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有機農業生態體驗園設計為研究對象,以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鋪鎮為研究背景,通過對當地的實地調研,對其生態環境及人文景觀進行研究,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廣性的生態體驗園的設計模式。從生態體驗園的整體生態規劃到單項生態設計,研究了以振興經濟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的有機農業生態體驗園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有機農業生態體驗園;農業景觀;設計思路和方法;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鋪鎮
《農業災害研究》是在較高層面上反映中國農業災害研究與技術成果的學術性刊物,由江西省農業科學院主辦,安徽吳楚科技文化傳播公司提供技術支撐。
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與整治建設應立足于村莊的現實情況和條件,以相關政策、規范、技術和理論為依據,從農民切身利益、農村產業的持續發展出發,綜合考慮鄉村經濟、資源、環境和歷史沿革等多種因素,通過鄉村環境與景觀的綜合整治策略,協調鄉村與資源、環境、產業之間的關系,塑造有地域特色、鄉土情懷且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風貌[1]。
通過景觀生態設計,保留項目基地原有的有機農業生產元素,加入體驗、觀光、休閑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屬性,豐富其景觀內涵,可以帶給人們更豐富多彩更有魅力的視覺和身心感受,最大程度地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以體驗園的方式提高當地村民收入,振興地方經濟發展。
1 項目策略
1.1 延續自然景觀格局的生態策略
不破壞當地原始自然景觀格局,是設計體驗園的第一步。村鎮的自然景觀格局包含了當地千百年以來形成的自然地理特性。多樣的自然地理面貌如山巒、陡坡、河流等,反映當地地質特性的歲月沉淀;千百年來當地村民適應自然環境,并逐步完善其功能,所以在設計上要以延續自然景觀格局為基礎[2]。該設計希望能還原傳統農田景象,以農產品的品種類型及種植范圍為基礎進行劃分,分為種植區和觀賞區。在水體的規劃上表現出自然河道與農田灌溉的結合之美,豐富整個田畔風光,突出景觀農田的趣味性和觀賞性。該設計將原生態的田園景觀作為生態園區景觀設計的主要元素,貫穿于整個設計方案,滿足了營造園區整體景觀氛圍的需求。
1.2 立足于鄉土的文化傳承策略
地域不同會導致土壤氣候以及經濟水平產生差異,需要基于項目基地的地域文化、現有條件來進行設計。以協調整體大環境為前提,因地制宜地開發特色農產品,從而展示獨特的有機農業文化來提高其自身的市場競爭力[3]。在建設農業生態園區之前,要對目標的地理特質、人文景觀和特色作物進行充分調研,有利于整體景觀的設計和表現。
1.3 可持續的產業發展引導策略
村鎮在重新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應從宏觀的、發展的角度去評估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關系,充分采用減量化、資源化、再生化以減少廢棄物的最終處理量[4,5],以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進行有機農業生態體驗園設計,減輕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減少廢棄物或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和環境危害最小化,達到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和諧相容。
2 項目概況
2.1 項目背景
項目位于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鋪鎮東角山鑫東生態園內,距離106國道2 km,距大冶市區15 km,距省會武漢市100 km,交通便利,適合附近城市居民前來觀光旅游。項目總占地面積為3 362 879 m2,其中80%的土地用于農業生產,20%的土地用于發展旅游產業。
2.2 基地分析
基地范圍較大,內部有東角山存在,山路只作過簡單處理,道路多為水泥鋪地及夯實土地,基地內道路材質為碎石、磚塊、瀝青、夯實泥土、水泥等。田間視野開闊,但景色相對單調,缺少可供游客觀賞的特色景致;且因為季節的更替,單一的景色會讓農田在秋冬季略顯頹敗。
當地家禽家畜養殖雜亂,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因此有機蔬菜園是生態園的主打部分。園內大部分土地種植各類蔬菜,蔬菜大棚是主要建設地。當地的農副產品較多,產出多種蔬菜、植物油。但因地處鄉村,銷售上存在著局限性;平日有一些營銷活動,但效果欠佳。需要增加銷售渠道,改善經營模式。
2.3 項目規劃結構
景區展現“四觀、兩園、兩區、一心”的景觀規劃內容(圖1)。
(1)“四觀”。①草藥園景觀,以教育科普為主,標注各種草藥名稱、用法和功效,傳授系統農業知識,推廣農業生產文化。②濱水田園景觀,以親水體驗為主,在靠近水體的綠地設置了圓形景觀設施,便利了游客在園內的親水體驗。③濕地公園景觀,以涵養水源為主,濕地公園內景觀主體是園中央的人工濕地,它對水生植物起到了涵養作用,在靠近水體的岸邊設置了弧形階梯景觀臺,既可以形成階梯水景又可以為游人提供親水體驗。④儲水區公園景觀,主要通過綠色植物的配置和池塘雨水收集系統形成儲水景觀。
(2)“兩園”。①繽紛花園,以花海觀景為主,通過對不同的花種進行搭配形成色彩亮麗吸引人、四季皆有景可賞的花海景色。②體驗園,以農業體驗為主,劃分農業體驗區,讓游客親身參與體驗農作物種植和家禽的養殖,認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
(3)“兩區”。①養殖區,養殖家禽家畜,為游客提供家禽家畜近距離觀賞體驗,科普有機肥料的來源、產生及用途。②農田景觀區,種植各種農作物,為游客提供觀賞田園風光、認識“綠色”農產品的場所。
(4)“一心”。即游客中心,以旅游服務為主,主要提供餐飲、購物、住宿等服務。
3 大箕鋪鎮生態保護
3.1 水系的重塑
3.1.1 農田排水灌溉的優化 排水灌溉以開渠引水和植物固水兩個部分進行優化。
(1)開渠引水。設計以引渠入田等方式,彌補了當地遠離水源、灌溉不便的缺陷。通過調整農田邊界達到開渠引水的目的,更便于地表徑流的儲存。在給灌溉帶來便利的同時,還可以避免干旱天氣時的農田缺水,如圖2所示[6]。
(2)植物固水。樹木在避免水土流失方面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旦發生大規模的水資源短缺,由于這些樹木的保護,水資源能盡量被留存下來。這對于當地的水土保護和水資源儲存有著重要意義,如圖3所示。
3.1.2 水循環系統的應用 水循環系統的設計是整個體驗園設計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如何在滿足灌溉、村民日常生活和體驗園用水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減少水資源浪費和流失,是保證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點。水循環系統一共分為6個部分,如圖4所示。①極端雨水或洪水的收集。②過濾多余的雨水,保護植物生長。③建立地下水箱用來收集多余的雨水。④過濾日常生活污水,包括水管污水、洗浴污水、洗滌污水和餐飲污水。⑤濕地治理的回灌系統。⑥農田灌溉,利用滴灌技術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3.2 種植再規劃
植物在生態鏈條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是其中的重要一環。植物與植物之間的搭配也是有著自身規律的,例如喬木和灌木、草皮和花卉。不同的植物所具備的功能也是不同的。靠近人行道的地方,需對植物做美觀處理,提升觀賞性。而遠離人行道的地方,則注重配置有利于植物生態鏈穩固的植物種類,以此來增加生物的多樣性,豐富生態種類[7-9]。
3.3 交通路線規劃
原始的道路較為狹窄和坑洼不平,同時也缺少人流和車流的分界線。而在設計過后,增加了自行車的流線,剔除了機動車的流線。這可以增加游客的悠閑度,使路途中的景觀欣賞有了安全保障。道邊上的草坪可以供人們休息玩樂,而不是像原始道路那樣,令人無法駐足觀賞風景。在河邊,也做了一些保障安全的圍欄設置,讓人們可以更加貼近河道,安全地觀賞河道周邊的景觀風光。相對來說,原始的道路缺少安全性、美觀性,而設計后的道路則有了相當大的提升,如圖5所示。
4 有機農業生態體驗園設計
發展一個生態可持續的農業景觀產業,應利用和保護園區內不同種類的生態資源,改善及修復遭受破壞的部分,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發揮其特有的生態服務功能,建造一個穩定的生態保護系統[10]。具體到本項目中,則需要考慮資源以及環境使用的持續性,選擇適宜氣候的豐富多樣的農作物以及性價比高的優良品種的家禽家畜,科學地種植和養殖使其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從而更好地使生態系統得到保護和養育[11]。
4.1 養殖區
生態園內的養殖業以養豬為主,生豬的養殖是當地生態農業的重要一環,如圖6所示。在養殖過程中,墊料在生態循環中有著關鍵作用。墊料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利于農作物生長的有機物,對這些有機物進行再加工后,就會變成純天然無污染健康環保的有機肥料,這些是有機農業生產“綠色”產品的根本保障。有機農產品可以運輸外售或在園內直接銷售。生態園的“現采現吃”的模式,讓健康有機的農產品真正走上餐桌,滿足現代人對健康的需求。而生態園的“自采自帶”的模式,可讓游客充分體驗收獲的喜悅,滿足農作的樂趣。
養殖園發展于原有養殖場,鑫東生態園的養殖是為有機農業生產服務的,有黑豬和各類家禽。該區域通過劃分不同家禽家畜的活動區域,圍繞其設計出觀景道路,使游客更容易親近家禽家畜,實現與家禽家畜的趣味互動。通過區域道路的靈活劃分,將水體和綠地以合適的比例搭配,從而豐富了其觀賞性,體現出養殖園的生機與活力。水渠的分流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水資源的二次污染,在保證養殖用水的同時,也降低了水的污染,而且這部分污水可通過科學、環保的方式被接引到處理場地進行統一處理。分建清水渠和污水渠,讓兩方水源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和環保處理。其中一方水源還承載著一部分的生物鏈接,水體之中放養著不少魚苗,魚苗成長為成體魚后,又可以進行垂釣活動,不僅豐富了游客的體驗感和娛樂性,還為生態園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