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松口鎮被評為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鎮)”,在梅州市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打造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區的背景下,如何協調旅游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是對松口鎮的重大考驗。本文重點對松口鎮歷史文化名鎮價值的特色進行了研究,并提出如何保護松口歷史文化名鎮的方向性思路。
《大理文化》創刊以來,便以其濃郁的大理少數民族風情,悠久厚重的人文歷史文化,精彩紛呈的文化藝術作品而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1996年評為“云南省一級社科期刊”。
一、松口概況
松口地處廣東省梅州市梅縣東北部,東接大埔縣大麻鎮、三河鎮、青溪鎮,西臨梅縣白渡鎮、丙村鎮,南臨梅縣雁洋鎮,北接梅縣桃堯,東北部與福建永定縣交界。地理位置為東經116º24',北緯24º30'。距梅州市50公里,距梅縣55公里,距汕頭150 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
松口古鎮位于松口鎮區中部,南臨梅江,它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自古有著“松口不認州”的盛名。因地處梅江下游,兩岸土地肥沃,利于農耕,又水陸交通方便,利于商貿,基于水陸要塞和千百年的文化發展歷史等諸因,松口形成為一個英才輩出且蘊含客家特色的人文秀區。
二、歷史沿革
據松口志載,西漢時期,松口歸屬南海郡揭陽縣,松口置名“東畬寨”,主戶是畬族人;東漢、三國、西晉時,屬廣州義安郡海陽縣,松口改稱義安圍,至今松口溪南仍存“義安圍”遺址;五代后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因有梅溪而稱梅口鎮;清雍正年問(公元1723年),改稱梅口堡。清嘉慶年間,始稱松口堡。民國20年( 1931 年), 實行區、鄉、保、甲制, 松口堡改稱松口區 。民國29年( 1940年) , 梅縣實行新縣制, 全縣設1區3鎮, 松口鎮為其中一鎮,直至1949年8月。建國后, 于1950年成立松口鎮人民政府, 隸屬松口區。1953年改為區級鎮。1958年8月實行人民公社體制, 松東、溪南、松北3個鄉和松口鎮合并為松口人民公社。1966年松口鎮由松口公社分出, 為縣直轄鎮。。1983 年, 全縣實行鄉( 鎮)、村建制, 松口公社復稱松口鎮。2004年11月, 松東、松南2鎮并入松口鎮, 松口鎮成為梅縣第一大鎮。至2012年,松口鎮共41個村委會和5個居委會,總人口7萬人,面積32.68平方公里。
三、文化解析
松口古鎮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雨歷程,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自公元945年置梅口鎮至今,古鎮的文化從形成、發展、傳承到今天又注入了新的內涵,盡管我們看到的許多歷史建筑已經不復往昔的風采,但是,文化的延續始終沒有改變,這也是支撐松口走到今天依然倍具活力的根本原因。社會會變、環境會變,精神不會變。
概括起來,松口文化的根源來自:
(1) 客家遷徙文化
客家民系的形成與發展是一部民族遷徙歷史,松口古鎮的形成與發展和客家民系的遷徙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 可以說, 客家民系的遷徙發展造就了松口古鎮。
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士,客家人在歷史上曾經歷五次遷移運動,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內外播散期。客家人遷徙運動背景,是中國歷史上因王權變更、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引發的北方漢民南移運動。
第一次大遷徙——西晉末年,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面。西晉王朝滅亡后,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并于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
第二次大遷徙——唐朝自“安史之亂”后,爆發了先后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戰亂所及,唯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比較堪稱樂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廣東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
第三次大遷徙——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遷徙。北宋都城開封,于公元112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后,強占民田,推行奴隸制。處于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后由于元兵向南進逼,贛閩奧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于閩奧各地,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執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第四次大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二是客家人口膨脹。
第五次大遷徙——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征戰十余年。天京陷落后,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斗。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臺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到海外去謀生,客家人向海外遷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