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標教育背景下,一些教師依舊引用舊的講學制度進行教育工作,沒有重視學生的個性培養,導致學生在面對語文教育過程中,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甚至一些學生對語文教育工作也充滿了錯位的認知,他們認為就是簡單的知識內容,即使不用預習也能學會課堂所教的知識內容,從而影響其學習質量。本文將結合語文教育內容對語文預習工作的開展進行全面的論述,對如何做好課前預習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引,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促進其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
本文源自教學與研究【2020年第25期】《教學與研究》創刊于1953年,旬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是國家社科基金首批資助期刊。《教學與研究》(教研版)辦刊宗旨是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服務,同時發表相關的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前預習;價值及實踐
引言
《語文新課程標準》教學理論有“以學定教”的說法。“以學定教”理念要求我們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選擇,必須依賴學生的課前學習,也就是說:學生的學要先于教。也就是說:有學才有教,無學則無教。由此,課前預習是語文課堂教學互動前的必備環節,是激發學生求知并推動學生不斷進取的“潛動力”,更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途徑。
1 預習、預習能力的內涵
“預習能力”是學生通過長期進行預習活動而養成且具備的一種學習潛能、能力,是一種預習方法與技巧,是指以快捷簡便、有效的方式,獲取所預習知識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把預習知識融入已有知識的能力。主要是通過語文教學來培養,也通過課堂以外的各種學習活動來培養,所以“預習能力”包括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歸納的能力等。 例如,《普羅米修斯》是第四單元神話教學中的一篇課文,孩子們通過文本知道文中普羅米修斯被稱為火神的原因,但作為希臘神話中的眾多神明,同學們還不是很了解,如阿波羅太陽神,天神宙斯等孩子們還不是很了解,但通過預習它們可以把已有的知識和新預習的知識融合,就對希臘神話有了一個整體性的了解,這就是預習能力。
2 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1)預習是學生對教育內容進行預先的學習,這一內容是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它可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特別是當前小學課本之中,在每一個單元、每一節課開展之前,都做好了相應的預習要求與內容注釋。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有效的預習,就能在上課的過程中,約束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減少上課注意力分散的問題,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教材相關內容的預習工作,可以與課堂教育保持同一步調,并將這樣的狀態轉化成自身學習的驅動力,促進自己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更會在潛移默化中將這種無形的動力轉變為自身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終身受益。(2)通過預習相關的語文知識內容,可以幫助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帶著預習中的問題進人課堂,更好的了解自身未能完全掌握的知識,這樣才能對教師講授的內容加深注意,并根據自身的需求,對有關內容進行提問與質疑,減少學習中的盲目性,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升課堂教育教學的效果。將預習的內容與自身知識框架內容相連接,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有效的知識鏈條,將零散的知識內容不斷補充進去,增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聯系性,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有效方法
3.1 課前預習也是課堂教學前的必備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序幕
語文課堂,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教學側重點不外乎是引導學生自主完成語文積累,訓練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也就是圍繞語文課堂文本,理解積累字詞句,把握文本知識,強化文本閱讀與賞析,加強問題互動研討與思辯,提高語文應變和寫作運用能力。總之一句話,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圍繞“三維目標”,強化“聽說讀寫”訓練,提高語文閱讀和運用能力。語文課前預習,實際上就是演繹課堂互動研討和思辯之前的序幕,是組織課堂互動教學之前的前奏。語文課堂能有效拉開教學序幕,教學互動的實效與精彩就能彰顯出來。而今部分學校,特別是小學,地區政府為了優化教學資源,利用現代便利的交通,將小學適齡學生集中到鄉鎮中心學校實施集中辦學,學生往往長途奔波于學校至家居的路上,即便有少量學生住校就讀,同班級學生也少,教師沒法沒精力針對學生實施課外輔導,或做好課前預習。
3.2 有效提高語文預習的效率
預習的重要性上文已經做出詳盡的闡述,所以,教師要運用合理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升語文預習的效率,通過研究相關的學習方法,對有關預習內容進行具體的部署,如,通過預習,使學生可以通過字典了解文章中的生僻字詞,從而流利的閱讀文章,感受作者所描繪出來的意境。其次,通過預習,對文章中的重要內容進行標注,并對整篇文章進行總結,概括段落思想。最后,對不了解的知識內容進行內容的查找,依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積極發揮學生自主性,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重點學習,有效把握語文教育的重點與難點,通過后續課堂教育工作,找到相關知識的答案,提升課堂教育效率,提升學生學習質量。
3.3 針對不同課堂文本體裁分類收集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課前預習內容
課堂教學文本,根據體裁不同,預習重點也有所變化。1)歷史故事類作品具有較強故事性,易于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增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比如:《臥薪嘗膽》一文,布置預習,就可引導學生了解越王勾踐生平、歷史評價和時代背景,以及吳越爭霸的重要戰役;教學《草船借箭》時,就可以讓學生了解東漢末年的時代背景,以及諸葛亮的歷史功績等。2)敘事類作品要注意字詞的精準運用。預習作品,需讀熟課文,找出重點詞句,把握文本內容。比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就可結合語境,初步理解人物形象和人物心理;教學《放飛蜻蜓》,則要在初步認識文章內容基礎上,畫出重點段落的核心詞句,并結合語境和背景,說出自己對文本主人公的初步認識,說出文中詞句的理解。3)寫景類文章的預習。要注意情與景的結合,景往往是筆者情感寄托的載體。比如:《廬山的云霧》一文的預習,要求學生讀熟課文,體會景美及作者喜愛美景的情感;預習《海底世界》,則需熟讀課文,自查海底世界的視頻和圖片,展示海底世界的無窮魅力,再現文本描寫的情境,理解文章內容。
3.4 激發學生的語文課前預習興趣
(1)由于小學生的情感比較純粹、思想比較單一,教師在為學生布置相關的課前預習作業中,可以提升學生預習的興趣,擬好有關的教育計劃內容,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愿意對教師留下的作業內容進行積極自主的回應,從而強化自身預習習慣的培養工作。(2)例如:在學習《秋天的雨》這一內容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當前的情感及思想特點進行相關的引導工作,可以向學生發問,大家對秋天的雨有什么印象?喜不喜歡秋天下雨,說出相關的原因。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對相關課文內容進行預習,并通過預習,讓學生對自身原有的想法與課文描述的內容進行對比,有了哪些變化,引用該方式激發學生對語文課文進行預習工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提升學習效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教育過程中,要提倡學生對相關學習知識進行預習,這樣才能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養成自主積極學習的好習慣,利用創新與探索滿足對知識的渴望,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 丁元軍.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價值及其實踐分析[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0(09):121.
[2] 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3] 朱寶珍.小學語文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高效對接的探索[J].基礎教育研究,2020(09):49-50.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