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討了價值工程中成本、效率、價值三者關系,研究行政管理的成本投入、管理功效與價值取向問題。闡述了成本投入以及管理功效的內涵及關系,并論述了社會價值取向、個人和集團的價值取向的具體內容,繪出了行政管理中組織決策框圖。
《廣東行政學院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89年,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探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務員制度的理論與實踐為主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由廣東行政學院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
現代管理學不僅給出了綜合管理與專業管理模式,而且將管理細化為各種管理方式,諸如目標管理、系統管理、模糊管理以及全面計劃管理、全面經濟核算、全面人才管理等許多方面。眾多的管理均會涉及管理成本、管理功效以及獲得價值等問題。行政管理的管理成本、管理功效及價值取向不易衡量,只能進行模糊處理。
一、行政管理的成本投入
行政管理成本屬于多元函數,不僅包含組織成本和決策成本,而且存在信息成本以及控制成本等方面。(1)組織成本。可分為組織構建成本和組織運行成本兩個方面。現代管理學認為,管理組織必須構建一個組織管理構架,從而構成一種管理系統。例如各級政府組織等。管理組織中各種資源(如人力資源、物資、技術資源等)按照組織構架確定的秩序及規則運行。組織構架的核心是圍繞組織內部的成員有目的地按其屬性展開。例如,不同層次的行政管理人員的聘任,在聘用過程中需要花費一定的代價(如工資、獎金等)才能實現,包括場所用地,房屋建設以及辦公設備、日常管理費用等均需要大量投入。較為理想的資源配置及最佳的配置方式會促進組織的行政管理績效,而且相對的組織成本會大大降低。在建立組織構架之后,各級行政管理成員要不斷進行各項決策。決策過程一定程度上也是組織內部資源的流動過程及各級行政管理內部協調的過程。隨著組織規模的擴大,內部管理的相互作用,使組織活動的運作成本提高,直接影響組織的管理績效。因此,降低組織運作成本是行政管理提升管理績效的關鍵環節。(2)決策成本。決策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等諸多方面。行政決策具有以下基本內容:第一,決策的目標性。沒有目標就失去了決策的意義。第二,決策要付諸實施。決策沒有實踐環節,則沒有價值可言。第三,決策要優化,即以最小成本和代價實現預定目標。第四,決策要有選擇。倘若只有一種決策方案,就失去了選擇的意義,也就無從優化。具體的組織決策路線。(見圖1)此外,決策要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決策智能化是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結果。計算機技術在決策領域的開發和應用,使大量的決策活動實現了程序化及獲得了可操作性,具體表現為電子數據的收集和處理,從而構成行政管理的信息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這些技術系統的建立和運行要求投入成本。決策成本的投入可使組織系統功能最大化。(3)控制成本。行政管理的控制成本包括確立控制標準、衡量績效、偏差分析及糾正偏差等方面的成本投入。確立控制標準,無論定性還是定量,均應滿足以下條件:1)適用性。標準在相應范圍內和一定條件下具有普適性,標準的水平高低要適當。2)穩定性。標準一經確定,應能在一定較長的時間內維持其效能。3)明確化。標準的量度應明確,便于理解和執行。4)參與性。應注意鼓勵不同層次,特別是下層人員參與標準的討論和確定。衡量績效過程按控制論中的反饋原則進行。主要是控制所需計劃實施信息的收集和計劃實施信息的獲取兩個方面的成本投入。偏差分析是將既定標準與實施績效進行比較,只要兩者存在一定差異,就成為下一步管理上要解決的問題。偏差主要分為順差和逆差兩種情況。順差表明計劃正確,實施得力,逆差則相反,但也可能會有更為復雜的原因,應具體分析。偏差分析可用邏輯判斷,亦可模擬分析與真實情況對比。這一過程要求成本投入,對非正常偏差的管理行為予以糾正,是控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二、管理功效
(1)組織功效。行政管理的組織功效是管理者必須按組織目標的要求從事管理活動。下級組織要對上級組織負責,各級組織均要對組織的生存和發展負責,也要對相關的法律、經濟和政治環境負責,即對社會負責。行政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滿足運行和提高績效。隨著管理環境和組織發展的變化,管理對象已經發展從對人的管理,擴增為對人、財、物、時間、技術、信息和形象等諸多方面的管理,其相應的組織功效也更加復雜多樣。(2)決策功效。行政管理決策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是最后一步的判斷,是管理主體改造客體和控制管理發展目標的意識、意志、能力的綜合表現。決策圍繞目標展開,需要兩個以上的方案,即為將情報信息轉變為行動的過程。決策是行政管理活動的核心內容,是一個多元素結合的認識決斷系統。在行政管理決策過程中,決策的正確有效與否,首先取決于管理主體的科學思維、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其次是決策理論和方法的嚴密性。(3)約束功效。行政管理的約束功效是對某種機會主義傾向的抑制性反應,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目的無非是謀求個人利益和追求非法所得。這種行為屬于組織的非同向性行為。為了減少這些行為活動,需要設置一些監督與懲罰機制,亦可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改變產生機會主義行為的概率和建立排除非同向性行為的環境條件。
三、行政管理的價值取向
(1)社會價值取向。行政管理的價值取向必須滿足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各類行政管理無論采取何種模式,都必須對社會的發展安定負有高度的責任。必須遵循以下管理原則:1)以最小的管理投入獲取管理功能的最大化,從而獲得較大的社會價值。2)以創新性思維提高管理功能,發揮管理組織的作用,從而獲得社會價值。3)行政管理必須充分重視科學對管理的滲透作用,現代管理學已吸收了現代科學諸如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模糊論、概率論、網絡技術等研究成果,不斷應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技成果,從而提高行政管理的社會價值。(2)個人和集團的價值取向。人的各種目的行為歸根結底都是體現價值的活動,是發現、創造和追求價值的過程,并作為目的性要求制約著人的全部活動以及活動的性質和活動方向,使人與世界的關系成為一種真正的價值關系。因此,行政管理必須充分考量人的價值及作用。在行政管理中,組織價值觀必須滿足社會價值最大化,如同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一樣。個人價值和集團價值取向應在滿足社會價值的前提下而獲得滿足,刻意追求個人價值和集團價值將違背行政管理的社會性原則,從而會受到法律及行政紀律的制約。
參考文獻:
[1]史濮.管理學哲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2006:518.
[2]彭新武等.管理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55.
[3]張創新等.行政管理學前沿問題專題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94.
[4]成中英.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5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