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是目前形勢下基層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的政治責任,也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大舉措。實現科學發展、要求基層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必須在深刻把握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切實加強政治文明建設,以高度的政治思維、完善的政治機制、系統的政治措施,引導和推進科學發展的重大實踐。
關鍵詞:基層政治文明,建設科學發展,科學發展視角
科學發展視域下基層政治文明建設的幾個關鍵問題
基層政治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內容廣、環節多、難度大,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裹足不前,必須積極穩妥推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基層政治文明建設應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一)確立符合科學發展的政治理念
確立符合科學發展的政治理念,認清黨在新時期的歷史定位,不斷強化執政為民的為政宗旨,是科學發展的思想前提。基層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只有牢固樹立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政治理念,才能增強科學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責任感和使命感。
這些理念包括:一是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理念。想問題、辦事情、作決策要做到得民心、順民意、量民力、聚民智,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惠及人民;二是構建和諧理念。既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又要堅持發展經濟與增強人民福祉相結合,在發展中兼顧不同群體的切身利益;三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理念。要立足長遠,統籌規劃,珍惜一切永續發展的資源,注重做好打基礎、管長遠、求實效的工作。
(二)創造有利于科學發展的政治環境
良好的政治環境是科學發展的基石,科學發展要以優良的政治環境為基礎、作保障。這就要求:一要有良好的政治領導格局??茖W發展離不開黨的領導,只有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才能形成有力的戰斗堡壘;才能凝聚各方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心一意謀發展;才能使班子之間做到分工負責,各司其職,步調一致、精誠協作,這是科學發展的政治基礎。
二是健康和諧的政治氛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圍繞科學發展,形成共識,確立共同目標,齊心協力,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團結奮斗;三是濃厚的干事創業氛圍。要營造風清氣正,鼓勵先進,傳播正能量的良好環境,激勵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去干事創業。使我們的干部隊伍精神振奮,奮發有為;使廣大群眾、社會各界活力迸發,熱情高漲。
(三)塑造落實科學發展的政治品格
黨員干部的政治品格直接影響執政理念和制度的實施。習近平同志說過一句名言:“打鐵還須自身硬”.如果我們的干部隊伍政治品格過硬,就會自覺實踐執政理念,自覺遵循各種制度規定,做到依法依規辦事。相反,如果我們的干部隊伍政治品格軟弱,就會導致干部政治行為的變異和扭曲,使黨的方針政策在執行中走樣變形。
科學發展要求我們基層干部隊伍具有優秀的政治品格。一是要有忠誠的品格。忠于黨忠于人民,為群眾利益盡心竭力;二是要有堅定的品格。具有清醒的政治意識和堅強的工作意志,在理想目標上始終不渝,在政治立場上旗幟鮮明,在重大原則上寸步不讓;三是要有公正的品格。以人為本,以民為天,運用政治權力,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四是要有自律的品格。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勇于接受監督,保持政治清白,塑造清廉形象;五是要有務實的品格。注重實際,崇尚實踐,勇于探索,做到摸實情、說實話、出實招、辦實事。
(四)健全保證科學發展的政治機制
科學發展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安排做保障,否則,發展就會在實施中變形、扭曲,甚至背離科學發展的良好初衷而走向反面。健全政治機制包括:一是領導機制。通過完善制度、規范行為,實現各項工作科學規范、運轉高效。二是決策機制。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公開化和透明化。三是評價機制。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情況作為評價、選拔、監督干部的重要標準。四是利益協調機制。暢通表達渠道,疏導群眾情緒,調節分配關系,讓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五)完善推進科學發展的政治措施
有力的政治措施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關鍵。一要形成科學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在科學發展的要求下,黨委要切實能夠做到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形成黨委決策、政府落實、人大監督、政協參與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方法。二是在具體工作手段上。民主、依法、統籌協調、市場調配等應成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
當前基層政治文明領域制約科學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思想認識方面
這些因素主要表現為:一是“見物不見人”的發展理念。把發展簡單等同于經濟增長,片面追求GDP,不顧環境和民生。二是虛報浮夸片面的政績觀。一些從政者為了多出“政績”,快出“政績”,熱衷于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甚至弄虛作假、追逐區域的位次和個人的名利。三是浮躁短視的從政心態。有的領導干部出于狹隘的個人政治設計和功利追求,為了搶臺階、爭座位,唯我獨尊,工作浮躁,重顯績,輕潛績,不顧干部、群眾的承受能力,不惜資源、環境代價,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四是“守舊偷安”的消極心理。思想保守,因循守舊,畏難懼變,不思創新,不敢改革,唯求平安。五是形而上學的認知觀,就事論事,浮光掠影,不會全面、系統、辯證地看待和處理問題,不懂得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六是官僚主義的封建觀念。時時處處以領導自居,漠視人民,不尊重基層、不依靠群眾。
(二)制度規范方面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領導機制運行乏力。基層領導班子科學合理的分工協作機制不夠健全,有的堅持不好。二是發展機制尚不健全?;鶎诱诎l展方面權責不明確,財權事權不對稱。三是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不高。突出表現是靠經驗決策、憑主觀決策、用權力決策。有的決策隨意性大,不顧本地實際,忙于上項目、鋪攤子;只講速度,只抓投入,不計成本、效益與代價。有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不夠,不能廣泛聽取意見,違背群眾意愿。四是政績評價機制不合理。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評價區域宏觀指標多,民生微觀指標少,缺乏比較具體的衡量尺度;聽取領導班子和干部意見多,群眾作為評價干部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有效保證;政績評價方式以定性為主,方式單一,結論籠統,缺乏量的客觀比較,存在“一績多用”、“多績一用”情況;政績評價的結果運用不夠準確和充分。
(三)道德建設方面
突出表現為:一是獨斷霸道。少數干部想問題、做決策不講民主,不重民意;二是弄虛作假。少數領導干部玩政治、辦虛事、說假話、溜須拍馬、拉幫結派、表里不同、言行不一;三是作風粗俗。少數干部素質不高,形象欠佳,吃拿卡要、騷擾基層,有的甚至以權謀私,違法亂紀,政治期權化,權力尋租化,公私易位,是非顛倒。
(四)職能定位方面
主要表現在:一是職能異化問題引人注目。有的部門和個人熱衷于“政績”,用行政手段虛報GDP總量和人均指標;有的政府部門亂收費、亂攤派,利用職權從事變相的經營活動;一些部門對行政決定、政策文件不公開,暗箱操作,不廣泛征求意見,有些部門和領導重權利、輕責任,重審批、輕服務,出現了“權力集團化、商品化、私利化”現象。二是“三位現象”比較突出。就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越位”、“錯位”和“缺位”的現象。“越位”表現在有些政府部門突破邊界承擔了若干管不了和管不好的職能。“錯位”表現在不同層次和同一層次的政府部門之間職能重復設置、交叉重疊、財權與事權不統一等。“缺位”表現在政府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還不到位。三是職能履行效率不盡人意。有些部門辦事程序繁瑣,有些職能環節沒有形成完善的協商辦事機制,形成相互掣肘、推諉扯皮的現象。
加強科學發展視域下基層政治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黨委領導,優化政治生態
1.完善政治領導格局。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積極改進基層黨委的領導方式。基層黨委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性、全局性、預見性問題上,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加強對地方工作的領導;同時從整體推進全局工作的要求出發,加強和改進對重大政治事務的綜合協調,統籌協調好人大、政府、政協之間的關系,支持各方獨立負責、步調一致地開展工作,完善和理順“一個核心、三個黨組”的領導體制,發揮整體工作合力。
2.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建設干部隊伍。實現科學發展對干部隊伍提出了新要求。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工程。當前,要以解放思想為動力,促進干部隊伍素質成長。通過解放思想,促使干部隊伍轉變思想觀念、變革思維方式、開闊視野、提高行政能力、振奮精神狀態,造就一支善于領導和實施科學發展的干部隊伍。
3.積極推進黨內民主、擴大社會民主。在推進科學發展中,基層黨委應進一步建立健全全委會、黨代表發揮作用的機制和辦法,增強黨的領導活力;同時,積極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拓寬公民政治參與渠道,充分發揮群眾在科學發展中的智慧和能量。
(二)確立正確的政治理念,發揚科學精神
通過科學發展觀和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政績觀的教育和宣傳,形成強大的輿論態勢,使廣大領導干部深刻認識落實“兩觀”的重要意義,使我們的每一個干部都能修正認識,轉變思想,增強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牢固樹立執政為民是第一追求和發展是第一要務的觀念;樹立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統籌兼顧和人本思維、全局思維、系統思維的觀念。
(三)完善體制機制,注重制度落實
1.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一要建立決策前的調研、咨詢、協商制度。堅持重大問題調查于決策之前,未經調研的不列入決策議題;咨詢于決策之前,推行專家咨詢論證制度,重大決策請專家“把脈”;協商于決策之前,廣泛征求社會各界和群眾意見。二是建立決策中的集體拍板制度。合理安排議題,提前送達預案,充分醞釀討論,集體拍板決定,確保決策科學、及時、正確。三是建立決策后的跟蹤落實制度。建立反饋體系,使群眾對決策的意見能夠及時反映,做到輿論反映的制度化、經?;?。
2.建立科學的發展指標體系。改變過去主要以GDP的總量指標、效益指標和結構指標為主要內容的政績評價指標體系,將社會發展指標、人文指標、民主法制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等納入評價體系之中。圍繞實現科學發展,制定基層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整套制度,使經濟社會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下快速、和諧發展。在引進項目上,建立并落實好《項目入駐評價體系》,完善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環保體系,確保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建立科學的政績評價機制。重點解決評價什么、誰來評價、評價結果如何運用等突出問題。在評價內容上,應包涵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可持續發展和黨的建設四類指標,既看經濟建設成果,又看社會進步;既看城市變化,又看農村變化;既看硬環境的加強,又看軟環境的改善;既看當前的發展;又看今后的永續發展;既看經濟增長的總量,又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又看黨的建設、政權鞏固的真實成效。在評價主體上,嚴格落實群眾對干部評價的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保證干部政績評價符合民意。在評價結果運用上,把政績評價結果與領導班子的獎懲、調整和領導干部的升遷、任免聯系起來,做到有褒有貶,有章有據,以事實為依據,憑實績用干部,形成正確的用人導向。
(四)規范政治道德,提升隊伍形象
1.加強道德教育。通過多種形式,教育各級領導干部明晰角色定位,端正從政心態,提升公仆意識,轉變工作作風,真正做到為民、務實、團結、清廉,重品行、求實績、做表率。
2.實施道德跟蹤。建立全方位、強有力的領導干部道德跟蹤評價體系。發揮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的作用,對領導干部實施定期測評、民意測驗,掌握領導干部的道德狀況和為政實效。開辟和規范群眾監督渠道,讓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領導干部道德規范執行情況的監督,使領導干部形成相應的自律動力和他律壓力,促使其為民從政、務實從政、科學從政。
3.提高違規成本。堅決杜絕小錯不糾、大錯小糾的現象,鏟除不良政治品行存在的土壤和環境。加大對不良道德品行懲戒力度,提高從政人員的違規成本和代價,以嚴格的懲戒來規范和塑造從政人員的政治道德。
推薦期刊:政治思想史政法類論文投稿期刊
《政治思想史》雜志前身為《中西政治文化論叢》輯刊(2001年創辦,到2009年共計出版了7輯),2010年正式改為期刊出版發行,并更名為《政治思想史》,由天津師范大學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研究院承辦。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