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會已進入了一個深度老齡化階段,蘊含著物質無憂但親情變淡的社會風險,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社會孝親養老的孝德問題。因此,通過強化孝德教育、社會涵養、法律保障、產業敬養等措施,傳承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孝德精神,構建完善的孝親養老保障機制,已成為當前社會治理中必須高度關注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孝德;孝德建設;孝親養老
推薦閱讀:《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中文刊)和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英文刊)是科技部主管,由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山東省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山東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1]12孝德作為中國最基本的傳統道德規范之一,其倫理內涵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追孝”,一方面要求祭之以禮,另一方面需要繼承祖先的事業,按照祖先的規定辦事。其二“善事父母”,這也是孝的基本要求。其三“立業揚名,以顯父母。”面對我國社會的老齡化趨勢,如何使老年人樂享晚年,提升美好生活質量水平。孝親養老的孝德問題值得我們深思與篤行。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問題,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是深刻而持久的。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口數量最多,老齡化速度最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最重。”[2]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人達到總人口的10%或65歲老人占總人口的7%,就意味著該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自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以65歲及以上老人占總人口比例的數據為參考,我國自2002年該指標就已經達到7.3%,超過世界人口老齡化標準。①截至2018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49億人,占總人口的17.9%。[3]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數量和占比增長迅速,我國已然進入了一個深度老齡化時期。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指出: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老年撫養比將提高到28%左右。老年撫養比不斷攀升,子女們的孝親養老壓力也就不斷加劇。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尤為突出的是社會孝德建設的問題。近年來,社會上關于子女拒絕贍養父母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反映出青年一代的孝親養老孝德觀念有淡化弱化趨勢。
二、當前社會孝親養老孝德建設困境
(一)孝親觀念淡漠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多元的影響,中國傳統孝德文化并沒有得到較好的傳承與發展。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的蔓延致使青年一代忽視傳統孝德文化的精神要義。一些不肖子孫為了逃避現實生活的壓力好逸惡勞,一味啃老;另一些享樂主義者則是有能力贍養父母卻追求奢華生活、拒絕盡孝;還有些極端個人主義者視老人如“包袱”,往往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對年事已高的父母不尊重、不關心、不贍養,這些都是孝親價值觀淡漠的集中表現。
(二)孝德教育缺失
古代社會“以孝入仕”“舉孝廉”等孝行政策或措施多與做官聯系,使得全社會普遍重視孝道,無論家庭教育還是私塾教育都很重視孝德建設。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就談到:“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4]而當今,學校教育長期以考試成績為評價標準,孝德教育長期停留在形式化層面。家庭教育中關于孝德教育的內容也處于碎片化、階段化的狀態,主要集中在尊敬長輩的口頭教導及祭祀祖先時的耳濡目染等過程中,所以在孝德教育的主體中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缺乏系統化、專業化的手段與方法。另外,對傳統孝德文化的誤讀誤解。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5]孝的贍養大體可分為三個層次,即精神贍養、親情贍養與物質贍養。子女在贍養父母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到要給予老年人足夠的物質這一點,缺乏對父母的精神關懷以及“常回家看看”的親情實踐。子女對傳統孝道倫理精粹不能深刻體悟只會造成能養卻沒有“善養”的窘境。
(三)社會經濟與家庭結構影響
與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人口老齡化不同的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有著顯著的“未富先老”特征。與未富先老同樣值得重視的是我國“四二一”家庭結構導致子女贍養父母力有不逮。所謂“四二一”家庭結構是指一對獨生子女結婚生子后,兩個年輕人要負擔起四位老人的養老重任,并承擔至少一個孩子的家庭壓力。這就衍生出力不從心等孝親養老問題。這種力不從心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主體困境。行孝主體的日益縮減是造成“孤獨死”、“空巢老人”等社會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二是經濟困境。受限于“未富先老”的經濟現實,父母的退休金以及社保已不足以支付高額的養老醫療支出、養老院支出等費用時,子女面對的經濟壓力就變得更大,也致使子女發出“孝順才是最大的奢侈品”的感慨。三是精力困境。面對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子女們的精力應付不足,導致陪伴父母的時間必然減少。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孝親養老孝德建設的保障機制
習近平同志在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6]在新時代,我們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孝親養老問題,可從教育傳承、社會涵養、法律保障、產業敬養等措施出發,進而形成一種不斷增進社會孝德的保障機制。
(一)教育傳承機制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1孝德作為一種德行規范進行教育引導,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時期。西周時期學校對學生進行以“六禮、七教、八政、鄉三物”等內容為主的教學,其中“鄉三物”中的“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就包含了孝德教育。其后歷朝歷代,統治者無論是為了增強孝之政治功能,還是社會功能對孝德教育都極為重視。漢朝舉孝廉入仕更是將孝德教育的實踐推向巔峰。
孝德教育傳承的目的,就是要大力弘揚孝親敬老、養老助老的社會風尚。弘揚孝親敬老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中,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一是家庭教育。習近平同志曾指出,要加強家庭建設,教育引導人們自覺承擔家庭責任、樹立良好家風,鞏固家庭養老基礎地位。父母長輩應當重家風、善家教、踐行孝親敬老的家庭教育理念,培養子女孝德觀念,形成尊老愛老、家庭和睦的和諧氛圍。二是學校教育。運用孝德理論與孝行實踐并舉的宣傳教育方法。孝德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通過融入課堂德育教育,并開展孝行生活實踐體驗。如以弘揚平等、友善的尊老愛老價值觀為目的,在教科書中適當增加孝德文化相關聯的傳統典籍章節、訓歌、人物、古事等,進行專門講授。適時開展孝德理論知識朗誦、演講、辯論等活動。而對于行孝個體的自我德性修養,應在接受家庭和學校孝德教育的基礎上,通過主動認知、實踐和內省進行孝德的建構和維持。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