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涉入藝術品市場的人都知道,當藝術品作為特殊的商品存在于商品流通領域時,不同藝術品個體的價格會隨著其自身特定的歷史文化特征而相差甚遠,有時候隨著人們對此藝術品認識的改變,其價格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巨大的成長。目前,人們在尋找一件藝術品時,通常會注重它的文化背景,如年代、地點、文化意義、創作者等,因此我們老百姓在購買藝術品時,會將更多的目光放在已經顯現出其價值的物品——古董文物,而這類藝術品價值的最大體現處在于它的歷史意義,而并非藝術意義。
藝術品同其他商品最大的區別在于它背后豐富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因素,它是特定民族在特定時期的文化見證,每一件藝術品都有著它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正是由于藝術品的這種獨特價值被人們所認識,它也成了在經濟流通領域中的一種商品,成為了可以買賣的對象。目前,藝術品投資同金融證券、房地產一同被列為世界三大效益最好的投資項目。并且,由于藝術品價值的特殊性和當前社會對它的認識深度,它的市場還沒有被完全開發,就當前的投資市場來看,依然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并且,由于藝術品投資所表現出來的較高回報率和相對較低的風險,進入藝術品投資領域的人也逐年增加。
據統計,目前我國藝術品收藏及投資者超過7000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年交易額近200億元。并且參與藝術品交易的人群和成交額還在每年以10%-20%的速度遞增。盡管如此,我國藝術品市場的規模和成交價格同國外相比,依然存在相當大的距離,也正是由于這樣一個國際現狀,中央對我國的藝術品市場的培育表現出了極大的重視,央視陸續推出的一系列藝術品投資和收藏類節目,如鑒寶、天下收藏、藝術品投資等。在央視的帶領下,藝術品交易市場逐步繁榮并走向大眾化的道路,中國將進入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第一個藝術品投資和收藏的黃金時期。
在國家主流媒體推動下興盛起來的藝術品投資市場中,我們老百姓又是如何對待藝術品的收藏與投資的呢?
涉入藝術品市場的人都知道,當藝術品作為特殊的商品存在于商品流通領域時,不同藝術品個體的價格會隨著其自身特定的歷史文化特征而相差甚遠,有時候隨著人們對此藝術品認識的改變,其價格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巨大的成長。目前,人們在尋找一件藝術品時,通常會注重它的文化背景,如年代、地點、文化意義、創作者等,因此我們老百姓在購買藝術品時,會將更多的目光放在已經顯現出其價值的物品——古董文物,而這類藝術品價值的最大體現處在于它的歷史意義,而并非藝術意義。因此,如何判定一件古董藝術品的價格,其最多被關注地方往往就在于它的出產年代、地點(如瓷器中的窯口),而古董藝術品上所表現出來的藝術性卻被放置了次要的位置。對古董文物類藝術品的“藝術性”的不夠重視作為大眾藝術投資市場普遍存在的現象,不能不說是同百姓對藝術品其藝術性理解的程度有關,這樣,從某種程度上說,藝術品的投資地位就超過了收藏地位。當然,也有一些收藏愛好者比較關注的是藝術品本身的藝術性,并且以個人對藝術的喜好作為收藏的基礎,但這畢竟還是在少數,而多數的藏家們或多或少的會優先考慮其當下的經濟價值。那從這樣一個經濟與藝術相對的角度來看,現實的收藏與投資又是一個怎樣的關系呢?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給藝術收藏和藝術投資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收藏是購買自己喜歡的藝術品,而投資則是購買別人感興趣的藝術品。他的說法不無道理,投資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更大的價值,而收藏則是將具有價值的物品納為己有。那么,投資與收藏兩者之間能不能達到雙贏的狀態呢?我們百姓投資藝術品能不能做到收藏與投資和諧發展呢?我們說這樣是有可能的,但是實施起來會遇到不少困難。若是投資藝術品,那所購進的藝術品目的是希望它以后轉手時能賣一個好價錢,因此收購的時候就不能僅僅是憑個人的喜好。而若是收藏藝術品,那購進的動力主要是個人對此藝術品的獨特偏好,而不會過多考慮他人對此藝術品的喜好程度,同時,如果是將其轉手,那也是會依依不舍,難以決定的。這樣,收藏與投資就很難達到完全的和諧。那我們老百姓到底是應該以收藏為主還是以投資為主呢?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得辯證的來分析。
我國當前的藝術品市場之所以呈現一種繁榮發展的勢頭,正是因為供與求雙方面的促進發展,供求任一方出現衰退都不利于整個市場的發展,因此,由于市場的自覺分化使得一部分人自覺選擇以追求利益為目標,而另一部分人則選擇以“玩賞”為目標,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對“價值”追求的不同方向分化,收藏與投資兩者不可分割看待。但從整體的藝術品市場來看,它作為特殊的投資項目逐漸成為人們追求高額利潤和長期投資的重要方式。在眾多經濟學家眼中,藝術品的投資是最具成長性的投資方式。雖然藝術品作為短期投資項目的話,藝術品市場同其他投資項目相比波動較大,具有高風險,但是從長期來看,藝術品投資帶來的年均收益卻名列前茅。因此,國內外也出現了不少藝術品投資基金,并且許多藝術投資基金都以10年為投資周期。由于很多藝術投資基金都才剛剛起步,且投資周期較長,我們還無法對其業績產生全面而準確的評估,但開藝術投資基金先河的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的“出色”業績讓我們對藝術品價值的持續增長表示信任。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從1974年底開始先后購進了2400多件藝術品,總投資額在4000萬英鎊左右。14年后,也就是1988年,他們宣布準備提前開始陸續出售藝術品。在1989年春季,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委托倫敦蘇富比拍賣公司舉辦了的拍賣會上,將一批藝術品被重新推向了市場。英國鐵路養老基金會在該場拍賣會上總共出售了25件藝術品,這些藝術品當年以340萬英鎊的價格購進,14年之后以3520萬英鎊賣出,平均年收益率為20.1%,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的平均年收益率則為11.9%。但要指出的是,這只是成功基金的良好業績,而在眾多藝術品投資基金中,究竟有多少能保證收益的?我們目前還無法得知。
從國際國內藝術品市場的總體情況來看,以投資為目的的購買藝術品依然是藝術市場的主流。而所有的投資項目都是利益與風險并存的,藝術品的投資也不會是例外。我們大眾投資者應該如何擺正藝術品投資浪潮中的姿態呢? 首先是確定自己介入藝術品市場中的目的,即確定自己是以投資還是玩賞為主要目的,若以玩賞為主要目的,可以進行專項收藏,這樣不僅能使自己在藝術品收藏的深度上得以增加,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自身在收藏界的地位;其次,對待作為投資目的的藝術品,一定要更多的認識到它的藝術性,理性的看待藝術品投資,因為價格能穩步提升的藝術品一定是有其突出藝術水準的精品。若對藝術本身比較在行,也可選擇近些年的藝術作品,這樣升值的空間會更大。再次,我們必需看到藝術品投資市場的風險。目前,不少人為了獲得高額利潤,使用各種手段造假和售假,欺騙廣大藝術愛好者。雖然贗品作為某一類的藝術作品來說,亦可能是精品,但以真品的名義出售,那就屬于欺詐行為。藝術品投資市場的風險除了真假的辨別之外,還應留心有部分人制造藝術品投資泡沫。目前國內也有出現以炒作藝術品以獲利的團體和個人,他們不僅損害了購買者的利益,而且更大的擾亂了藝術品市場,給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帶來阻礙,因此當下也有人預言,我國的藝術品市場將會出現“冬眠期”。但我們也應該相信,隨著社會的繼續穩定發展,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與規范,藝術品市場依然會在供需的不斷動態平衡下呈現出它巨大的生命力。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