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留學生來華留學,其中“一帶一路”沿線64國來華留學生人數共計26.06萬人,占總人數的52.95%。來華留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留學生教育事業不斷發展。與此同時,由于生源數量的激增,留學生跨文化的不適應,道德法律意識淡薄等因素,導致教育管理的難度加大。
一、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障礙的表現
1.語言障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反映,同時一個人的語言習慣也折射出這個人對于文化的理解。2016年8月起,淮陰工學院開始招收長、短期來華留學生。近四年來,共招收了來自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近210名,實現了學校學歷留學生教育史上零的突破,成為淮安地區第一所招收海外本科學歷留學生的高校,也是省內同類高校中第一年招收海外學歷留學生數量最多的高校。學校目前共開設6個本科專業和1個碩士專業。大部分來華留學生用英語作為交流的語言,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漢語是零基礎,而在中國的課程分為漢語教學和雙語教學。他們普遍認為中國的高校中英文交流障礙不大,所以往往不具備漢語的聽說能力。語言往往會折射出留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語言的留學生的思維方式不盡相同。這些零基礎的留學生來到中國之后,他們母語所折射的思維方式和我們中國有著巨大的不同,留學生的母語文化、交際方式和策略、交流禁忌都有很大的區別,如何掌握漢語和中國文化,融入中國主流的生活圈,這個是留學生面臨的一個巨大的困難。
2.非語言障礙。來華留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除了語言方面的障礙之外,還有非語言方面交流的障礙。留學生交流過程中的衣著打扮、手勢表情、說話的音量等不通過語言傳達的意思。這些非語言方面的區別,也讓留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了一些障礙。非洲的留學生往往喜愛顏色鮮艷的衣服和閃閃發光的裝飾品,但是這種飾品在中國文化當中往往表示著浮夸,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是在接觸的過程中,學生的品行和衣著并沒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容易造成文化上的一些誤解。另外,非洲留學生生性非常的熱情,這樣導致學生在老師的辦公室也會大聲用本國的語言交流,而中國學生往往在老師的辦公室都是非常安靜的,所以說這些不同點讓學生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
3.文化觀念方面的障礙。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學生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解決方式和方法往往會存在巨大的差別,大多數學生到新的環境,往往會產生巨大的不適應。在遇到新的環境、新的情況時,往往會用自己原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去評價在中國所發生的一些事情,這樣會導致一些文化觀念方面的沖突。中國人在儒家文化的長期熏陶中,中國人做事往往會比較講究情感和關系,但是在歐美人觀念中,原則往往更加的重要。并且,中國的文化是集體主義文化,往往是要求每個人舍棄自己的小利,去維護集體的利益;而在西方國家,個人的利益往往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遇到沖突時往往會維護個人的利益。這個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便會產生一定的沖突。
4.社會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方面的障礙。為了更好地讓來華留學生感受中國文化,體驗風土人情,高校往往會組織多種多樣的社交活動,讓留學生與中國學生及留學生之間產生友誼。但是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由于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在活動安排的時候,沒有個性化的設置,往往會讓留學生感到不被尊重,讓活動效果大打折扣。淮陰工學院大多數學生來自東南亞、斯坦國和非洲國家,這些國家的學生往往會有宗教信仰,而且宗教的種類也非常的多,主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佛教等。部分學生的宗教儀式感非常的強,有的時候會不分場合、時間搞一些宗教活動,或者在校園內外張貼一些宗教相關的供奉物品,這些都是不符合校園學生手冊及中國的法律法規的。所以在管理的時候容易產生一定的難度,有時候還會產生一定的沖突。
二、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障礙產生的原因
來華留學生文化障礙產生的原因除了留學生與我們國家的語言不同、文化差異、風俗習慣等原因造成的之外,還有就是因為國家的方針政策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并且高校留學生自主管理的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
1.高校自主權利的限制。我國留學生的培養一直以來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受到了國家的限制,任何決定和決策必須在國家規定的范圍之內執行,對留學生教育也有著統一的要求和標準。很多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往往需要國家或者地方政府的審批才能夠執行,普通高校的自主權非常的少。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招生的生源國往往還是東南亞、非洲、斯坦國等國家,來我們國家學習的主要也是理工農醫語言等專業,當前的高校還是一個理念、一套政策,針對所有的學生,那么在對不同國家的學生的個性化培養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效果。因為學生的語言基礎、學習背景、文化背景,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等方式會有很大的出入,這樣一來往往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巨大的差別,就要求高校能夠適當的區別化對待不同國家來的留學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采取教學。
2.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和個性化的課程設置不足。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有很多國家學生的教學模式比較開放和多元化,這讓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像給中國學生那樣填鴨式的教學,而是應該更加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增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僅需要講述專業的課程知識,也需要講一些課程思政的內容。讓留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我們國家的道德、法律、價值觀等方面的知識,更好地融入到中國的生活中。
三、來華留學生障礙的消解
1.高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一要提高留學生的語言水平。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對學生融入當地的社會和環境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留學生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留學生漢語水平的培養。在預科班或者是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開設大量的漢語課程,讓留學生能夠快速的提高漢語水平。在一些雙語課堂上,留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我們老師通過悉心的教學,結合班級實際情況,將專業知識教給學生。
第二要開設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開設第二課堂的活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并且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留學生與中國師生的接觸和交流過程中,更好地學習中國的語言和文化。淮陰工學院開展了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讓留學生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和淮安地方特色文化,通過組織學生體驗運河文化,領略偉人的精神,積極引導留學以“熱愛淮安”、“樂學淮工”為榮,引導他們做文明學生,快樂學習,組織留學生積極參與文明城市和文明校園的創建,許多學生志愿協助交警維持交通秩序,深受市民們的好評,也為其他同學們樹立了榜樣。通過與中國社會生活密切接觸,產生文化方面的碰撞,從而達到文化交流和融合。并且,通過第二課堂,體驗中國文化和淮安地方特色文化,讓留學生對中國文化形成了解并產生興趣,從而能夠更好地接受中國文化。
第三要搭建一定的網絡信息平臺。教務系統應該有中英文分開的兩個版本,高校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選擇中文的版本或者是英文的版本。學生在教務網上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網上課程,尤其是中國文化課程等,讓學生可以通過信息平臺去開展學習,自主了解中國的文化。應當鼓勵留學生參與到學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學管理工作當中去,與中國的老師和同學一起工作和學習,這樣不僅有利于鍛煉留學生的語言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留學生的文化融合程度。
第四要有教育國際化的概念。首先,在教學理念上應當學習西方的先進理念,在留學生師資儲備和培養上也要通過外教和港澳臺教師的引進,本土教師送出去訪學等方式,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和授課水平。其次,留學生的管理人員也必須具備一定的英文交流能力,要能夠和留學生無障礙的進行交流,對留學生生活和學習方面進行要求和指導。再其次,讓輔導員和班主任老師積極參加省市各級各部門組織的培訓,通過培訓結實同行,增長本領和見識。
2.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增加人文關懷。來華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方,成長環境、學習基礎、生活習慣、行為習慣、語言基礎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需要有很高的包容性和專業性。首先,在充分尊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等觀念的基礎上,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動態,避免因為語言或其他原因,產生不必要地誤解。其次,需要了解一些不同地域同學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做到尊重對方的宗教信仰,并且在此基礎上做好教學管理工作。再其次,教師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人文關懷的意識,在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時候需要細心和耐心,通過英語或者中英文結合的形式,解答學生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困難,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教師帶來的溫暖,從而更加熱愛學校,熱愛中國。[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高教學會外國留學生教育管理研究委員會立項課題“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留學生跨文化融合研究——以淮陰工學院為例”
推薦:留學生雜志,欄目設置: 本刊主要欄目:研究報告、文獻綜述、簡報、專題研究。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雙百方針”,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和學科基礎理論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進學院教學、科研工作的發展,為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