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是現代社會就業的重要領域,發展家政業是解決當前下崗女工再就業的重要途徑 。廣泛開展家政教育,幫助下崗女工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掌握家政服務的知識和技能 ,對于促進下崗女工再就業具有重要意義。
《婚姻與家庭》(月刊)創刊于1985年11月6日,雜志是由全國婦聯主管、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主辦的知名雜志,是國內發行量最大的中央級生活類半月刊,主要面向25-40歲已婚人群,是中國最暢銷期刊之一。據零點調查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婚姻與家庭》是中國傳閱率最高的雜志之一。下半月版為“性情讀本”,關注人們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一、家政教育在女性職業教育中的作用
家政學是研究家庭生活的規律、方法和技巧,以提高家庭生活質量的綜合性應用學科 。家政學涉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管理科學等多門學科,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廣泛的 應用性。而所謂家政教育,即運用家政學的相關知識對社會成員進行教育的過程。
家政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家庭誕生以后長者對于幼者生活經驗的傳授。古往今來,各 個民族和國家都積累了各具特色的家政教育經驗。作為系統的教育學科,中國的家政教 育起步較晚。解放前,我國的一些大學設有家政系,開設了家政學的課程。解放后,除 臺灣外,其它高校沒有設立家政專業,家政學的內容只在其他學科中有所體現。如家庭 、婚姻和社會關系等問題,在家庭學、社會學和倫理學中均有涉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 入、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家政教育的需求逐步提 升。家政教育朝著規范化、理論化、學科化的方向發展。家政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 也日漸凸出。
由于家政教育是關于家庭科學管理的規律、內容和方法的教育,涵蓋了管理家庭所應 知的理論和實踐,因而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對成年女性進行家政教育,一方面是由于一 定的自然聯系和社會習慣,婦女成為家庭事務的主要管理者,要科學生活、文明生活、 幸福生活,必須掌握家政知識。另一方面,家政教育又是婦女職業教育的又一新的領域 。婦女職業教育作為婦女智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在就業壓力增大的情況下日益 受到重視。它既可以幫助婦女順利進入職業領域,解決就業中的問題,又可以在保持婦 女傳統領域的同時,幫助婦女進入新的職業領域,開拓就業范圍。家政領域作為傾向于 婦女的特殊職業領域,是婦女就業的又一個新的廣闊空間。
二、家政領域是下崗女工再就業的廣闊天地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創造了大量適合婦女就業的機會。在全國7億從業人員中,婦女 占47%,比世界婦女參與勞動的平均比例高出11個百分點。20世紀70年代以后,在經濟 結構調整和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的大量勞動力富余人員和下崗職工與大批農村富余勞動 力和城鄉新增勞動力相互交匯,形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在全國1000多萬下崗、失業人 員中,婦女占62.8%。有些地區高達70%~80%,而再就業比例僅占全部下崗職工和失業 人員的23%。下崗女工再就業難已經成為政府和婦聯組織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事實表 明,就業問題能否順利解決,已成為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國經濟改革、經濟 增長和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關鍵。在人力資源十分豐富,而物質資源嚴重短缺的情況下, 下崗婦女能否尋找到大量低成本的就業崗位,已成為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于是,有識 之士將目光投向了家政領域。
首先,家政行業中蘊藏著大量的就業機會。在國有經濟實行大規模結構調整和國企改 革的過程中,有數以千萬計的國企勞動力要進行調整。從實際情況看,大多數下崗職工 屬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單一的就業弱勢群體。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特別是 中年以上的人,已不太可能在正規部門競爭就業。因此,從事家政行業,成為這部分職 工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而家政行業蘊藏著極大的就業機會和潛力。1998年,國家統計 局所屬的北京美蘭德信息公司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沈陽、青島七城市居 民的社區服務需求做了調查。結果顯示,在家電維修上門服務、上門送報、房屋維修、 小時工、家庭教師、蔬菜定時送貨服務、看護病人(老人)、洗衣上門服務、看護小孩、 學生飯桌、老年人飯桌、上門送早餐、接送孩子上下學(幼兒園)、陪伴老人、上門送餐 、代人購物17個服務項目中,需要服務的家庭數量占到7個城市全部家庭的70%以上,有 707萬個以上家庭可以為社區服務提供機會,目前空缺1100萬個。上述各項服務得不到 滿足的家庭平均在60%以上。以此類推,我國數百個大中城市的家政行業蘊藏的就業機 會之多可想而知。
從發展的眼光看,我國城市家政行業的就業容量更是不可限量。隨著城市居民收入水 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城市居民越來越需要高質量和全方位的生活服務;另 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即將到來。再過一二十年,一對夫婦照顧四個老人的現象將十 分普遍。而搞好老年人服務工作,關系到每個家庭,也關系到全社會的穩定。在此情況 下,城市社區建立大規模的老年人服務設施包括養老院、老年人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 中心、老年人康復中心,已成為迫切的需要。僅照顧老年人一項,就需要大量的家政從 業人員。此外,還有大量的殘疾人需要照顧。
其次,家政行業是解決目前城市下崗女工就業的有效途徑。家政行業的技術要求不高 ,就業成本低,正好適應了我國下崗女工的資本短缺、文化水平不高、技能單一的情況 。當然,這并不是說它不需要技能,不需要培訓。家政服務業中的許多服務,如家電維 修、老年人和病人看護等都需要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就連做飯這樣的家政服務也需要一 定的技能,也應經過培訓。但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家政服務業的技術要求要低得多, 就業成本也要低得多。因此,做好城市家政行業這篇"大文章",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 、經濟體制改革、就業總量的解決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特別是為下崗女工再就業開 辟了廣闊的空間,可謂"一石數鳥",一舉多得。
當然,家政行業中潛在的就業機會不會自動地轉化為現實的就業,必須通過多種方式 才能促進其轉化。這其中,家政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
三、以家政教育促進下崗女工的再就業
為開辟下崗女工的就業之路,必須在"家"上做文章,積極利用教育手段,創造性地 開展工作,引導并幫助下崗女工從事家政行業,促進其再就業。
1.抓觀念教育,引導下崗女工轉變擇業觀,使她們愿意從事家政服務工作。由于傳統 觀念的影響,一些城市下崗女工雖然再就業十分困難,但大部分人仍不愿意進入家政行 業。少數愿意從事這項工作的,又缺乏必要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 矛盾,即家庭生活需要高質量的家政服務,而能滿足這些要求的下崗女工由于認識上的 原因又不愿從事這項工作。于是,城市中出現了有人沒事做、有事沒人做的局面。國家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將家政服務員認定為一種職業,并為此制定了《家政服務員國家職業 標準》,確定了"職業名稱"、"職業定義"、"職業等級"、"職業環境",為改變 就業觀念、規范家政行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關鍵是通過家政觀念的教育,解決 一些認識上的問題。首先應使下崗女工深刻、全面地認識和了解家政服務業的社會意義 和職業特點,認識到家政服務業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家政服務員職業的產生和存在是社 會發展和人類需求的結果。其次,要認識職業是社會勞動分工的結果,沒有高低貴賤之 分。用人雙方都應轉變觀念,正確認識家政服務員這一職業。再次,充分認識家政服務 職業化的重要意義。家政服務員是現代社會的新興職業,從保姆到家政服務員是社會角 色的重要轉換。這不僅包括職業內涵的轉變,家政服務員的工作無論在職業地位、工作 內容、質量、規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更高。為適應這種要 求,必須努力提高素質,包括改變觀念,提高文化水平,增加相關知識,掌握為家庭生 活服務的技術、技能和技巧。
2.抓培訓教育,提高下崗女工競爭意識和技能水平,使她們有能力從事家政服務工作 。下崗女職工年齡普遍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偏弱,這是她們實現再就業的巨大障 礙。據北京市政協的調查,在1.1萬名下崗女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5%,高中占40 %,大專以上占3%,大學占0.4%。據上海對6個工業局和5個市區525名下崗女工的調查, 三級以上工人8人,技術員以上職稱10人,其余507人均是三級以下。因此,要本著實際 、實用、實效的原則,因地制宜,舉辦各類培訓班,對下崗女工進行培訓。要通過系統 的家政培訓教育,把簡單的家務勞動條理化、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幫助下崗女工 掌握就業的一技之長,為她們能夠從事家政服務工作奠定基礎。
3.抓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下崗女工敢于從事家政服務工作。良好的社 會氛圍是推動下崗婦女從事家政工作的關鍵。在轉變下崗女工認識的同時,社會對家政 業的認可和參與顯得至關重要。全國婦聯曾在《人民日報》上開辟了"巾幗園"欄目、 "巾幗創業行動"專版,陸續刊登了《巾幗創業譜新篇》、《把握好人生的轉折點》以 及反映部分再就業女工從事家政服務事跡的文章;《中國婦女報》開辟了"巾幗創業寫 真"專欄,以此喚起全社會對下崗女工的理解與支持,優化再就業的輿論環境,幫助下 崗女工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勇敢地走進千家萬戶,從事家政服務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們要借助報紙、電臺、電視臺為下崗女工在家政服務領域就業 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也要通過多種教育渠道使全社會明白婦女是家政服務的參與 者,也是家政服務的受益者,從而消除下崗女工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協助她們走上家政 服務的職業崗位,實現再就業。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