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承擔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了進一步改善中國社會經濟水平的整體能力, 及時地對國內工作經濟結構進行全面的、科學的、有效的調整, 有助于提高中國工業生產能力、改善中國工業經濟發展水平、優化工業經濟結構、提高中國工業領域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因此, 文章將根據中國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真實狀況出發, 對調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工業經濟; 結構調整; 問題; 解決對策
《工程經濟》EngineeringEconomy(月刊)于1991年創刊,具有國際國內雙刊號的國家項目管理類刊物。項目管理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和行業,受到越來越多的組織和管理人員的重視。
中國工業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依舊存在差距, 為了能夠迎頭趕上, 積極地開展工業經濟結構調整, 不斷地深化國內工業經濟發展實力, 就成了中國在新時期進行經濟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已經進入了十分關鍵的時期, 此時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使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市場環境變得復雜多變。因此, 只有有效解決工業經濟結構調整的問題, 才能提高相關行業的生產力及競爭力。
1 闡述中國工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狀況
基于國際市場發展狀況視角研究, 國際金融環境狀況依舊復雜多變, 在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響下, 世界經濟格局變得越發復雜、多變, 這為國內工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了新的風險。雖然近幾年國際金融市場趨穩, 發達國家經過長時間的調控改善了國內經濟發展狀況, 但是, 全球各國都在迫切地尋找能夠提振經濟的新要素。因此, 國外諸多發達國家將目光投到了工業經濟結構升級及調整方面, 并且產生了“再工業化”發展的理念。
比如, 利用高新科技實現清潔技術的開發、利用, 完成環境調整、控制、優化的發展目標。以先進的技術為依托, 對產業與貿易結構實施有效調整, 推動綠色生態產業的建設及發展。積極淘汰耗能及污染高的傳統產品, 確保對生態環境實施保護期間, 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勢頭。工業化及信息化等在國內經濟的拉動下實現了快速發展, 夯實了工業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1]受此類現象影響, 中國在調整工業經濟結構的過程中反而壓力更大。
因此, 中央政府在確保調整國內工業經濟結構科學、合理的過程中, 結合國情制定、頒布了相關的政策措施, 從而提振國內消費及市場需求, 支持社會投資, 使中小企業在發展中能夠得到一個和諧穩定的融資發展環境。同時, 通過不斷開發高新技術, 為戰略價值突出的新興產業提供了堅實的發展保障。另外, 國家關注自主創新、技術完善的程度不斷提升, 為社會改革的穩定、有序開展提供了保障。
2 針對國內工業經濟結構調整遇到的相關問題分析
2.1 建設國內工業項目的速度十分緩慢
當前, 中國政府正在積極地對傳統的管理模式進行調整、轉變, 該做法進一步優化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效果。不過, 結合當前國內工業行業企業的真實發展狀況來說, 市場中相對成熟的工藝相比其他項目較為嚴格, 這樣不僅導致中介以及評估部門的收費增加, 還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壓力, 使得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盈利能力降低, 嚴重制約了各地區招商引資的發展。受到引入工業項目難度大等因素影響, 國內建設、發展工業項目的速度十分緩慢。
2.2 企業獲得的利潤不斷降低, 導致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通過分析國內市場經濟發展基本狀況, 可以發現中國國內工業經濟發展正遭受十分巨大的下行壓力影響, 從而使正在調整結構的工業企業面臨了較大的困難。比如, 中國煤炭行業, 中央政府通過主動干預、調控煤炭的進出口稅額、產量, 確保了國內煤炭價格始終保持在漲幅態勢, 該做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煤炭相關行業的持續發展, 不過卻影響了行業內企業的實際利潤收益, 阻礙了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3 國內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問題的解決對策
3.1 做好工業布局的調整優化
全國各地區都必須根據自身的工業結構發展真實狀況, 對地區內部的輕重工業產業進行科學的結構調整, 才能促進工業產業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例如, 對各產業間集中度進行科學調整, 使產業鏈得到優化。大中小企業均應做好共同產業結構發展目標的設計、制定工作。要對國內外發展經驗進行學習, 打造與本企業特色有關的支柱型產業。與此同時, 要積極建設、完善基礎設施, 為企業工業園區改善整體基礎設施的配套水平。同時, 國家要積極地為工業行業相關企業提供經濟、政策幫助, 推動工業企業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張。還要加大力度扶持效益穩定、規模大、聲譽好的企業。最后, 要為中小型工業企業提供融資渠道、打造良好的融資環境, 為其和大企業間的合作牽線搭橋。
3.2 對工業發展方式進行調整
國家要設計轉變耗能突出、污染嚴重、投入較高的生產模式, 要引導相關企業超耗能低、投入少、污染低的方向發展。比如, 引導工業企業增加要素在生產過程階段的投入, 使工業經濟結構升級調整得到保證, 從而促進市場經濟實現可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對于工業發展方式的調整, 應主要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 構建企業技術的長期發展機制, 將傳統落后的產能盡快淘汰, 以此推進節能減排。貫徹落實國家所下達的節能減排的任務和目標, 在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 保護生態環境。[2]另外, 相關企業要提高對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 要提高應用資源的效率, 國家應對取得循環經濟發展良好效果的企業進行表彰、獎勵, 并積極打造循環經濟示范產業園。利用科學運行機制的建設與使用, 推動循環經濟在國內實現健康發展。
3.3 積極打造工業企業創新體制
國家調整工業經濟結構期間, 應圍繞“企業主體”開展相關工作, 選擇市場充當導向, 打造全新的工業企業創新體制。如以原有工業企業體制為基礎展開創新, 利用創新產品的形式帶動消費增長。而企業應積極招聘優秀的專業人才, 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同時, 要積極貫徹落實中央以及政府下發的實施意見, 借助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平臺, 提升經濟發展水平。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 互聯網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普及。借助互聯網技術, 帶動企業的經濟發展。所以, 要提高對新興產業的關注度, 要改善工業經濟的信息化水平。不過, 就當前國內工業經濟結構發展現狀來看, 在銜接階段必然會存在大量的未知風險問題。所以, 在調整工業經濟結構改革階段, 要提高對開放性融合經濟的關注度, 要以共享為基礎, 引導工業經濟結構實現升級、創新。
3.4 要在傳統工業中引入高新技術進行產業改造、升級
在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 要以“品種增加、質量優化、出口擴大、效益提升”為核心, 引導工業企業主動升級、創新、優化、改造生產加工技術, 提高工業企業競爭實力。在更新改造中, 一方面要以重點企業為骨干, 建立產品研發中心, 增強重要技術的自主開發能力;另一方面要采取引進、合資、合作等辦法, 借助“外力”促進產業的提檔升級。[3]
3.5 重視新興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在調整工業經濟結構、推動工業經濟實現可持續、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 將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的發展定位戰略發展目標。一是將高新技術引入工業產業化、產品經濟加工過程中, 發揮本土資源優勢;二是具備雄厚發展實力的工業企業, 要具備戰略發展目光, 要以現有產品為基礎, 引入高新技術優化產品質量, 提高產品競爭力, 使工業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不斷增加;三是廣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的投融資渠道, 通過擴股、股票上市、技術入股、發行債券等途徑, 引導和帶動全社會的資本投入。
4 結 論
綜上所述, 國家在調整工業經濟結構的過程中, 應結合國內工業經濟發展實際狀況, 科學配置、利用現有的資源, 通過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 將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地解決。從而實現改善工業經濟結構、提高工業經濟結構調整效果、促進工業企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文兼武.工業經濟穩中向好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N].中國信息報, 2018-01-22 (2) .
[2]張志剛.工業計量的探索與對策[J].中國計量, 2018 (9) .
[3]徐光瑞, 曾純.工業發展質量全球榜[J].中國工業評論, 2016 (6) .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