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當前人類面臨的生態危機,本文從文學文本研究出發,對 20 世紀來英美國家優秀的兒童生態文學作品研究,從原則、道德和榜樣三個角度分析兒童文學作品傳遞生態倫理價值的文本特點。
《文學教育》是中國學術期刊網(又名中國知網)全文收錄期刊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期刊,每年有多篇文章被中國人大復印資料等權威期刊全文轉載。為了進一步把這份刊物辦好,從即日起,我們特向全國一切關心文學教育、研究文學教育、從事文學教育的人士約稿,歡迎各位朋友踴躍賜稿,我們一定做到以質取稿,不薄新人。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英美國家兒童文學作品的生態人類與自然和其他生物在競爭中扶持,在矛盾中謙讓倫理研究”的研究成果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共生觀念。
隨著人類從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人類主體的隨著經濟的快速、持續發展,環境污染、精神危機能動性增強,改造自然的自信心也不斷增強,對待自等問題越來越多地得到全社會普遍的關注。解決這類然的態度從畏懼、盲敬到主宰、忽視,人類把自己放在問題不僅要靠法律和制度加以約束,更需要強烈的生了高于萬事萬物的地位上,無限擴張其權利于世界各態倫理意識和倫理觀念在人類內心的建構,強化“非個角落。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曾這樣解釋人類的地人類中心主義”這一符合世界和諧、共存、可持續發展位“,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也有過類似的言論,的核心價值觀的建立,是人類繁衍發展的必然路徑和 “能思維的人是萬物的尺度”。人類毫無邊界的自信心指向性原則的需要。和錯誤的定位導致人類不再把自然當作與之平等的兒童文學自誕生之初,就傳遞著特定社會文化語共生伙伴,而是我們活動作用的對象,是人身之外的境下人們對兒童的各種倫理關切。由于世界發展的不一個可以滿足無限需求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平衡性,英美國家在兒童生態文學的創作和研究上要庫。與之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不平衡,最終早于我們國家,許多優秀的生態文學作品對兒童生態也危害了人類的健康發展。人類在自大于自己無限改意識和生態道德的建立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積極造能力的同時嘗到了自然反抗帶來的后果。我們需要作用,并且其中的很多作品在中國也得到了廣泛的認意識到我們的能力在特定環境和特定歷史條件下是同和接受。例如,美國當代散文家埃爾文·布魯克斯·有限的,與自然的廣大和宇宙的博大相較之下也是有懷特所寫的《夏洛的網》;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所限的,在有限能力的支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尊重著的《秘密花園》;美國作家瑪·金·羅林斯的《一歲的自然規律,否則會帶來懲罰。在《少年小樹之歌》這部小鹿》是“自然文學”類的代表之作。本文通過分析作品中,作者開篇就告訴了小讀者們“大自然的規則”英美兒童生態文學的代表作品,試圖理清英美兒童生這一概念,引導孩子們明白行為處事的基本準則:承態文學在培養生態道德方面的路徑。
一、生態倫理建立需要遵從有限和適度原則。
變這一規律,否則就像文中描述的“,人類舉著旗幟聲人、自然和其他生物彼此索取、相互依賴生存于稱自己的行為是順天合理的,有許多人因為這些交涉同一個藍色的星球,并與其他未知的生命體共存于同而和那面旗幟一同喪失了生命”,但是,“他們永遠改一個博大的宇宙。平衡才能和諧,讓利才能獲得,這是變不了這個大自然的規則”。[2]我們賴以生存的哲學原則。我們人類只是萬事萬物中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人類迷失于過度消費中,的一種元素,和其他元素一樣共生于世界,沒有什么大量的商品沒有發揮出正常的存在價值甚至沒有發特殊和優越,擁有與其他元素一樣的基本性質:存在揮應有的功效就被棄之,成為地球的負擔。人類毫無合理、有限性、競爭性。理性的生態道德觀固然不是不節制地向地球索取資源來滿足不斷膨脹的欲望,造成惜犧牲人類生存權利去保護環境、關愛動物;也不是極大的浪費污染和物種滅絕等問題。在處理人與自然縱關系中,我們需要把握這一原則:適量索取,以滿足基橫 本生活為限。這在許多作品中都有體現。例如,在《夏洛的網》中,面對看起來殘忍捕獵的蜘蛛,夏洛顯得驚恐,但蜘蛛倒出了真諦,“我得活啊,對嗎?”[3]萬事萬物都是相依存在的,面對孩子,不需要刻意回避死亡這個話題,客觀的真實的展現世界有助于孩子們理性對待生存與死亡,索取與付出這些可以和諧共存的矛盾體。在《少年小樹之歌》中,爺爺引導小樹正確理性看待老鷹捕食鵪鶉“,泰坎把跑得慢的鵪鶉抓走,跑得慢的鵪鶉就沒有機會生下和它一樣跑不快的鵪鶉孩子了”,合理的索取是生態圈得以發展的必須也是促進,但同時提醒小樹:“你只拿你需要的東西”。[2]爺爺把多余捕獵的三只火雞放生,只留下需要的三只。向孩子很好地詮釋了取之有量的原則。
二、生態倫理建立需要尊重和感恩的道德支撐。
人類在不斷的進化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收到了越來越多的紅利,感受到了人類力量的強大,并錯誤地認為人類力量的無線強大,可以無節制任意向自然和他物索取,與之帶來的生態不平衡會給我們致命地傷害。因此,尊重和感恩是我們理解生態關系,建立生態倫理的道德基礎。
尊重立于平等,產生和諧。平等的心態會帶來真實的了解,進而帶來理解,從而和諧共生。《夏洛的網》的作者賦予動物們像人類一樣的形象,通過人類的語言解讀動物們的情感和思想,完全把動物們看做和人類一樣平等的生物,而不是異于人類的他者,非常自然、生動、有趣地向孩子們傳遞了勇敢、平等、感恩、互助等信息。夏洛和威爾伯關系的變化也詮釋了尊重的意義。威爾伯初見夏洛時,因為她的外表和習性感到恐懼,對她產生偏見,但隨之夏洛的所作所為證明了她是一只聰明、勇敢、忠實的蜘蛛,贏得了威爾伯的尊敬。面對殘忍的獵食,夏洛這樣解釋“:我對吃蒼蠅和甲蟲并不真正感到快活,可我天生就是這樣。蜘蛛總得想辦法活下去...我得自己謀生,我靠自己的本事過活”。[3]我們需要平等地看待自然和萬物,以平常心看待我們相較其他生物的優勢,理解萬物固有的特性,尊重萬事萬物,如孟子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感恩是一種認同,肯定萬事萬物對我們的饋贈和幫助。我們的正常生活離不開陽光雨露的滋養和其他生物的調節。很多珍貴的大自然的饋贈,也許我們人類已習以為常,我們需要將自己在這種慣性常態的麻木中喚醒,看清我們享用的一切從來都不是理所應當,我們不應是生物道德體系的原點,所有的一草一木和所有生活于這個星球的生物都是平等的。感恩是
一種回報,以己之心感已之情,對他人他物的幫助,給予回贈,這種良性循環可以滌蕩世間一切塵埃。《一歲的小鹿》中,主人公喬迪對生活中的慣常饋贈總是保有一顆感恩的心:他感謝爺爺打到的獵物,可以讓他們吃得飽飽的;感謝奶奶每天的悉心照顧,讓他茁壯成長;感謝奶牛為他每天提供新鮮的牛奶;感謝小鹿讓他的生活趣味橫生。感恩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讓我們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三、生態倫理建立需要榜樣的感染和指引。
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對于心智正在發展的孩子們來說尤為重要,道德的養成更是如此,周圍人的示范使孩子們自然感受良好道德的力量,且這種習得更加牢固。在兒童作品中,許多作家都采用塑造榜樣的方式慢慢滲透良好道德。如《少年小樹之歌》中,作者塑造了一位智慧、寬容、博愛、勤勞、勇敢的爺爺形象,這位老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狩獵人的工作、總能發現生活中的一切細微美好,也能原諒生活中的不足與灰暗。他教會小樹熱愛自然、關愛動物,感恩擁有的一切,并學會饋贈。爺爺告訴小樹多溝通、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要有寬廣的胸懷去理解和接納他人他物“,過去親戚的意思,是指任何能與你相互了解的族人,而他真正的含義是我所愛的族人。但是后來人們變得自私,最后只把它限定在血緣關系上的人了。事實上,親戚的意思絕不是這樣”。[2]
《一歲的小鹿》中的彭尼先生是又一個典型的自然主義者,他喜歡并向往單純、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對生活和他物總能發現其中的美好,非常積極樂觀地看待一切問題。面對來自鄰居的擔憂,他如是回答:“沒水?森林里不是有河嗎?我可以每天去挑水啊!至于狼和熊嘛……小心提防就是了,其余的野兔、松鼠、山雞、 野鹿等,我還巴不得它們越多越好呢”[1]。
兒童是我們的希望,是未來的建構者,少年兒童的生態道德建立需要更多優秀的作者為我們呈現優秀的生態文學作品,讓孩子們在閱讀中自然加強生態意識、建立生態道德,為世界的美好作出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 瑪·金·羅林斯.一歲的小鹿[M].周愿同,譯.浙江: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
[2] 佛瑞斯特·卡特.少年小樹之歌[M].姚宏昌,譯.浙江:杭州文藝出版社,2015.
[3] E·B·懷特.夏洛的網[M].任溶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4] 斯·奧臺爾.藍色的好豚島[M].傅定邦,譯.天津:新蕾出版社,201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