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對產業集群發展規制和產業政策的關系進行探析,圍繞兩者不能夠良好匹配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在機理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兩者良好互動的發展模式和評價體系,為現實產業政策的制訂提供理論依據。
《科技和產業》(月刊)創刊于2001年,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全國一級學會—中國技術經濟學會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期刊。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題寫刊名。
近些年,產業集群引起了學者們和政客們的廣泛關注。對產業集群的研究多數集中在產業集群的定義、效應以及出現的原因上,基于產業政策的產業集群研究少之又少(Martin et a1,2010)。產業政策的制定必須考慮到各區域和產業間的特點,否則會造成以下幾個問題(Ministry of Industry,2001):一、由于信息傳遞過程中造成缺失,導致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波動過大,缺乏平穩性,同時,地方政府在政策執行時,也會對中央政府的政策產生理解上的誤區。二、政府對產業集群發展的一些狀況缺乏認知。其中包括:對產業集群理想和不理想的發展方面不明確:每個產業集群的特點不夠明晰:對產業集群的發展缺乏有效評估手段:缺乏對參與者的了解:對產業集群發展的瓶頸缺乏認知(Tambunanand HiUebrand,2001):不了解產業集群所處的發展階段(Menzel and Fornahl,2007:Bianchi,Miller and Berdni,1997:Altena and Heijman,2007)。
一、產業集群與產業政策出現偏差機理分析
目前大多數關于產業集群形成機理的分析都建立在Marshall關于聚集經濟的早期理論基礎上(Parr,Hewings,Sohn andNazaral,2002)。但是從現實產業集群的管理和政策制訂、實施情況來看,產業政策并沒有遵循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律,兩者之間出現明顯的偏差。綜合目前的分析觀點,整體上可以從產業政策的實施和制訂思路、產業政策的目標差異化以及產業政策實施重點的差異性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產業政策制訂的基本思路的缺陷
產業政策為了保證對產業集群有效支撐,往往從“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個基本思路。“自下而上”的思路主要以市場導向為主,其制訂的產業政策往往忽略政府的作用,內容往往過細,難以形成更為普遍的規律。這種思路設計出來的產業政策在為發展中的產業集群進行配套時,往往會出現政策之間的矛盾性和相悖性,這樣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相反,另一種思路則更多的是從頂層設計出發,頂層設計出來的政策沒有詳細的信息作為支撐,實施過程中往往無法“落地”,這樣的思路雖然保證產業集群的整體發展方向正確性,但是其操作往往難以有效執行,并且在考核指標設計也會存在不接地氣的情況。
(二)產業政策的目標迥異
產業政策的目標可以歸納為,1.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市場失靈問題:2.使得產業集群發展符合國家發展戰略,例如將鼓勵集群創新融入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要一部分:3.地方政策將產業集群與地方經濟相關聯,大力發展相匹配的集群模式。從三個方面的目標可以看出,產業政策的發展目標并非完全適應產業集群的發展階段,同時地方和國家層面的目標的異質性也勢必會導致產業政策難以有效發揮為產業集群服務的作用。
(三)產業政策實施重點差異較大
以往一刀切的實施方式難以適應現階段發展需求,產業政策是區域政策和各種相關政策的組合,產業集群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往往是不同的。發展初期對資金等需求量非常大,這時的產業政策不能夠覆蓋并針對該問題進行解決,產業政策的實施便難以有效開展。以往的產業政策重點較多,但是對產業集群的信息反映較慢,從而造成兩者之間的匹配偏差增大。
二、對策和建議
在上文分析的基礎上,本人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試圖解決產業政策和產業集群不相匹配的問題。
(一)制定產業集群階段的識別標準
本文在已有產業和市場接近性評價體系基礎上,將競爭對手和參與者的協作程度兩個新的維度引入體系中。本文將原有的文獻進行匯總,如表1所示。
(二)集成國家和地區產業政策目標,采用“雙向”思路進行政策制定
制訂產業政策要充分考慮國家和地區發展目標的異質性問題,將目標有機結合。從國家和地區層面出發,確定各集群的發展方向的同時,也要充分尊重市場的導向作用,進行統籌規劃,保證信息的有效和快速傳遞,降低市場風險,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進而使得制訂的產業政策更具操作件和效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