫理、畫義、畫論都是對繪畫創作的一種高度認識。畫畫如果只求單純的技法, 不講理論知識和文化修養, 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國畫的。
宋代鄧椿云:“畫者, 文之極也。”明代李日華云:“繪事必須多讀書, 讀書多, 見古今事便多, 不狃狹劣見聞, 自然胸次廓徹, 山川靈奇, 透入性地, 時一灑落, 何患不臻妙境?”藝術作品格調、品味的高低, 除了要求畫家要具有精湛的技法以外, 更重要的是畫家應該有深厚的道德修養和文化內涵。明代畫家周臣自嘆不如學生唐寅時說:“只少唐生數千卷書耳。”所以說, 一個畫家的人格、學養、氣質和情操是至關重要的。文化是藝術的靈魂, 沒有文化的藝術只是形式的空殼子。
余永健在《參靜偶記》中說道:“畫是一種內在的需要, 其過程即物我感悟、心靈全部投入的過程, 面對自然要使靈魂寧靜, 致虛至于極, 寧靜至于篤, 使物我之間形成一種超出客觀的審美感受, 達到‘歸于無物’的審美理想, 寫心中之形, 寫心中之象, 寫心中之意。”可見作為畫家, 其文化沉淀、學養、見地之一斑。
伍小東在《文質彬彬》一文中也說:“對于畫之品格, 實質反映的是文化上的品格。不修文, 何以作畫, 畫是文的特別反映形式之一。”陳玉圃《畫理》:“……所謂心者, 本性空明清寂,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作為畫家‘不應執著外相, 要有過聲色味觸法諸外境, 近窺其原自清寂的本真’。而所謂‘心畫’之‘心’本真心而已。本真心寂兮寥兮不著空有, 作為畫人, 或執著于遣興之快意, 或執著于繪畫之形式, 從理論上說, 都沒有發見本真的奧秘!”所以說, 畫家們對文化是極為重視的。
此外漓江畫派的花鳥畫家黃格勝、余永健、伍小東都出版了理論文集, 如黃格勝的《畫旅文存》, 余永健的《藝事芻論》《折枝象外》, 伍小東的《語華畫語》等等。畫家們在潛心于繪畫創作的同時, 也醉心于畫理、畫義的研究, 注重自己的文學修養。
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應該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來進行新的創作, 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只是針對題材、色彩、構圖等形式做文章是遠遠不夠的, 就如同陳玉圃所說的這都是“沒發見本真的奧秘”的。陳師曾所說的:“文人畫之要素, 第一人品, 第二學問, 第三才情, 第四思想。”也正說明, 文化修養的重要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 經過不斷的藝術實踐和理論實踐, 漓江畫派的工筆花鳥畫的風格特征逐漸有所顯現, 雖然整個畫派還在不斷發展之中, 但是我們就目前的發展現狀來說, 可以大致看到這樣的端倪。畫家內在的文化內涵是其藝術品永久的生命力, 他們從學習傳統、表現物象內在生命力、強調意境等多個方面, 尤其強調文學修養的重要性, 來突顯其藝術特征。隨著時代的發展, 科技的不斷進步, 新材料的不斷更新, 傳統的東西不斷被淘汰、被替代, 只有優秀的文化思想和經典的藝術作品被留在歷史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的優秀藝術品不僅是形式的載體, 更是文化的載體, 漓江畫派工筆花鳥畫家是深諳此道的, 并且堅定地向前走著。
參考文獻
[1]余永健.藝事芻論[M].桂林:廣西美術出版社, 2013.
[2]伍小東.語華畫語[M].桂林:廣西美術出版社, 2008.
[3]陳玉圃.畫理[M].桂林:廣西美術出版社, 201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