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將生態經濟理論和企業的環境成本核算相結合,論述生態經濟時代環境成本的具體種類,其中包括環境成本確認、計量、披露、報告這些邏輯思路的環境成本核算過程和方式。文章通過介紹新經濟形態環境成本控制的特點,分析這種經濟形式對企業環境成本控制造成的影響,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生態經濟,環境成本,成本控制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企業用環境惡化換取經濟利益的老路已逐漸行不通。我國政府加快了建立健全的環境法律體系的步伐,促使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我國企業在生態經濟這樣的大背景下,必須尋求一條環境與經濟雙贏的發展之路,而這時企業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是本文的出發點。
1生態經濟與環境成本核算
1.1生態經濟的涵義
生態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模式,相比于過去的只關注經濟利益,漠視生態惡化問題的發展模式,生態經濟更加關注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建立良好的生態系統。企業要將綠色生態的理念融于生產經營活動中,堅持綠色環保化的生產,將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作為發展目標。
1.2環境成本概念及分類
1.2.1環境成本的概念由于站在不同的科學角度和側重點的不一致,學術界對環境成本的表述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定的共性:企業的環境成本與自然資源的無害化利用、生態系統的維護是密切聯系的,為此目的而產生的一切耗費和支出便劃入了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范圍。
所以,本文認為環境成本的有著兩層涵義:第一是提前預防環境污染產生和有效利用資源而發生的支出,意味著企業在事前為保護環境而做的努力;第二是在污染和環境破壞已經發生后,企業為彌補這一錯誤所支付的各項費用,反映企業因沒有維護和恢復好環境而產生的損失。環境成本的內容包括環境污染防治成本、污染控制成本、資源循環利用成本及環境資源損失成本等。
1.2.2環境成本的分類環境污染的類型和治理對策在不同行業有很大的差異,環境成本分類體現行業特性非常重要。(1)按空間,環境成本可以分為內部環境成本和外部環境成本。(2)按時間,過去環境成本的當期支出和當期環境成本的當期支出和未來環境成本的當期支出。(3)按功能,分為防止未來可能發生對環境的惡劣影響和為彌補已產生的環境污染的耗費。
1.3生態經濟對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的影響
1.3.1拓寬了企業環境成本額核算內容環境成本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它反映的環境成本內容與所在的環境緊密相連,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前企業對環境成本的核算基本上停留在污染排放支出、綠化支出、環保罰金等。而在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的背景下,環境成本的內容將拓展到為減低污染物排放和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的各項成本。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產品的生態設計、購進環保設備等為了改善和恢復生態環境的成本等。
1.3.2完善了企業環境成本的核算方法生態經濟背景下,讓環境成本的核算在傳統成本核算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相比于傳統的核算內容,有更多的豐富和完善。為了順應新的經濟發展趨勢,勢必要拓寬環境成本的核算范圍,內外部的環境成本都將稱為環境成本的核算內容。
因此,企業也要根據需要改變環境成本的確認、計量、披露和報告的內容和方法,以達到發展生態經濟的要求。如污染物的排放交易權成本、事前的環境污染預防成本和生產過程中污染物排放的監控成本都是傳統的環境成本核算沒有出現過的內容,這些新內容的會計處理需要進行深入探討。企業環境成本核算的重點在于綜合考慮企業所占用的自然資源、所消耗的能源和對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當這些因素變化時,環境成本的核算內容和方式都要做出對應的調整。
1.3.3拓寬了環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內容和模式我國著名會計學家郭道揚曾提出在綠色經濟時代下,“建立會計第二報告體系”,明確指出該體系應包括資源消耗與環境平衡狀況表,資源成本與環境成本對照表、水資源消耗與排污狀況表、廢氣排放與大氣污染危害的交叉表和企業(或地區)履行社會責任綜合指標匯總表等五種報表。
由此看出,我國在環境成本的報告內容和方式都急需要一套可以參照的標準,使利益相關者可以清晰地取得需要環境信息。在生態經濟背景下,投資者、政府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者更加關注企業實質上承擔起的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義務、采取的控制對策以及最后取得的成果。因此,為了適應生態經濟發展態勢,企業的環境成本的核算和環境信息的披露應該以利益相關者能獲得所需的信息為目的來調整。
2生態經濟背景下環境成本的核算
由于環境成本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特別是環境成本會隨著所處的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特征決定了環境成本的核算無法采用傳統的計量方法,但是只要采用合理的估值技術,將企業生產給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比較正確和恰當的表現出來就是可行的、有使用價值的。
根據環境成本的特性,其核算原則是:第一,要比較全面的核算環境成本的重要方面,如既要核算環境預防成本、污染控制成本,還要核算資源的損失和循環利用等成本;第二,環境成本的核算應保持一定的獨立性,環境成本核算和報告要真正體現其價值,要真正能為利益相關者所用。第三,核算方法要具有科學性,環境成本的模糊不確定性,意味著需要更加具有可行性的核算方法來使結果具有相對的可靠性。
2.1環境成本的確認
環境成本的確認原則和傳統成本的確認大致一樣,一方面是致使該項環境成本產生的生產經營行為真實發生了;另一方面是該項成本確實是關于環境的。不過由于環境成本核算的范圍非常廣,需要考慮的因素繁多,有些環境成本要素是不能被準確的計量的,所以,環境成本的金額能夠被合理計量顯得十分重要。此外,可以使企業未來經濟效益提高的環境成本應該資本化,而企業的綠化費、排污費、環境污染的賠償金等不會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支出,則該費用化。
2.2環境成本的計量
根據本文對環境成本的定義,認為在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下,對產品的研發、采購、生產、回收每個環節應采取相應的計量方法。其計量可分為以下三部分:一是在產品的設計及材料的采購階段,為預防污染產生的研發費用和采購環保材料等成本的計量;二是在產品的生產銷售階段,污染物排放的監控成本的計量;三是在廢棄物的處置階段,如回收利用時的再生成本、不可回收時的處置成本的計量。總之,環境成本的計量方式的選擇要適用于其核算的內容,比如在差額計量發下,企業為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而購買了環保設備,那么因設備具有環保功能而增加的支出就應該被確認為環境成本。而在全額成本法下,只要是因為環境問題而產生的費用,核算時全部計入環境成本。只要能將環境成本合理的計量,就是可行的。
2.3環境成本的披露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具體形式有四種:在公司年度財務報告中披露、獨立的環境報告披露、社會責任與其他活動合并披露。符合生態經濟標準的披露模式應是:(1)讓利益相關者能夠更清晰的獲得對他們有價值的信息;(2)讓社會公眾能更充分了解企業產品的生態化程度;(3)讓投資者更準確地估算企業由于環境事項而對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4)讓政府能更清楚的了解企業的環境污染指數。然而,現實卻是企業往往追求“個體經濟利益最大化”,如果沒有強大的法律體系作為保障,讓企業自發的承擔社會責任、披露有效的環境成本信息較困難。因此,建立健全法律監督體系是重中之重。
3環境成本控制與其特點
3.1環境成本控制的涵義
對企業來說,在環境成本管理上除了要獲取經濟利益,還要重視環境成果的取得。因此,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的每個環節都應有環境成本控制意識,真正控制好每個環節上產生的環境成本,盡量降低環境成本,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從時間的角度,既要管控好過去和當前的環境成本,還要預防性的控制將來的環境成本。從空間的角度,既要考慮與企業相關的自身的環境成本,企業還要分擔因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帶有公共性質那部分環境成本。
3.2生態經濟背景下,環境成本控制的新特征
3.2.1全面性環境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是,企業的環境成本核算與披露需著眼于企業所在的環境,特別是自然環境,對產品從研發、物料采購、生產、銷售、報廢回收循環利用的整個過程發生的全部環境支出都要進行核算與控制,旨在最大程度的降低環境成本以達到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3.2.2外向性環境成本控制看中對生態系統的保護,關注生產經營活動各個環節的環保理念。相比于傳統的從價格差、數量差、勞動成本差異等方面控制成本,生態經濟背景下環境成本控制有較大不同。其應該是在國家的環境法律、法規約束下,除了要控制企業內部的環境成本,還要放眼于整個社會大環境進行成本控制。這樣更符合國家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的需要,其產生保護環境效果也更強。隨著環境成本核算與控制在全社會的普及,會有更多的資源注入環境保護中,社會各界對投入的環境資源收益將更加樂觀。而對于傳統環境成本來說,基本是做不到的。
3.2.3競爭性傳統的企業經營戰略通常是為了獲取市場,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其成本控制側重于自身成本的降低,不注重企業生產所處的生態環境的保護。所以新的環境成本控制策略就要改變這一現狀,就要企業堅持走可循環的生態發展之路,在新的經濟形態下,注重形成可持續性競爭優勢。企業做好環境成本的核算與控制,可以使企業得到環保部門和稅收部門的政策優惠、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賴、企業形象的改善、獲取更多投資等方面的競爭力,資源利用效率提高。
4生態經濟背景下環境成本控制的對策
4.1拓展環境成本控制的范圍,明確環境成本控制的目標
在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的大環境下,企業必須多角度拓寬環境成本的核算范圍。從空間角度,環境成本的控制在關注自身環境成本的同時還要關注應由企業承擔的具有社會屬性的環境成本。從時間角度,在產品研發設計時著手事前預防控制、在產品生產流通時把控監管、在產品報廢時進行事后的無害化處理控制。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理想化狀態是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的同時實現經濟的增長。
外部的環境成本必然與企業的某一生產經營行為有關。雖不應全部由企業來承擔這一責任,但傳統的環境成本核算企業只確認其內部產生的環境成本,而外部的環境成本由于其隱蔽性和不穩定性,導致企業紛紛找借口和理由撇清這部分成本與自己的關系,不愿承擔責任。因此,應大力加強法律法規的建設,以制度化的舉措來迫使企業加強環境成本管理。
4.2完善企業環境成本控制體系,建立環境成本控制
根據企業環境成本的特點,要求企業采取事前預防和多角度的控制模式,讓政府、企業和個人消費者都參與到控制中來,從事前的研發采購到事中生產銷售再到最后的廢物回收都要進行實時環境成本控制,形成一個全方位參與和控制的機制。這一機制能夠彌補傳統成本控制模式下企業事后補救的消極思想以及逃避環境責任承擔的弊端。企業的環境意識增強,自覺地承擔環境責任,消費者積極進行反饋監督,國家加以政策優惠和補貼等的方式鼓勵,各個環境主體發揮各種的作用,形成環境成本的長效控制機制。
4.3建立企業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加強企業環境成本信息披露
環境成本信息分析是在企業有披露真實的環境成本數據前提下,根據企業所處的地理環境,找出企業環境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這樣企業才能找準在環保方面努力的方向,讓企業的管理者在做關于降低環境風險的決策時有相關的依據。政府要加快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建設,建立環境保護評價的指標體系。政府要及時跟進調查企業的污染排放是否符合環境標準,以及是否投入了相應的環境治理資金,杜絕企業逃避推卸環境責任。當企業在環境成本控制中看到了收益超過付出時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環境成本管理,這才是生態經濟發展的長遠之計。
參考文獻:
[1]黎富兵,何華.低碳經濟對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1,(11):111-115
[2]徐玖平,蔣洪強.制造型企業環境成本控制的機理與模式[J].管理世界,2003,(04):96-102+131
[3]許家林.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發展與創新[J].會計研究,2009,(10):36-43
[4]李永海.生態經濟背景下我國企業環境成本的戰略控制探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3,(08):109-114.
推薦閱讀:林業與生態職稱論文網
林業與生態雜志基礎信息: 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