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要想達到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既定目標,根本出路在科技。政府的宏觀調控部門,必須要制定好積極的財政制度,通過政策來扶持農業科技的發展,達到以科技促進農業發展的目的。
《吉林農業農村經濟信息》是一個服務于各級黨委政府、農業生產經營部門、涉農企業、農業科研院所以及廣大農民群眾的農村經濟信息期刊,省市縣鄉四級覆蓋,是展示吉林農業風采、介紹吉林農業精品和龍頭企業、實現吉林農業和全國直至國際農業接軌的橋梁和紐帶。同時,兼顧社會公眾,提供廣泛的各類涉農信息。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對我國社會穩定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現如今,我國正處于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時代,農業科技作為推動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跨越的第一生產力要素,已經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1 財政支持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意義
農業科技的發展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人口的糧食需求量巨大;第二,隨著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大量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農村的“空巢”現象嚴重,從事農業的生產力減少;第三,保證糧食安全的意義重大,1.2億hm2的耕地紅線時時刻刻警示著人民糧食安全對保持社會穩定起著決定性作用。“十八大”提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要想解決“三農”問題,其根本途徑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又由于農業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作為一項弱勢產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在其發展中不僅會受到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又會受到市場這一“第三只”手的干擾。自然與市場的雙重風險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但農產品又是一種剛性需求,不會隨著價格的上漲或下降而影響到其需求。面對農業的脆弱面,政府作為社會資源的調動者,需要發揮其主體作用給予農業在公共財政上的扶持。借鑒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經驗,無一例外地把農業科技擺在核心地位,通過科技的發展來帶動農業的進步,無一不在政策、經濟上給予農業科技相當程度的支持。大力發展動植物優良品種、農業生物技術、農業信息技術、遙感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設備、農業生產工藝上加強研發,不斷進步。綜合調配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升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想促進我國的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通過農業科技的發展,以科技帶動農業發展,來實現農業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而想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就必須要給予農業科技更多的關注和幫助。
2 農業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科研、推廣人員匱乏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科研人員還難以承擔以技術創新來帶動農業發展的重任。一是從事農業科技的人員少,文憑低。根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每2 000名農村人口中僅有1名農業科技人員,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則有8名。在我國農業科研隊伍中,具有學士學位的科研人員所占比重只有不到30%,具有碩士學位的科研人員所占比重不到3%,而博士學位獲得者僅占0.5%。在國際上,從事農業科研研究工作的標準是要具備碩土學位,甚至在很多發達國家中,只有先獲得博士學位才能從事農業科研[1-2]。二是基層農技部門待遇過低。由于我國當前的基層農技部門待遇很低,工作環境差,導致高學歷人才不愿意深入到農技一線,再加上一些地方的農村,直接由當地的一些農民擔任農技工作,直接導致了農技隊伍整體知識水平低,且80%集中在種養等產中階段,而其他領域專業人員極少。推廣隊伍的結構也不太合理,難以適應農業科技發展的需要。
2.2 田地分散制約著農業新技術的采用
我國農村人多地少,戶均經營規模小,且每家每戶的耕種土地田塊分散。這種田地分散存在著幾點弊端:一是不利于田間管理;二是不利于機械化經營;三是不利于農戶采用新技術,嚴重制約了規模化的效益。此外,某些科教單位不顧大局,過分重視個人利益,對自己研發的先進科研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不愿申請給農業推廣企業,要么持觀望態度,要么有償申請給企業。但企業在得到了科研成果會將其轉化為企業私有技術,這一行為使農業科技推廣單位的力量沒有得到發揮,并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嚴重影響到農業科技成果為民服務的目的。
2.3 對農業科研推廣投入相對不足
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三農’支出達到13 799億元,增長11.4%”。從結構上來分析,支農支出主要集中在支持農業生產、對農民的糧食直補等4項補貼、促進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其中糧食直補等4項補貼就達1 700.55億元,而對農業科技投入相對較少。從地方財政來看,由于現在大多數縣(市)財政都是靠上級財政撥款,地方財政在自我運行都存在問題的情況下,支持農業科研、推廣不太可能;同時,我國的農業科研大多集中在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各個縣市的農業科技部門一般都不具備科研的能力和條件,只能引進,然后示范、推廣。地方政府就算在資金方面比較充裕,其財政資金也大都投入項目配套、民生工程建設、引進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等,在農業科研上投入的較少[3]。
3 對策
“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要想達到農業長期穩定發展的既定目標,根本出路在科技。政府的宏觀調控部門,必須要制定好積極的財政制度,通過政策來扶持農業科技的發展,達到以科技促進農業發展的目的。
3.1 廣辟資金來源,增加農業科技創新投入
要想促進農業的發展,需要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加大投入,來發展農業科技。一是加大農業科技的財政預算。政府對于農業科技一直非常重視,各級政府在安排落實支農支出和農業科技支出時,要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重視、支持“三農”工作的有關精神,首先在預算資金安排上加大向農業科技的傾斜力度,并保持好與時增長[4];二是要進一步開辟新的資金來源渠道。改善和制定關于農業科技的投入機制,在資金方面為科技投入提供最有力的支持;三是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在政策上給予補貼,引導和吸引民間資金、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科研。
3.2 建立科學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一是發展農村中介服務機構。依托高等學校、研究開發機構的人才、技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或產業技術聯盟[5]。大力支持科技專家大院、科技超市、農技服務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二是支持發展農村專合組織。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鼓勵農民組建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專合組織,組織協作推廣農業新品種和技術,最終完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目的[6]。
3.3 完善土地流轉機制
在我國當前的國情下,農村的很多青壯年勞動力長期離開家鄉進城務工,但由于這些農民工在城市得不到認同,不能享有和城市戶口一樣的待遇,導致他們很大一部分人依舊不愿意離開農村,不愿意放棄農村的土地。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指導和支持他們參加社會就業、醫療、養老保險,享有城市的優勢資源,以吸引這部分農民離鄉進入城市定居,引導他們出讓土地。二是讓農戶以租賃的方式申請土地使用權,將分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進行農業科研,或者每年給予農民分紅,讓農民將土地作價入股農業科技示范園地、農業科技企業。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