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生活水平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建筑工程的質量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尤其是軟基處理,對建筑工程軟土地基的特點進行了分析,舉例并提出相應的一些軟土地基處理方法,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軟土地基,地基基礎,巖土加固,地基處理
引言
軟土在我國分布廣泛,特別是像南方等地區。湖南位置地處南方,除個別地段外,大多處于平原水網地帶,地下水位高,表層地質層次沉積年代早,結構松軟,含水量高,變形大,多為軟土地基, 軟土具有天然強度低、壓縮性高、透水性小、固結時間長、流變特性顯著等特點這決定了,需要處理的軟基路段多。這對基坑工程的設計和施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軟土地基上的構筑物常常會出現沉降過大、承載力不足等問題。
1 地基處理方法的目的、原則及方法
1.1 地基處理的目的
軟土地基主要指由淤泥、淤泥質土、雜填土或其他高壓縮性土層構成的地基。處理的目的是利用換填、夯實、擠密、排水、膠結、加筋和熱學等方法對地基土進行加固,用以改良地基土的工程特性,主要包括:
1)提高地基的抗剪切強度;2)降低地基的壓縮性;3)改善地基的透水特性: 一種增加地基土的透水性加快固結;
另一種是降低透水性或減少其水壓力(如基坑抗滲透)。
1.2 地基處理的原則
選擇地基處理的方法時, 應綜合考慮場地的地質和水文條件、建筑物對地基的要求、結構類型和基礎型式、周圍環境影響、材料供應、施工條件等多種因素,經過綜合技術經濟比較后采用。同時還要考慮上部結構與基礎、地基的共同作用, 加強上部及基礎結構剛度和強度可減少地基的不均勻沉降。
1.3 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一般有:換填法、強夯法、振密法、擠密法、預壓法、水泥土攪拌法、托換技術等。
2 擬建某工程概況
湖南省桂陽縣擬建一個總用地面積約為66666.7 m2,東西向長約266.6 m,南北向長約250 m的倉庫,現場的形狀接近正方形。主要包括單層鋼結構倉庫1,2,3(局部帶夾層),2層公用樓及物業辦公,單層門衛等一些附屬建筑,其余是現場內部的環形道路、停車位、卸貨區平臺以及綠化等。
根據本工程地質勘察詳勘報告,本場地現地面標高在1.25 m~1.86 m(絕對標高),平均按1.6 m考慮;擬建場地有明浜分布,并存在有暗浜,深度為地面下約2.3 m~3.4 m 左右;2層粉質粘土層厚約0.4 m~2m,下臥3層淤泥質粉質粘土為流塑狀態,層厚約4 m~6.8 m,壓縮模量為3.03 MPa,4層淤泥質粘土為流塑狀態,層厚約4.7 m~7.5 m,壓縮模量為1.82 MPa,5層粘土層厚約1.6 m~4.4m,壓縮模量為2.71 MPa,其下為6,7層粉質粘土及粉砂層,土性較好。場地類別為IV 類。根據業主要求,倉庫地坪荷載采用貨架式考慮,倉庫地面使用荷載定為3t/m2,倉庫1底層平面約92 m×105 m,倉庫2底層平面約92 m×117m,場區內室外道路標高定為絕對標高2.1 m,建成后建筑室內±0.00相當于絕對標高2.80 m,即在現有地面1.6 m標高上需要回填1.2 m高建筑基層和面層。因本工程場地有耕填土及明暗浜土存在,地表面下存在約15 m左右深厚的高壓縮性軟土層,倉庫地坪又需大面積填土,其附加應力影響較深,地坪在長期荷載作用下將產生一定的地基變形,需進行地基處理。考慮到本工程地質情況,周邊建筑沉降經驗及業主要求,如果采用攪拌樁或微型方樁復合地基,工程成本等方面代價較大,鑒于本工程主體動工時間會推遲將近半年,我們考慮可利用需要填高地坪的土進行地坪堆載預壓,即采用排水固結法對場地進行處理,在施工主體前3個月以上時間,事先對場地土進行排水固結,以完成大部分沉降量。通過對現有場地沉降計算分析,如果采用2 m高堆土,預估平均沉降量約318 mm。
如果采用3 m 高堆土, 即基本在略微超載的情況下進行堆載,預估平均沉降量約494 mm,為確保地坪滿足正常使用,我們要求采用3m 的堆載進行預壓。
具體設計要求如下:
(1)先進行清表工作,填前進行碾壓及清淤,要求清除明、暗浜,采用中砂(或粗砂)分層回填夯實,壓實系數≥0.95。
(2)鋪設1 層300 mm 厚砂礫過濾層,壓實系數≥0.95。
(3)設置塑料排水板,板寬≥100 mm,厚≥4 mm,入土深≥15 m,保證穿透淤泥層,按正方形排列,塑料排水板的板距1300 mm左右。
(4)排水板打設完畢后,立即鋪1層200 mm 砂礫過濾層,處理場地周邊設排水溝。
(5)分層分階段填壓堆土,填土厚度控制在3000 mm左右。控制每天豎向變形不超過10 mm。
(6)約6個月左右時間,將壓填土分期挖除至砂墊層面,進行主體建筑樁基施工。
(7)地坪施工時,要求采用2:8灰土分層回填夯實,壓實系數≥0.95。
(8)地坪基層采用250 mm 厚級配碎石墊層。
(9)考慮貨架荷載非均布荷載,面層采用200 mm 厚C20混凝土隨搗隨光,內配ф10×150 雙層雙向。
在施工過程中,應分層分階段填土,堆載過程要進行24 h沉降觀測,當垂直位移速度大于10 mm/d,水平位移速率大于5 mm/d時,應停止施工,待小于該值后再恢復填筑,施工可根據現場實際變形情況決定加載方式。并采取可靠措施保證對周邊建筑及道路不產生影響。堆載完成后,盡量延長預壓期時間,最好不少于3個月,待沉降基本穩定后,并且固結度達到90%方可卸載。
要求進行高程測量;沉降板觀測(前兩個月內每3天觀測1次,以后每星期1次,觀測精度為二等水準觀測精度);孔隙水壓力觀測(每2 m 安裝1 支孔隙水壓力計,直至淤泥底面);分層土沉降觀測(觀測頻率為6 d/次);卸載完成后,在交工面上進行載荷板試驗,載荷板面積3×3 m2,應每200 m2 測試1 處。
根據本地塊特點,建議業主采用分期開發施工的方案,可節省堆土材料和運輸費用,本地塊分4 塊進行堆載,用一期的堆土分塊堆載,通過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二期堆載時開始施工一期主體, 保證本工程的地基處理不影響整體工期。
本工程在地基處理過程中,由于經費等多種因素影響,一期堆土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于2003年4月中旬截止,填土高2 m;第二階段于2003年8月下旬開始至9月中下旬結束,填土高從原來的2m增至3 m左右。到2003年12月10日,通過4點實測平均沉降449.1 mm,預測最終沉降578.8 mm。用分層總和法算出的沉降量為543.58 mm。為取得實際沉降與計算沉降的差異數據,我們要求對一期處理完成的土層進行了對比試驗,在1#倉庫堆土處理范圍,布置了2個靜力觸探試驗孔、1個采取土試樣鉆孔、2個采取土試樣鉆孔加做固結試驗、2個帶孔壓靜力觸探試驗孔、2個十字板試驗。在未經過地基處理的3#倉庫范圍,布置了2個采取土試樣鉆孔加做固結試驗、2個帶孔壓靜力觸探試驗孔、2個十字板試驗, 與1#倉庫處理后地質資料進行對比,對主要加固土層進行高壓固結試驗,得出先期固結壓力Pc,進行加固前后對比。
通過對比結果看出,2層土先期固結壓力提高22%,3層土提高14%,4層土提高23%,各土層物理力學性能指標均有明顯提高。
根據現場監測數據,應用雙曲線法擬合預測未來沉降及根據沉降速率法預測剩余沉降, 結合分層總和法的計算沉降來綜合分析場地現有堆載預壓的效果,得出沉降預測相關結論以利于業主對堆載預壓總周期作決策。一期處理范圍現有沉降在場地中部約為449.1 mm,用雙曲線法擬合預測其最終沉降在場地中部約為579 mm,用理論公式計算最終沉降為544 mm,平均固結度基本上在0.90 左右,符合設計要求。后期殘余沉降,平均約40 mm,最大可達90 mm,堆載穩壓時間為≥6個月。后期變形在規范允許范圍內,可以卸載。
因工后沉降仍然較大,我們對地基處理后減少后期殘余沉降進行了要求:首先要求室內地坪填土、基層應先施工,以盡量減少工后沉降,填土材料采用2:8 灰土,分層壓實,保證壓實系數達到0.95。地坪施工時與柱承臺部位采用2次澆筑,鋼筋分開,地坪配筋根據計算要求配置,并做適當加強。
3預壓法處理經驗探索
(1)預壓荷載分超載、等載與欠載3 種類型。超載預壓是減少工后沉降的有效方法, 應盡可能采用超載或等載預壓形式,否則工后沉降較大。
(2)在目前有限的施工期內,堆載時間不可能很長,要通過地基處理來完全消除工后沉降是不現實的,工后修補不可避免。(設計說明中應注明清楚)一般約3~5 年左右,沉降穩定。
(3)根據本工程的監測經驗,經塑料排水板堆載預壓處理,明顯地改善了軟土層的排水固結過程。在回填層荷載的作用下,地基土的超靜孔隙水壓力不斷消散,地基土承載力不斷提高。軟弱土層的影響深度主要與上覆荷載及排水板的處理深度有關,從分層沉降、孔隙水壓力及水平位移的測試成果看,主要影響深度在排水板處理深度范圍內,對排水板以下地層的影響則較小,土的物理力學指標有明顯好轉,如壓縮模量提高,有可能從淤泥變成為粘土。
(4)一般情況,場地內地基土經排水固結處理后在2年的施工期內主固結沉降將完成或接近完成,但由于軟土地基的次固結特征比較明顯,次固結變形將是長期的,要求所有在軟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均應按規定設置永久沉降觀測點,定期觀測。
(5)本著安全、經濟的原則,采用排水固結法對地基進行處理,可節省投資。塑料排水板的施工方便快速,在缺乏砂源的地區相對價格便宜,且施工工藝成熟,效果顯著。
(6)地基條件不同,不同處理方法的效果也存在差異。
(7)對于倉庫,一般業主在方案階段會給我們一個均布荷載要求,其實在目前貨架形式下,荷載大部分都不可能是均布荷載, 建議在地坪配筋計算時采用SATWE傳遞支架集中力作用方式,配筋應該比均布荷載更接近實際情況。
3 結束語
關于地基加固的施工方法近年來同行已做出了許多研究與探討,在地基加固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選擇施工方法時應結合具體的土的性質、地質條件、周圍建筑環境、客戶施工要求以及施工工期、技術、機械等要求確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以提高施工的質量和施工效率。
參考文獻:
[1] 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龔曉南.地基處理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張雁,劉金波.樁基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4]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JGJ79—2002、J220—2002 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