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七件事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其中的茶屬于隨性之物,也是文人雅士追求的事物。在古代文人眼中,茶是和琴棋書畫具有相同的地位,也都屬于高雅之事,也是文人墨客日常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古代的文學作品中,茶也是重要的創作題材,可以為作者帶來靈感。茶文化與古代文學的相互結合,提升人們的文化內涵,也為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審美樂趣及愉悅感。下面文章對茶文化在古代文化中的體現以及兩者的融合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古代文學,茶文化,茶葉與文字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關于最早的茶葉記載可追溯到我國的神農時代,至今已有超過4700年的歷史。一小搓茶葉,一壺開水,經過簡單的沖泡就完成了中國最具傳統的飲品。隨著歲月的積淀和各種文化的侵潤,逐漸形成了我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儒釋道三家傳統文化的精髓,都可以在一杯清茶之中得到體現和表達,因此茶葉有著“七碗香茗,羽化成仙”的盛贊。正因為茶被賦予了文化的內涵,所以也為我國歷朝歷代文人雅士所鐘愛,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題材之一。例如,宋代大文豪蘇軾一生中寫過數十首茶詩,其中不乏像“從來佳茗似佳人”這樣千古傳誦的佳句。文人們喜歡飲茶、詠茶和贊茶。茶與古詩、記、散文、品文、小說等文體完美融合,成為古代文人抒發內心情感的重要載體。
1 茶文化和古代文學融合的發展和演變
早在秦漢時期,甚至是先秦時期,我國就有了關于茶的文字記載。雖然當時的漢字“茶”并未定型,但其表達的內容已經得到確定。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更多的只是對茶本身的描寫,并未賦予茶以更多的文化內涵,盡管如此,依然對后代的茶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奠基和啟蒙作用。例如,在我國最早的古詩著作《詩經》中,有著“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也有著“采荼薪樗,食我農夫”的詩句。這些關于茶的文學作品,至今還被人所稱道。到了唐宋時期,我國的封建社會得到了充分快速的發展。隨著各項社會制度的完善,社會經濟得以充實。在此時期,我國的古代文學也迎來了創作的春天,文人以作詩吟誦為樂趣,并出現了一批又一批文學巨匠,諸如李白、杜甫、杜牧等優秀的詩人,和以散文著稱的唐宋八大家。
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大多流傳至今,且依然能給人們帶來意境上的美感和享受。在這一時期,茶作為一種商品也得到了快速發展,飲茶的風尚也從我國南方地區流傳到北方,不但為文人墨客喜歡,也成為老百姓的日常飲品。人們在喝茶過程中,發現茶不單單有解渴的作用,更有清腦提神的作用,思維能力也在喝茶的同時得以提升。所以文人創作時候多伴有茶飲,茶也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現在文學作品之中,且被逐漸賦予更多的文化內涵,融合了人們日常行為的道德規范,以及清新淳樸高雅的情懷。
文人將茶融入文學作品之中,或借景抒情,或借物言志,或表達情懷。茶與文學齊頭并進,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喝茶成為藝術,藝術反哺茶文化。“杯里紫煙香代酒,琴中綠水靜留賓”,“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龍頭自煎吃”等詩句,體現了唐宋時期文學作品中茶的地位,反應了當時文人墨客清高脫俗的人格精神。到了明清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們受封建體制的各方面壓迫,人生態度和處事哲學更偏向于消極和冷淡。許多文人開始向往退隱山林,與世無爭的生活。茶在文學作品中的描寫更多了些淺俗化和瑣碎化的成分,真實反映了文人墨客的消極態度。如謝晉在《訪陳校理》中的“讀書聲里蘿窗午,風散烹茶一縷煙”,反應的是謝晉懷才不遇,得不到重任的一種無奈。
《采茶詞》中“歸來清香猶在手,高品先將呈太守。竹爐新焙未得嘗,籠盛販與湖南商。山家不解種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的描寫,即反應了作者高啟對茶農辛勤勞作的悲憫之情,又暗含著對封建統治階級的諷刺和不滿情緒。從上述不難看出,我國茶文化在古代文學中,是從具體的事物描寫逐漸發展到寄托情懷之上,二者的融合毫無違和之感。文學本身的發展,同樣也是我國茶文化發展和繁榮的動力之一。尤其是在唐代時期,社會的哲學思想受禪宗美學影響比較大,這對于當時的茶文化和文學創作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如王昌齡的境界之說,王維、劉禹錫等人的象外之象理論,都使得文人墨客創作方向發生了改變。茶文化和文學的結合也多了意象、境界、隱喻等處理方式,兩者的融合更趨完美。
2茶文化與各種古代文學形態中的完美融合
2.1茶文化與古詩的融合
“秋夜涼風夏時雨,石上清泉竹里茶”、“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茶始于中國,壯大發展于中國,幾千年中,清新的茶香已經飄散到中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品茶交友,寄情于茶的詩句數不勝數。這些歷代的詠茶詩詞,數量豐富,體裁多樣,都很好地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觸,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筆巨大的財富。詩人們對茶的鐘愛,主要源自對茶葉精神上的推崇,茶葉清雅、淡泊、寧靜的品質和詩人們的浪漫主義情懷相得益彰。如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創作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常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鴉,倒懸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叢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以細膩的筆觸,形象的比喻,飽滿的情感著成,并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首以茶為主題的茶詩,也是名茶入詩第一首。再如中唐時期,最具影響力的詩人白居易,對茶有著非同一般的情懷,一生寫下了不少詠茶的詩篇。
他的《食后》恰如是他人生中,最為得意和愜意的生活寫照:“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樂人惜日促,憂人厭年賒;無憂無樂者,長短任生涯。”詩中寫出了他午后短憩之后,手持茶碗品鑒香茗,無憂無慮的生活情趣。提到我國古詩,必然當以唐代古詩為代表,在唐朝,作詩甚至成為謀取利祿的途徑之一,因此當時的文人墨客幾乎無一不是詩人,不飲茶難為風雅,少風雅成不了名詩人,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唐朝文學和茶文化就這樣相互促進,相互滋養,茶詩達到我國歷史上一個無可逾越的高度。盡管在之后的宋元明清等時期,也有以茶為主題的古體詩出現,但在意境和情懷的表達質量上,很難達到盛唐時期的高度。
2.2茶文化與古詞的融合
宋人尤好寫詞,茶文化與宋詞的結合,所傳遞出來的意象之美更甚于古詩。到了宋代,由于朝廷倡導飲茶,所以坊間貢茶、斗茶之風大興,朝野上下,大大小小的茶事比唐代更多,形式也更豐富。同時,宋代又是理學在儒家思想發展中的重要階段,人們更加注重本身的思想涵養和道德內省,所以,茶以其典雅、質樸、柔和的品質,更為當時的達官顯赫和文人墨客所喜愛。宋代時局多有動蕩,各種社會矛盾加劇,知識分子們迫以現狀,不得不克制感情,磨礪本人。這使許多文人終日以茶為伴,以便保持清醒的頭腦。所以,以茶入詩、以茶入詞成為當時文人雅客的日常之事,這便培養了茶詞的繁榮。像宋代文豪蘇軾、范仲淹、歐陽修、陸游、黃庭堅、王安石、蘇轍等人,無一不是既愛飲茶,又好以茶入詞的大家。
如蘇軾就曾寫下《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對西湖龍井的品質不惜筆墨,大加溢美之詞,“龍焙今年絕品,谷簾自古珍泉。雪芽雙井散神仙。苗裔來從北苑。湯發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人間誰敢更爭妍,斗取紅窗粉面。”再如北宋著名詞人黃庭堅所做《品令•茶詞》,把人們當時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借用茶的描寫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同時也表達了作者樂觀的處世哲學。全文如下“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靜,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2.3茶文化與古典小說的融合
在我國的著名的古典小說中,如《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西游記》、《紅樓夢》、《聊齋志異》、“三言三拍”、《老殘游記》等,無一例外地都有飲茶習俗的描寫。不夸張地說,自打中國的古典小說出現的時候起,中國的茶文化就滲透在小說之中,如西晉王浮在《神異記》中,有“虞洪獲大茗”的神異離奇故事,東晉干寶晉的《搜神記》中,有“夏侯愷死后飲茶”的鬼異傳說,《搜神后記》(《續搜神記》)中,有“秦精采茗遇毛人”的傳說,南朝宋劉敬叔的《異苑》中,有“陳務妻好飲茶”的文字。茶是人們的生活物資之一,而小說又是以現實為題材,高于現實的一種文學方式,這就不難理解茶文化和古典小說能完美結合的現象了。
唐代是我國古典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期,自然也有文人將宮廷茶事、百姓茶風寫進作品之中,如王定保的《唐謶言》、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孫光憲的《北夢瑣言》、佚名的《玉泉子》等等。作品均為軼事小說集,主要內容是記錄人物的言行,和市井瑣聞軼事,紀實性較強。到了宋元時期,茶事小說也層出不窮,但依然多數是軼事小說。如王讜的《唐語林》中,有“白居易烹魚煮茗”、“陸羽軼事”等十多篇小說。到了明清時代,我國的古典小說發展到一個頂峰時期,敘事性更為完整。這期間出現的章回體小說中,對茶文化的描寫更是細致入微,引人入勝,為后人的茶事活動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寶鼎茶閑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這是《紅樓夢》中大觀園瀟湘館門前一幅茶聯。
縱覽我國古典小說,與我國茶文化融合最為完美的,當屬《紅樓夢》了。《紅樓夢》中所描繪的榮寧賈府的日常生活中,煎茶、烹茶、茶祭、贈茶、待客、品茶等茶事活動,無一不是細致入微,給人以臆想之美的感受。所以紅學家胡文彬曾這樣評價:“《紅樓夢》滿紙茶香”,“茶香四溢滿紅樓”。《紅樓夢》真正寫出了中國茶文化的深邃的內蘊。曹雪芹把飲茶和茶俗,當作為一種系統的文化現象來進行描寫。對茶的品類、煎茶所用之水、飲茶各種用具,以及茶祭祀禮儀和吃年茶風俗、以茶待客、以茶論婚嫁等事宜,不吝筆墨,詳細展現了我國清代時期貴族社會的飲茶風習,對我國的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有著深刻影響。
2.4茶文化與對聯的融合
以茶為主題寫成的對聯,俗稱茶聯。前面提到《紅樓夢》中瀟湘館門前的對聯,就為茶聯中的精品之一。茶聯多在茶館的門廳兩側和廳堂之內懸掛。茶聯在我國古代文學中的地位同樣不可忽略。因其意境優美,言簡意賅、對仗工整,所以給人的感覺是古樸悠遠,正氣睿智,高雅脫俗,受文人墨客的追捧。
3結語
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是和我國的古代文學發展密不可分的。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滋養。一方面,文學創作為茶文化的記錄、傳播發展、充實完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反過來,茶文化又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通過茶文化的描寫給文學作品本身增添了高雅脫俗的氣質和精神內涵。無論是茶詩茶詞,還是茶小說和茶聯,都為今天的茶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意義,為今天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思路和空間。
參考文獻:
[1]李燕,吳玉倫.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4):146-147.
[2]余悅.中國茶文化研究的當代歷程和未來走向[J].農業考古,2005(4):7-18.
[3]張琳潔,龔淑英.茶的物質屬性和茶文化的思想背景[J].茶葉,2003(4):230-232.
[4]王金水,陶德臣.茶文化發展現狀及主要趨勢分析[J].農業考古,2004(2):107-111.
[5]程炳光,汪巍,朱漢珍,汪松能.略論中國茶文化的發展[J].蠶桑茶葉通訊,2013(2):83-85.
[6]包大明,任天飛.中國茶文化歷史漫談[J].蘭臺世界.2013(28):160-163.
[7]王玲.中國茶文化[M].北京:中國書店,1992.
[8]羅麗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葉,2016(11):316-317.
[9]司馬周.20世紀以來茶陵派學術史研究———茶陵派文學理論研究回顧[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5):110-115.
[10]何崚,陳海強,陳興元等.宋代廣東茶文化發展管窺———主要基于文學作品視角[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64-67.
推薦閱讀:傳統文化論文茶文化歷史與發展模式研究
這篇傳統文化論文發表了茶文化歷史與發展模式研究,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悠遠的歷史,那么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呢?論文首先梳理了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并探討了我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特點以及多元化發展模式。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