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溫恒濕恒氧是比較理想的建筑居住環境條件,本文對恒溫恒濕恒氧技術進行研究與分析,并探討恒溫恒濕恒氧技術中的一些誤區。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術》(季刊)創刊于2009年,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登記注冊,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工程圖學學會主辦的國家一級刊物,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1.1空氣的成分
空氣的成分以氮氣、氧氣為主,是長期以來自然界里各種變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綠色植物出現以前,原始大氣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為主的。在綠色植物出現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離氧,使原始大氣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為水蒸氣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為水蒸氣和氮氣。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續地進行,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發生光合作用的過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氣里的氧氣越來越多,終于形成了以氮氣和氧氣為主的現代空氣。正常的空氣成分按體積分數計算是:氮(N2)約占78%,氧(02)約占21%,稀有氣體約占0.94%(氦He、氖Ne、氬Ar、氪 Kr、氙Xe、氡Rn),二氧化碳(C02)約占0.03%,其他氣體和雜質約占0.03%,例如臭氧(03)、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02)、水蒸氣( H20)等。
空氣的恒定成分是氮氣、氧氣以及稀有氣體,這些成分所以幾乎不變,主要是自然界各種變化相互補償的結果。空氣的可變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空氣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區而異。例如,在工廠區附近的空氣里就會因生產項目的不同,而分別含有氨氣、酸蒸汽等,灰塵是空氣里或多或少的懸浮雜質。
由空氣成分的構成分析可知,把室外空氣送入房間時,進入的不僅僅是空氣中的氧氣,而是把空氣中的過多的其他成分也送了進去,例如氮氣、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稀有氣體等。
1.2室內空氣質量驗收標準是什么
2003年3月1日開始執行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中,指出對于住宅和辦公建筑,夏季空調室內溫度為22-28度,冬季采暖溫度為16-24度。夏季空調室內相對濕度為40-80%,冬季采暖室內相對濕度為30-60%。夏季空調室內空氣流速為0.3m/s,冬季采暖室內空氣流速為0.2m/s.新風量大于等于30m3/h.人,二氧化碳日平均值小于0.01%,甲醛1小時平均值小于0.1mg/m3,甲苯1小時平均值小于0.2mg/m3,其他室內空氣參數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氨、臭氧、甲醛、苯、二甲苯、苯丙芘、可吸入顆粒物( PM10)、總揮發性有機物、菌落數、放射性參數為氡222等均有明確要求。
2011年6月1日開始實施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對相關參數進行了一些調整,對于像住宅這樣的一類民用建筑,以及像辦公樓這樣的二類民用建筑室內環境污染參數分別作了要求,例如對于一類民用建筑甲醛1.小時平均值小于0.08mg/m3,二類民用建筑甲醛1小時平均值小于 0.1mg/m3。該規范指出,對于公共建筑室內空氣溫度、濕度、氣流速度、新風量等應遵循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5年7月1日開始實行的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中指出,對于辦公室夏季空調室內溫度計算參數為25度,冬季空調采暖室內溫度計算參數為20度。夏季空調室內相對濕度為40-65%,冬季空調采暖室內相對濕度為30-60%。夏季空調室內空氣流速為0.15 -0.3m/s,冬季采暖室內空氣流速為0.1-0.2m/s對于辦公室新風量為30m3/h.人,對于五星級酒店客房新風量為50m3/h.人。
201f年8月1日開始實行的《住宅設計規范》指出,臥式、起居室夏季空調設計溫度為26度,冬季采暖室內設計溫度不應低于18度,對于沒有集中新風供應的住宅新風換氣宜為1次/h。甲醛濃度小于0.08mg/m3,苯濃度小于0.09mg/m3,對于TVOC、氡等濃度也有相應規定。白天臥室噪聲不應大于45Dba,夜間臥室噪聲不應大于37dBA。
從上述各標準可以看出,如果開發商所建的住宅或寫字樓及其他建筑室內空氣各參數沒有達到標準規定時,實際上買房人是不能驗收通過的。也可以理解成不論是開發商或是買房人均要依據上述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建房或驗房。
這里就提出了一個思考,即開發滿足國家相關標準的建筑是開發商應有的素質和基本要求,但現在的市場上卻恰恰看到的是開發商把建筑應滿足國家相關標準的參數,例如溫度、室內相對濕度、應供應的新風量等當成了賣點,這必須引起買房人的足夠重視,也應引起開發商的深度反思。
1.3市場上常見的恒溫恒濕恒氧高科級住宅的宣傳
從北京到南京,從山東到山西,從西北到西南,從東南到東北,在全國各地都可以找到恒溫、恒濕、恒氧的所謂高端住宅。此類住宅一般的宣傳詞類似如下:低碳概念已進入住宅領域,室內終年20-26度的恒溫、40-60%的恒濕、1小時更換一次室內空氣的恒氧,有的甚至會說再加上智能化家居系統,上班時間也可以遙控開關家里煤氣閥門,電飯鍋等。
有的宣傳詞作了更多一點解釋,例如南方某恒溫恒濕恒氧住宅并宣傳為室內溫度恒定保持在20 - 26℃,沒有嚴寒酷暑,生活中不再需要空調暖氣;室內濕度常年維持在30-70%,沒有黃梅天困擾,有效減輕老人關節疼痛,讓人既能欣賞一線江景又可以不受江邊潮氣影響;24小時持續置換新風,空氣中飽含鮮氧,二手煙不再對家人構成危害,生活也就時刻新鮮;隔音低噪設計,始終控制室內最佳環境聲級,營造出了屬于個人的寧靜世界??萍嫉陌l展已讓人們超前20年入住未來,生活充滿健康。
許多恒溫恒濕恒氧高科技住宅甚至獲得了多個獎項,例如當代MOMA(北京)被美國《大眾科學》雜志評為“2006年世界七大建筑工程奇跡”,且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跡”。有的開發商為了打造所謂名符其實的恒溫恒濕恒氧高科技住宅,不惜重金請國外機構做相關設計,例如當代節能置業請國際知名建筑大師主持了當代MOMA全過程的設計工作;奧地利建筑事務集團是當代節能置業固定的合作伙伴,MOMA萬萬樹二期、上地MOMA 和萬國城MOMA(長沙)項目均由該機構主持設計。
1.4濕恒氧高科級住宅的質疑
恒溫恒濕恒氧住宅自從概念一提出,就得到各方的不斷質疑,實際運行中恒溫恒濕恒氧高科技住宅卻有很多問題已引起國內同行和媒體的關注,認為并不像宣傳的那么好,也不符合中國人的生活習慣。
幾大媒體2006年觀點:別拿恒溫恒濕誤導市場
2006年《華夏時報》報道,“恒溫恒濕”這個技術不是非常成熟,如果一旦管道在混凝土里發生漏水的話,就要把樓板鑿開,非常麻煩。而且哪一段破損還不太清楚。《北京晨報》報道,恒溫恒濕技術是用一層交接的頂板和二層的交接的頂板做水管,提供恒定的水溫,來保證冬天的采暖。按照科學原理,冷空氣往下沉,熱空氣向上飄移,地下室采暖保證不了。整個空氣調節的溫度也很差,很不科學。《中國建設報》報道,某些寫字樓中的白領患有空調病,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力跟外界的變化不適應。而恒溫恒濕技術應該比現在正常的空調系統更精密,相對來講,能使室內跟室外的環境差別更大一點,所以對于人們的適應性和免疫力考驗就更大!
《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08》觀點:恒溫恒濕不節能
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研究中心編著的《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08》指出,如果簡單地堆砌“節能技術”,而忽視了對技術的鑒別選擇和科學的運行管理,建筑物的實際運行能耗很難真正降低,很多情況下還會大大增.加。報告援引了北京某新建住宅項目作為例證,該住宅項目采用了高效率的中央空調,實行“全時間、全空間”的恒溫恒濕控制,被譽為建筑節能的典型案例。但實際上,該住宅項目夏季單位建筑面積空調能耗為傳統空調能耗平均值的8倍。報告指出恒溫恒濕環境既不利于建筑節能,也不利于滿足居住者的健康、舒適、便利的生活要求。26C并非夏季空調溫度舒適范圍的上限,而是下限。將空調溫度設定為不低于260C,反而有利于保證室內人員的健康,減少“空調病”。而且,在自然通風的情況下,人體感到舒適的溫度可達到29qC以上。
2010年1 1月1日多家媒體網站發布的解密綠色建筑“金字招牌”真相觀點:恒溫恒濕恒氧住宅能耗高
2010年11月1日鳳凰網、搜狐財經等多個知名網站發布了解密綠色建筑“金字招牌”真相文章,在文章中指出當代MOMA,這個采用了多項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建筑并非想象中舒適和節能。為了保證恒溫恒濕狀態,此建筑基本處于封閉狀態。在10月份既不需要空調制冷也不需要暖氣的季節,該建筑依然需要通過全天候采取制冷、采暖系統和置換式新風系統才能達到普通建筑“開開窗”的效果,能耗浪費可想而知。
1.5買房人怎么辦不要被不切實際廣告欺騙
作為買房人不要被不切實際的廣告欺騙。例如有些樓書上或銷售人員說他們的科技住宅可以讓人不在家時遙控打開煤氣閥,的確智能化發展可以遙控打開煤氣閥,但如果沒有核查其他措施你就這么買了房子,那么會有無窮后患。例如你要確定真的遙控打開煤氣閥,是否應該在這之前遙控打開排風扇呢?前提還要是你離開家前已放好了水,蓋了鍋蓋等等。否則就會出現如下長春住宅小區的問題。2012年8月9日下午14時26分,長春市綠園區民生家園20棟一樓道內彌漫濃重的煤氣味,長春市公安消防支隊綠園大隊消防員到達現場后,對樓道內的住戶_二一進行排查,最終鎖定煤氣味來源于二樓的一住戶家中。但這戶居民并未在家,為了避免給居民造成大的損失,消防員利用二節拉梯攀登到二樓,通過窗戶進入室內。進入室內的消防員,立即找到煤氣閥門并關閉,然后將門窗打開通風。
應該學習相關規范
作為買房人應該學習相關規范,目前國家已出臺多個規范,例如室內空氣質量規范,室外環境噪聲規范等等,前邊已講過室內空氣質量驗收標準在10年前就規定了室內的溫度、相對濕度、新風量以及甲苯、甲醛等控制參數。新的住宅設計規范中也對新風量、房間噪聲、采光系數等有了更明確要求,例如面積為 100m2,層高為2.5m的住宅,如果不是集中送新風,則要求室內的新風量宜為250m3/h,如果是一家三口人,則每人應達到的新風量平均為83m3 /h,顯然超過了現在很多開發商宣傳的為了保證恒氧,而提供每人50m3/h的新風。只有知道了這些內容,才知道現在開發商宣傳的很多是規范中的要求,有些甚至對規范中的要求并沒有達到或宣傳。
不要被多個恒字欺騙
作為買房人不要被多個恒字欺騙,現在開發商為了競爭有優勢,不是重點考慮如何從實際上如何降低買房人購房成本和運行費用,而是攀比誰家提出的恒字多,例如某開發商剛提出恒溫恒濕恒氧三恒科持技住宅,就有開發商提出恒溫恒濕恒氧恒潔凈四恒科持技住宅,然后又有開發商會提出恒溫恒濕恒氧恒潔凈恒低噪聲五恒科持技住宅,之后又有開發商會提出恒溫恒濕恒氧恒潔凈恒低造成恒采光系數六恒科持技住宅,如果此風不剎住,就會出現依據室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的各指標要求提出1 0恒甚至更多恒科技住宅。
作為買房人實際上只需要關心房價是多少,住房是否達到國家相關驗收標準,例如室內的噪聲是否達到了要求,開發商提供的窗戶是否達到了隔聲、隔熱等要求,未來的物業費是多少(包括空調費、采暖費、電梯費、衛生費、水費單價、電費單價、燃氣費單價等是多少)。
了解一些常見的恒溫恒濕恒氧技術
作為買房人應了解一些常見的恒溫恒濕恒氧技術,目前常見的恒溫恒濕恒氧技術,通常采用地源熱泵技術和頂棚輻射等系統,宣傳中一般會寫這樣的技術從地下常溫層中提取能量,再由頂棚輻射的科技方式傳導至室內,可以保證各個角落的室溫均勻分布,且無吹風感。但很少有宣傳實事求是的說這樣的系統要把能量從地下約100m的土壤中與室內進行交換,需要相關水泵不斷運行,從而比分體空調等多消耗部分能量。再比如開發商宣傳恒溫恒濕恒氧外墻保溫溫系統,以先進環保的節能方式實現室內適溫,有效解決了空調綜合癥,但很少有宣傳實事求是的說就算上不是恒溫恒濕恒氧房間也需要同樣的外墻保溫。有些開發商會對的恒溫恒濕恒氧技術進行過分宣傳,例如某家地產宣傳說在長三角地區規?;_發了大面積的科技節能住宅小區,節能效果每平方米/年可以節煤32.6公斤,減排二氧化碳 90公斤,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1.6公斤,相當于可以節能量約為5000萬KW.h/年,C02減排量約5萬噸/年。如果買房人了解了相關恒濕恒濕恒氧技術和一些常規住宅的能耗就會知道在長三角地區,恒溫恒濕恒氧住宅并不能比普通住宅一平米一年節約32.6公斤煤。就算上不了解這些技術,反問一下售樓人員,既然這么節能,那么每個月的空調、采暖費應該交多少錢呢,一比較就會發現有很多知識需要學一點兒。
掌握相關合同技巧
作為買房人應該掌握相關合同技巧,應要求開發商在售樓書中明確寫明未來交房的標準名稱以及相關的標準指標,這樣在驗收房屋時就有了依據,也知道了開發商宣傳資料中哪些是滿足國家標準的,哪些是超越國家標準的,哪些是有意隱瞞而沒有達到國家標準的。
1.6開發商怎么建
作為開發商,應該站在客戶的角度,切實把客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腳踏實地的干好每一件事,遵循國家相關規范。實事求是的列明所開發的房屋哪些是滿足國家標準的,哪些是超過了國家標準的。例如通常所說的恒溫20-26度,作為開發商應該告訴客戶,在冬季肯定不能達到26度,否則室內太熱了,那么每個月室內溫度是多少呢,如果開發商站在客戶角度思考問題,就會想到在成都地區,3月份室外溫度適宜,室內不用恒溫,而是隨室外溫度波動而波動,但這樣空調不開,業主不用交空調費。對于室外溫度合適,但空氣不好時,物業會要求業主關掉窗戶,而通過新風系統的凈化過濾把干凈空氣送入房間,但帶來的問題是由于窗戶關閉室內熱量散不出去,所以要開空調,要浪費一些能源,需要業主多交電費等等,開發商如果把上述情況真實的告訴買房人,未來就會少些爭論,也會讓買房人有個明確的判斷,是否愿意購買此房。
1.7賣房人怎么談
作為開發商的銷售人員,更應該站在客戶角度,而不是一味的通過花言巧語讓客戶下決心買此房。而應該實事求是的把買此房的好處、缺點等等一并告訴客戶,讓客戶決定是否買。例如有些開發商把恒溫恒濕恒氧住宅樓板和地板均布置了不保溫的可以同時本層住宅、上層住宅、下一層住宅供冷供熱的冷、熱輻射板,作為售樓人員應該客觀的告訴客戶,這種房子室內溫度很難或無法由自己根據需要控制,例如夏季樓上要控制成24度,樓下要控制24度,本層要控制成25度,作為樓上、樓下控制是要多供冷水,但本層是要少供冷水。而本層的樓板和地板也要負擔上層和下層的空調,因而陷入了控制邏輯的矛盾。這些應該給客戶講清楚。例如很多售樓人員無法回答一個月到底應交多少空調費、采暖費,以及為什么要交這么多空調費和采暖費,這是目前開發商銷售人員應該急需提高的地方。
結語:
本文針對恒溫恒濕恒氧建筑的多個方面進行了剖析,從市場調研、媒體報道,專家觀點等各方面給讀者進行了分析,尤其是從買房人、開發商、售樓人員應共同關注的內容,從不同側面進行了剖析。旨在引起各位同行的深度思考,切實做到社會效益最大化,實現共贏。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