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不能僅憑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斷給自己提出問題,在好學深思中發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設疑啟思,培養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我在講授“大陸漂移假說”時先提問:“為什么在極其寒冷的南極大陸發現了只有在暖濕環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層?”“為什么在炎熱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處,卻發現了古代冰川的遺跡?”使學生頓時產生一種迫不及待知道答案的欲望。“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須認真聽課,積極思考,從而激發學生興趣。
1 運用趣味性教學,感召興趣
中學地理是一門富于趣味的學科,它包羅萬象,知識面廣,課上得生動有趣,能使學生精神振奮,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講解“內蒙古大草原遼闊的牧區”時,用歌詞“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齊歌唱”,還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優美詞句,無形中把學生引進了內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
又如,用唐代詩人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兩句詩,描繪長江三峽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兩句詩,來形象逼真地描述長江中下游地區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氣特色等等。都能把學生帶到詩的意境之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類似這樣的詩句不勝枚舉,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如果引用得當,可以大大加深和擴大學生的地理知識領域,激發學生思維,使他們能獲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識。
2 巧用成語教學,助長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使用成語,會頓時使課堂生輝,助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講到“南極洲水雪覆蓋的大陸”時,引用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說明南極洲厚厚冰層的形成原因。在學習“東亞”時,形容日本與我國的位置是“一衣帶水”的近鄰,與朝鮮是“山水相連”、“唇齒相依”。北歐與我國青藏高原地區湖泊眾多,可形容是“星羅棋布”。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可提出采取“殺雞取卵”的做法是否可行。南極洲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冰川,但冰川的利用對人們來說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這樣描述使學生產生興趣,印象深刻。
3 利用漫畫教學,啟迪興趣
漫畫教學,生動形象,寓意深刻,其味無窮,易啟迪學生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思考。如在講完“世界人口增長”后,我選了1989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宣傳漫畫,畫面上的地球被擬人化,“頭”上大汗如雨,“臉”上露出驚慌、痛苦和掙扎的表情,工廠及汽車排出的廢氣包圍地球,一片已被砍伐破壞的森林。圖下解說詞:“啊!地球出汗了。”讓學生看完這幅漫畫后,要求學生思考回答問題:這幅宣傳漫畫揭示全球主要環境問題是什么?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存在這些問題可能引起什么后果?又如在講“水資源利用”問題時,我選了一幅叫做《宇宙乞兒》的漫畫。畫面上地球伸出兩只手,哀求道:“請施舍點水給我吧!”然后讓學生思考:這幅畫說明了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并引導學生分析回答。
綜上所述,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起著開發學生潛力的作用。通過教師激發、引導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