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近些年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我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并沒有得到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這就直接影響到了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非常不利于社會穩定,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為此,相關政府部門有效的提出縮小貧富差距的相關措施非常必要,這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是國家的首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貧富差距,改革開放,和諧社會
一、 中國貧富差距的現狀
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中國社會基尼系數長期在0.2左右,社會總體財富分配比較平均。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根據各方面的統計,基尼系數明顯變大,至少是改革開放前的兩倍以上。政協委員蔡繼明在政協常委會會議(2009年6月)上引用中國權威部門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的財富集中度比美國的財富集中度還高,在中國社會中,百分之四十多的財富集中在僅僅百分之一的家庭里。西南財經大學的統計報告(2012年12月)則稱中國大陸的基尼系數已突破0.6。學者謝宇根據個人的研究(2014年7月)認為中國的基尼系數已達0.73,三成以上的財富被1%的家庭占有,處于社會底端25%的家庭僅占有社會總財富的一成。
基尼系數,是一個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它是國際上用來判斷某一區域內居民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基尼系數的數值越低,表明財富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越均勻,反之則越不平均?;嵯禂档陀?.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在0.2和0.3之間表示收入比較平均,在0.3和0.4之間表示收入相對合理,在0.4和0.5之間表示收入差距較大,在0.5以上則表示收入差距懸殊。故基尼系數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大于這一數值容易出現社會動蕩。由于基尼系數本身的計算涉及面很廣,涉及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財富和人口,事實上任何統計都無法做到涵蓋全部,總會有遺漏,這就存在以偏概全,統計結果和實際情況存在偏差的問題。
此外,財富屬于個人隱私且表現形式多樣化。存款直接以貨幣表示,在統計上沒有大的問題,然而諸如不動產,知識產權等非貨幣化的財富,則需要量化,采用的標準不同則得出的結果也就不一樣,這也是各個統計主體之間的統計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之一。因此,基尼系數在反映財富分配的實際情況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它作為現實收入分配差距的一個估計值,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社會的公平程度,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具體而言,中國的貧富差距大致體現在以下這三個方面:
(一)城鄉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民的收入是增加了,但相對于城鎮居民的收入,農民的收入水平還是很低。農村交通情況較差,基礎設施薄弱,很難分享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農業生產效率偏低,農業生產方式沒有實質性變化,農民收入來源自然也沒有變化。只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活躍,一部分農民外出打工,逐漸擺脫了對土地的完全依賴,但因為農村的土地未入市,即使閑置也不能買賣,農民工們便面臨這樣一種窘境。一方面,雖然農民手里握著土地、宅基地等那些價值較大的東西,但是當前的法律不允許他們買賣,即使他們以后進了城,也只能放在那兒;另一方面,他們在城市里又沒有地方住,境況不容樂觀。除農民增收困難之外,如果考慮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的差異,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會進一步擴大。
(二)地區差距
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跨度很大,不同區域的地理區位,生態環境、資源稟賦存在較大差異,這是地區間發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但由于這些都是歷史的和客觀的限制因素,短時間內不容易改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此形成的地區間的貧富差距是正常的,需要關注的是人為的政策和體制造成的差異。改革開放以后,中央提出優先發展東部地區,鼓勵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后建立了經濟特區,沿海經濟開放區等一大批經濟發展特惠地區,在中央政策的照顧下,東部地區迅速的發展起來,成為了先富起來的一部分。而西部地區主要是支援東部建設,包括自然資源和勞動力的供給,在為東部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自身幾乎陷于停滯的狀態,于是東西部差距迅速擴大。不可否認,經濟特區作為改革的試驗田,在減少改革阻力和控制改革成本方面有積極的作用,但它導致東西部差距拉大的問題也必須正視。先富起來的東部并沒有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而是差距越來越大。
(三)行業差距
金融、煙草、電信、電力、石化等行業被國企壟斷,利用特權攫取巨額利潤,將本應歸屬于國家全民所有的收益以各種形式和名目分配給企業職工,導致壟斷行業的收入高于非壟斷行業的數倍,造成極大的不公平。
二、分析中國貧富差距的現狀及其對策
(一)中國貧富差距的現狀分析
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社會總財富很低,經濟發展貧窮落后。因為有特權和等級存在,各種社會財富的分配差距十分巨大,但整個社會物資缺乏,普遍貧困,所以基尼系數長期在0.2左右,表現為財富分配比較平均,這是一種低水平的、無奈和被迫的平均和公平。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實行市場經濟以來,我國的經濟有了巨大發展,社會總財富迅速增長。由于改革開放政策總體是向著效率傾斜的,例如體現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一方針政策上。
在“先富”、“效率”觀念的刺激下,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擴大,目前已超過了0.4的警戒線,社會財富總體上分配較不平均。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進程中的階段性表現,一方面改革為社會經濟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另一方面提醒我們在市場化進程中隱含的矛盾和問題,因為收入差距過大意味著人們所占有和享用的社會資源存在很大差別,進而影響人們在一個競爭的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合理的差距可以激勵人奮發向上,奮勇爭先,增加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推動社會進步,不合理的差距則會挫傷奮進的積極性,引發社會動蕩。
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實現更高層次的公平。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在我國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完全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收入差距逐步擴大的階段不可避免,但這并不代表其一定合理,不代表可以無所作為,我們應當關注我國當前收入差距中不合理的部分及其原因,進行調整或改革,盡量使所有人都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紅利。
(二)解決中國貧富差距的對策
城鄉差距是首要解決的問題。農民占中國人口的大多數,卻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并沒有分享到多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的福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土地不能流動,農民有土地,有房屋,這些都是資產,但因為缺乏流動性,它們不能通過市場交易,不能變資本用于投資,農民也不能享受土地增值帶來的收益。農民除了土地什么也沒有,如果不對農村土地制度進行改革,其他的扶持優惠政策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因此,要使農民富裕起來,第一要務,是要很好地界定產權,進而讓集體土地入市,讓農民的資產變成資本,就像城里人可以按揭買房買車一樣,可以用未來交換現在。此外,當前迫切需要完善的是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維護勞動者生活安定和社會穩定的最后防線。近年來,農村合作醫療的建立終結了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真空狀態,也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但這遠遠不夠,農村的養老及其他問題也需要解決,因此,需要建立起全方位的保障體系。
地區差距除了需要各地區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自立更生外,還需要中央加大對西部及其他落后地區的支持力度,抓緊時間解決一些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同時對西部不發達地區也開始實行對外開放優惠政策,積極引導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并實現互補性經濟技術合作,進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縮小我國西、中、東部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
解決行業差距的問題,需要破除壟斷現象,引入競爭機制,讓國家力量退出競爭性領域,不要與民爭利。國企的高利潤來自壟斷而不是高效率,高收益沒有被全民分享而是進了少數人的口袋,除了少數關系國家安全的行業需要實行國家專營外,其他行業都應該向私人開放,實行充分的競爭。
解決貧富差距,最根本的出路是堅定不移地實行市場經濟,鼓勵競爭,創造財富。事實上,若是以基尼系數來衡量國民收入之間差距,那么在中國領域中,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國有經濟部門最少的地區,其基尼系數越低,因此也是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在社會的經濟活動中,政府和公民的參與情況是呈反比的,如果政府參與經濟活動較少,人們從事商業活動的自由就會較大,這樣的話市場中的競爭就會越激烈,這樣便會使得商業活動中所產生的利潤不會過高。如果只有少數有關系或者有特權的人才可以做生意,從事經濟貿易活動,這樣的情況下那些少數有特權的人所得到的利潤收入會很高,更容易造成貧富差距現象的產生和擴大。只有讓政府更少的干預經濟,進一步實現經濟市場化,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才能縮小,從而解決我國貧富差距過于嚴重這一問題。同時,一個社會只有具備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才能夠有條件來緩解貧富差距的擴大,因此高度發達的物質基礎是現代公正社會的重要支撐點。
改革的宗旨在于發展生產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如果人們在改革中不能得到相對公平的實惠,造成貧富差距過于懸殊,就會破壞社會公平正義,激發起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降低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影響到廣大群眾對改革的支持力度,從而加大改革成本,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重視并解決改革中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問題,是改革順利進行的內在要求,二者必須同時推進。
參考文獻:
[1]周智年.簡析中國貧富差距問題.理論月刊.2010(2).
[2]馮婧,王培.中國貧富差距擴大的原因及其對策分析.天府新論.2007(z2).
[3]林博.淺談當今中國貧富差距.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3(12).
推薦期刊:公共經濟與政策研究期刊發表要求
公共經濟與政策研究雜志(半年刊)于2005年創刊,曾用刊名:光華財稅年刊。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