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后,越來越多的心理輔導室在各個學校成立,面向中學生全面開放,同時心理輔導的老師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但效果并不明顯。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到心理輔導室的學生少的原因,不是說明學生心理上都沒有問題,而是學生不愿去,原因有三:其一,學生間缺少一種心理輔導的氛圍,認為到心理輔導室,會被同學笑話;其二,學生不習慣也不敢到心理輔導室去,因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性格大多內向,不愿敞開自己的心扉,向別人講述自己的“小秘密”;其三,心理輔導教師高高在上,不主動走近學生,傾聽學生心聲,工作流于形式。
關鍵詞:中學教師論文發表,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對策
因此,筆者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守株待兔”,而應主動出擊,創新心理輔導方式,營造心理輔導氛圍,走進學生,傾聽學生心聲,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設各種平臺。
一、心理老師:主動出擊,關注學生需求
心理老師絕不能被動地等著學生來,而是要想方設法地主動去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以采取有效對策。
首先,要走進教室。學校心理老師可以年級為單位,通過對學生和老師進行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來了解當前學生的心理狀況,歸納出主要心理問題,并在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協助下開設相應的專題講座。對于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少數學生,更要多花時間和精力,與其進行溝通,了解問題起因,采取有效對策,幫助學生走出心理陰影,走進屬于自己的美麗青春世界。
其次,要走近家長。現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來自學校,更多地是來自于家庭。為此,心理老師應了解家長及其他家庭因素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影響。心理老師雖不可能走訪每一個學生家庭,但可以利用家長會或發放問卷等途徑來了解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以及由此對學生生活和學習帶來的影響。如果是家長教育觀念或方法方面的問題,心理老師應通過學校、班主任、任課老師一起協同開辦家長學校或家訪等途徑來解決家長教育問題。
再次,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心理老師要做學生的朋友,親近他們,為他們著想,幫他們保守內心的“小秘密”。另外,要甘于奉獻,學會付出,能忍受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刁難”,使缺少關愛的學生重新體驗到社會的溫情。
二、班主任:結合班會,引導學生成長
班主任是學校中最了解學生的老師,只有學習有關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才能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有效地溝通,切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譬如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校,2004年起成功地讓班主任成為了心理輔導老師。以王老師為例,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四年來,王老師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她認為班主任的形象太過嚴厲,于是就想出了各種辦法去親近學生,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自從參與了班主任執教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探索,王老師親近學生的熱情進一步被激發了,技巧也得到了提高并已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就說“我欣賞的男生女生”這節心理輔導活動課吧。七年級的學生經過預備班一年的學習和適應,逐漸融入了學校新穎、活躍的學習氛圍,同學之間也相互熟悉了。然而,本該和諧、快樂的集體卻隱隱存在著青春期特有的躁動和叛逆:女孩子常會哭著來告狀,說男孩子不講道理;男孩子則一臉不屑地說女孩子就是小氣!這些十二三歲的少年似乎在以刻意的沖撞和蓄意的惡作劇來引起他人的關注,藉此表示這個年齡階段對異性的好奇或排斥。王老師根據學到的心理學知識,知道了孩子們羞澀、小心地保守著屬于自己的秘密是由于沒有傾訴的氛圍和空間。一旦他們發現你是真誠的,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天真的孩子們就會敞開心扉,展現真正的自我,認識真正的自我,從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于是,王老師結合班會設計了一節“我欣賞的男生女生”活動課。班級中男生和女學在相互傾述中了解了對方,開始加深友情,學會彼此尊重。王老師感受到:心理輔導課是一面鏡子,照亮了學生的心靈深處,也照亮了自己前行的路。原來,嚴厲與親切、嚴格與歡笑是可以并存的。
三、社會力量:搭建平臺,傾聽學生心聲
學校可以利用電視臺、廣播臺、報紙等社會教育資源搭建與學生心靈對話的平臺,使學生可以大膽傾述,放心咨詢,幫助學生走出心理陰影。例如2005年9月23日下午12:10,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校邀請上海人民廣播電臺990新聞頻率“市民與社會中學生論壇” 到學校現場直播,主題為“當中學生遇到不如意時該怎么辦?”電臺直播室搬進了學校,讓學生成了節目的主角,共同就自己關心的問題表達所思所想,讓父母們來傾聽,改變了當前成人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孩子的現象。節目還邀請了華東師大心理學專家李國瑞、上海東方廣播電臺《篇篇情》節目主持人小凡現場與學生對話。(直播現場片段)
主持人:同學們,你們是如何面對不如意的?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什么?在回答我之前,我先講一個例子。浦東有一位剛升入初中的學生,因在一次摸底考試中成績不理想,選擇了自殺的極端做法。現在我們一起來探討如何面對不如意這個話題。
同學1:我從小學進入初中時,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面孔,感到很不適應。但我主動與同學交流,很快便融入了新環境。另外,遇到問題時我都會向父母傾訴,以尋求他們的指導。
同學2:我剛升入初中的時候,數學考試成績不是很好,但我喜歡數學,所以我并沒有放棄,而是想辦法去解決它。譬如不斷地做數學題目,漸漸地,成績就上去了。
同學3:我遇到不如意時,常會通過做運動來轉移注意力,幾天一過,心情自然就好了。
同學4:遇到不如意時,我有“文”和 “武”兩種方法來緩解自己的壓力。“文”的方法是寫日記,“武”的方法是打枕頭。……
這樣的活動很受學生歡迎。學生們說:“我們最反感的是父母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我們,不管我們的興趣愛好是什么,隨意把一些我們不喜歡的東西強加給我們。而‘市民與社會中學生論壇’給了我們說心里話的機會,我們都很喜歡這種形式。”
家長們說:“這種活動效果好,改變了我們的思維角度。以前我們總習慣于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對孩子不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也不去作分析。現在有了這個論壇,聽到了孩子的心里話,我們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以前的做法。”
老師們說:“父母要取得成功的教育,就需要了解孩子,感謝論壇為他們搭建了一個互相溝通的平臺,提高了廣大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力,避免了因家庭教育不當而產生的問題。更為重要是,論壇也為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傾聽學生心聲,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機會,便于我們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