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中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數學,那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就是首要的條件。通過數學學習,應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這就是興趣。做為數學老師應努力使學生熱愛數學,認為學習數學是一種快樂,他才能對學習有興趣。本文就是以激發興趣、快樂學習為中心,闡述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享受快樂學習的六點體會與做法。
《考試(中考版)》雜志中考版是由光明日報報業集團主辦、江蘇省教育學會協辦的國家級雜志。光明日報報業集團考試雜志社原分別在北京和南京辦有高中版和初中版兩份雜志。今年10月均改為高考版和中考版。 中考版共刊出11期,前10期為初中版,第11期為改版試刊號。
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他們的學習成績是成正比例的。如果一個學生對數學感興趣,他就喜歡上數學課,喜歡做數學練習。興趣越濃,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越高,學習效果就越好,從而就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所以,興趣既是數學學習的動力,又是數學學習的結果,興趣與數學學習相輔相成。怎樣誘發興趣,是當代教育界正在探討的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教師不斷去研究的問題。下面我結合自己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來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每個學生對不同的老師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因為他們憑主觀對老師都有自己的印象,這個就在于他是否喜歡這個老師,只有喜歡老師才喜歡她講的課。那么學生會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哪?他們喜歡具有魅力、幽默、有親和力、平易近人的老師。隨著課改的發展,在學生面前老師不再是一位嚴厲的教者,而是要做學生的朋友,要以平等的態度去尊重、對待每個學生。我平時就經常和同學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知道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這樣就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把本來枯燥的數學教學變成學生喜歡的教學形式,他們就會樂于接受。一個老師的威信和魅力,不在于年齡大小、相貌美丑,而是師者一定要做到眼中有生、心中有生、遇事容生,真誠地讓學生實實在在的感受到老師的親和力,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 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學生體驗成功,為他們創設成功的條件,讓學生充滿熱情、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巧妙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是學生樹立自信地最基本的方法。比如當某個學生回答問題很準確,或者有進步時,應對他說:“ⅹⅹⅹ,你真棒!你很聰明!你的聲音真好聽!”等;當學生回答不夠完善時,教師也要首先肯定他的積極性,然后引導他分析,尋找答案。除了口頭的鼓勵,也可以有適當的物質獎勵,比如卡通人物、圖片、笑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會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緒,保持學習的熱情。
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點優點,都不要吝嗇你的表揚,這樣學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戰。去年我班新來了一名男孩,是學困生,從來不發言。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先把這節課要提問的問題告訴他,并幫助他找到答案,讓他心中有底,這樣上課時他就敢于舉手發言,回答時聲音洪亮,我就抓住時機及時表揚,得到我的鼓勵后他覺得在全班同學前很有面子,就有了學習的信心。時間久了膽子練大了,再加大難度,這樣漸漸地他嘗到了學習的甜頭,有了自信心,也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后來他的成績也提高了很多。后進生進步了,也可促進中等生和優等生,這樣在教學上就能做到全班共同發展。
三、 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主要還是來自課堂。現在的教育改變了傳統的單純傳授知識,而更注重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為此就出現了新的教學方法,只要教師善于挖掘,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輕松的掌握知識,變被動學為主動學。
比如直觀演示法,教師在教學中盡量舉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模型、實物等教具,形象又直觀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分析。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我一邊講解一邊演示。先把8個蘋果分成兩份,出現四種結果,一人得1個,另一個人得7個;一人得2個,另一個人得6個;一人得3個,另一個人得5個;一人得4個,另一個人也得4個。然后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四種分法與前三種有什么不同?明白了第四種分法每人分得的個數“同樣多”,從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這樣學生就通過直觀地教學把很抽象的知識自然的接受了。
我還經常改變課的類型,我會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自學課、改錯課、復習課、討論課等。我還針對不同學生留不同的作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且作業的形式也很豐富,出了改變書中的練習題,還有手工制作、畫圖畫、講故事、查資料等活動,這樣學生既減輕了課業負擔,又使學生的學習更輕松,更有趣了。
四、 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設計教學情境,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實際問題中認識數學,學習數學、理解數學。
例如:乘法的簡便算法,本身講解起來非常的枯燥無味。我就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導入。我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講個故事,大家想聽嗎?”同學們覺得很奇怪,怎么老師今天不上數學,改講故事了啊?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我就一邊講一邊用電腦配圖,這樣學生就被漂亮動感的畫面和故事情節所吸引。故事發生在古代,有個老員外,他的兩個兒子都想上山拜師學藝,卻只能有一個人去,老員外就出些題,誰回答出來就讓誰去。這就自然的引出了課前復習題,最后勤奮好學的大兒子大壯成功了,他就上山了。大壯在學藝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要解決35ⅹ5ⅹ2的算法問題,神鳥贈與他寶盒。大家都想知道寶盒里裝的是什么,原來是一個數連續乘兩個一位數的簡便規律。了解這個規律后,同學們再小組合作幫助大壯解決25ⅹ16。這樣的教學情境,學生非常的感興趣,把自己想象成劇中的人物,很快的接受了知識,也懂得了要勤奮好學才能掌握本領的道理,學習大壯的精神。
五、 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參與
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動口說、動手做、動腦想,讓學生貼近生活,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身邊的事物息息相關,從大量的感性認識中建立數學概念,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時候,知識本來很抽象,再加上它和長度單位容易混淆,所以不好掌握。我在課前首先讓學生對比數學書與文具盒面,課桌面與黑板面的大小,并告訴學生這些物品實際的面積。接著我讓學生準備一些紙,親手剪下邊長為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了解這就是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面積。然后讓學生進行拼圖,自己拼出8平方厘米和4平方分米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學生就會對面積單位有了初步的認識。最后讓學生去實際測量開始那四個物體的面積,甚至帶學生走出教室對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進行測量,讓學生了解1平方米的概念。讓學生經歷了親身參與、動手操作的過程,學生由課堂上的參觀者真正變成了一個參與者,將無形的知識轉化成為有形的操作,將無趣變得有趣了。
六、 開展競賽和游戲活動
孩子們都很喜歡玩,這是他們的天性。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注意力只有15分鐘左右,要想讓學生繼續學習就要用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來將注意力穩定在學習對象上,才能有良好的效果。每個學生的思維當中都有快樂的因子,教師只要善于激發這些因素,寓教于樂,就會很容易讓孩子有興趣,輕松地學到知識。利用學生好動的心理特點,我經常組織一些數學游戲、競賽搶答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積極參與的機會。比如:在口算競賽中,我會以“開火車”“接龍比賽”“爬樓梯”“爭冠軍”等游戲進行比賽練習,做得好的同學立即給予表揚,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消除學生學習的疲勞,一舉兩得。
在鞏固練習中,我會改變習題的呈現方式,結合教學內容,可編出多種數學練習的游戲,如摘蘋果、放風箏、拔蘿卜、送信、捉老鼠、過橋、配鑰匙等。比如:我會把習題寫在用硬紙做的水果卡片上,要參加比賽的同學帶上動物的頭飾,來選擇自己喜歡的水果,我也來扮演“山林之王”老虎。開始比賽了,學生就在卡片上做題,摘果子,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誰摘的多,計算得又快又準,優勝的同學由老虎宣布結果并頒發獎品,可以得到一顆智慧星。在游戲中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言,達到了練習的目的,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在“玩中學”,不僅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計算速度和準確率,同時還養成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也體現了一種相互謙讓、共同進步的集體主義精神。
總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快樂的學習數學,一句話,就是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以培養學習興趣為核心,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善于在學生的知識與思維之間架起橋梁,讓學生感到學習充滿了樂趣,發現數學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世界。同時,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適當的激發方法,才能達到激發興趣的目的,才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享受快樂。
【參考文獻】
1、 馮國卓,彭劍飛,總主編.薛劍剛,主編.《小學數學心育藝術》.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2、 張文箐,劉如平,主編.《21世紀小學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3、 《讓學生喜愛數學課堂生活》.江蘇教育.2003.9B.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