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南新公園曾是克拉瑪依市的垃圾填埋場,生境多樣且破碎化,它是展現荒漠植物景觀和群落類型的公園。在實地調查和資料查閱的基礎上,對克拉瑪依南新公園的植物多樣性及其區系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克拉瑪依南新公園植物多樣性豐富,珍稀瀕危保護植物較少,但特有植物較多。共有維管束植物33科107屬142種,其中珍稀瀕危保護植物3種,中國特有植物1種,新疆特有植物19種。含10種以下的單種和寡種科、屬在公園內占有絕對優勢,區系優勢現象明顯。區系地理成分復雜,以北溫帶分布為主,泛熱帶、舊世界溫帶、地中海等其他地區均有交流。根據植物資源現狀及區系特征,提出了相應的資源保護措施和建議,以期為干旱荒漠區荒漠植物公園的管理和科研搭建基礎數據平臺。
關鍵詞:南新公園;植物多樣性;區系地理成分;保護措施
《農業災害研究》是在較高層面上反映中國農業災害研究與技術成果的學術性刊物,由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主辦,安徽吳楚科技文化傳播公司提供技術支撐。
1引言
植物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基本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保障。植物是公園綠地的主體,其物種的多樣性及其配置直接影響城市公園的景觀效果、群落的穩定及生態功能的發揮。精確的掌握植物多樣性信息是城市公園規劃和管理科學決策的基礎。
克拉瑪依地處天山北坡經濟帶,是北疆地區重要的交通、信息樞紐,也是新疆加速城鎮化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全疆突出發展的10個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隨著建設美麗新疆的快速推進,克拉瑪依依托其地理優勢,重點打造城市旅游。南新公園作為克拉瑪依首個以本土荒漠植物為主體、外來園林植物為輔的展現荒漠植物景觀與群落類型的公園,摸清其植物家底對該地區以后的荒漠植物引種和公園建設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對該地區的植物多樣性研究多局限于城市外圍的自然荒漠植物群落,城市內部公園內的植物多樣性及其群落結構還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南新公園的植物資源為研究對象,對其物種多樣性及其植物區系進行了系統研究,為當地植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提供本底資料,為干旱荒漠區荒漠植物公園搭建基礎數據平臺。
2研究區概況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區概況
南新公園位于克拉瑪依市東南區域,距克拉瑪依河約500 m,距金龍湖約為300 m。屬山前沖擊坡地,是戈壁荒漠區,區域內部由于常年積水形成次生濕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破碎,最大高差25 m左右。公園中部為沖溝洼地和雅丹地貌,外側為人工垃圾填埋區,其他大部分地區均為小丘陵、洼地和沼澤,總面積37hm2。該區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荒漠氣候,年平均氣溫8.7℃,年平均降水量102 mm,年蒸發量高達3545 mm,為降水量的35倍。克拉瑪依市風多且大,年平均大風(8級以上)日數71.3 d。研究區地表土壤以戈壁礫石為主,礫石含量為30%~50%,土壤含鹽量較高,可達1.3%~1.5%。土壤貧瘠且鹽漬化嚴重,膠泥土面積過大,常規園林植物很難成活。
2.2研究方法
采用野外實地調查法,于2017~2018年在研究區內多次進行植物資源調查。詳細記錄了植物的物種、生境、生活型及其主要觀賞特性等信息。采集植物標本并進行室內鑒定,共采集標本100余份,存放于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標本館。依據標本鑒定及參考資料編制植物名錄。國家重點保護植物依據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二批)(200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2007)、珍稀瀕危植物依據《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2004)、IUCN物種紅色名錄(2012)、《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2013)、《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一高等植物卷》(2013)確定。植物區系科屬的分布區類型依據吳征鎰的《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區類型系統》及其修訂《中國種子植物區系地理》《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類型》等文獻確定。
3結果分析
3.1植物種類多樣性分析
根據野外調查、標本采集鑒定和文獻資料檢索,統計出克拉瑪依南新公園共有維管束植物33科107屬142種,占克拉瑪依總科、屬、種數的74%、54%、39%。這144種植物均為被子植物。其中單子葉植物有4科14屬15種,雙子葉植物有29科93屬127種,說明被子植物在項公園內占有絕對的優勢。栽培種為21科34屬41種,占公園總種數的29%;除去栽培種后,公園內的野生維管柬植物為24科80屬101種。由此可以看出公園內以本土野生植物為主,同時引入了部分外來栽培植物。
3.1.1植物組成特征分析
從科的水平來看,克拉瑪依南新公園含2~10種的科在公園內種子植物中最多,有20科,占該地種子植物總科數的60.6%;含1種的科位居第二有11科,占總科數的33.3%,如裸果木科(Paronychiaceae)、榆科(U1-maceae)、夾竹桃科(Apocynaceae)、苦木科(Sima-rubaceae)、槭樹科(Aceraceae)、葡萄科(Vitaceae)等,這些科的70%多為栽培種所在的科;大于20種的科在該地僅有藜科(Chenopodiaceae)和菊科(Compositae)2科,僅這兩個科就含有52個種。由此可以看出公園內野生種子植物的種類趨向在有限的少數科內,這些較大科對本區系的構成作用最大(表1)。
3.1.2植物生活型分析
植物的生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區域內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南新公園地處荒漠帶,種子植物生活型可分為7小類。其中喬木有7種,占總種數的4.9%;小喬木10種,占總種數的7.0%;灌木13種,占總種數的9.2%;半灌木13種,占總種數的9.2%;藤本3種,占總種數的2.1%;多年生草本44種,占總種數的31.0%;一年生草本52種,占總種數的36.6%。由此可以看出當地植物生活型多樣,以草本和灌木為主(表3)。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