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思考,積極體驗,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大膽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闡述個人的看法和疑問;讓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結論的發現過程和思考的探索過程中激發創造潛能,嘗試創新。
關鍵詞:美術教育,創新能力,想象思維,當代繼續教育
本文選自《當代繼續教育》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當代繼續教育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當代繼續教育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當代繼續教育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本刊創刊于1983年,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正式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她深入成人教育第一線,宣傳國家成教方針政策,探討成人教育理論,交流成人教育信息,指導成人學習,跟蹤成教學員現狀,透視成教熱點,提供就業指導。她是成教同仁思想交流的陣地,是展示成人教育的窗口,是社會學習者的良師益友!
引言
美術教育中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改進教育觀念,增強學生的主觀想象;把知識點融入問題中,兩者結合開展各種活動來進行創新能力的訓練;尊重獨立個性的想象力,鼓勵學生放開思想,勇于質疑,敢于探索,正確引導學生的創新行為。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重點,而創新能力是評判當前大國際化時代人才的必備標準,目前我國的教育改革正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時期,如何讓學生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和競爭,是我們的努力目標。美術教學必需研究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方法,方法的有效性與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掌握學生的學習心理、正確把握學生創造力特點和教學充分突出學科特點有密切關系。
想象力是創新培養的前奏,是對客觀事物本質規律的一種反映、提煉、升華、概括。想象力表現為對事物的敏感度、立意新而善于變、勤于思考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對想象力推崇備至,主張通過美術創作,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在美術教育活動中,通過對想象力的拓展正確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是美術教育中開展創新活動最基本的要素。
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我從課的內容選擇、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等幾方面進行創新教學的實踐和探索。
一、課題內容的選擇
“學習的過程應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批判、選擇與存疑的過程,課堂教學應當充滿想象,充滿探索性與體驗性”教師課堂教學的設計要從課題內容中挖掘出創新的種子,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把這些種子與學生的接受與理解相結合。我始終認為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師要靈活掌控課程內容,把基本知識點融入到有趣的課堂中,把新知識點與學生的興趣關聯在一起,并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更好地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優化課程信息。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調動起來了,那么學生就能參與到課的內容中來,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形成創新意識。
我在選擇美術課程內容時主要突出美感教學,充分運用現代觀點來闡述各種形式美感,并與傳統藝術理念相結合,感染學生,使其認識和理解,進而能夠主動的去分析各個形式美之間的異同之處。在內容拓展上我選擇把美術課中的內容與為人處事相聯系,通過講述課程內容中各個藝術家的人文思想與創作背景,映射出前人的精神作風,做到以德為先,將德育貫穿整個教學活動中去,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價值觀。
例如:在賞析齊白石的畫作時,我結合抗戰時期白石老人不畏日寇的民族氣節,以及在艱苦歲月中仍然頑強學習的精神;在講述現代設計時,我播放3D影片《阿凡達》片段,使同學們在學習知識點的同時,了解現代科技與設計的飛速發展和廣闊前景。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思維的深刻性以廣闊性為前提,深刻性則是廣闊性的核心。知識點以點帶面的形式層層深入,在引導的過程中我認為激發學生追求新異的好奇心,對挖掘學生潛在思維有很大的幫助,作為教師,一定要精心策劃,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思考,積極體驗,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大膽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闡述個人的看法和疑問;讓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結論的發現過程和思考的探索過程中激發創造潛能,嘗試創新。
巧妙設計探索情景,設計探索型問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通過思維創新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得到不同程度的體驗,以增強自信和成功感,激發其進一步的創新欲。采用延遲判斷的方法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鼓勵反駁,鼓勵個性思維的體現,并多表揚、多贊賞,讓學生放松心情,鍛煉膽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例如我在講空間設計的時候,為了加強學生的空間意識,我設計在白紙同一面的兩端各畫一個點,問:你能說出這兩點之間的距離有多少嗎?學生們各抒己見,我說:是零距離。學生問為什么,我引出二維、三維的知識點,啟發學生拋開二維平面的想法,利用空間意識把白紙對折,兩點剛好重合在一起。
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這是一篇文章中的報導:
一位教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兒問大學生:“這是什么?”大學生思考良久,才底氣不足地說了一句“可能是零。”教師把同樣的圓圈問幼兒園的孩子孩子們七嘴八舌的回答:“是太陽”“是燒餅”“是鐵環”“是足球”“是布娃娃臉上的小酒窩兒!”“是教師的大眼睛”——孩子們的想象力是那么的豐富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迫在眉睫,而創新教育又是和想象力的培養密不可分的,知識的繼承與發展嚴重失衡,我們的學生頭腦里塞滿了知識(記憶),也裝滿了思想,但大多是別人的思想,是灌輸的,是被動的,唯獨缺少了自己的思想和想象力。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的確,沒有想象,思維就像死水一潭。想象是創造的根本,想象能夠增強學生思維的開闊性和對信息的提煉和再創造。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想象呢?想象用通俗地話來說,就是把記憶和接收到的各種印象加工,創造出一個新的形象的心里過程。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感知到當時對自己感覺器官產生直接作用的事物,不僅能回憶起過去經歷的事物,還能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在自己的頭腦里構成有生以來從未經歷過的事物的新形象,這種形象就是想象。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我的體會是要根據不同的美術作品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標題性的美術作品與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有的美術作品的標題就闡述出了它的創作情節和主題。對于這些作品,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作品標題去展開想象。就是在告知作品標題后,讓學生敞開心扉,有意識、有目的地去想象,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作品的多姿多彩和它每一個震撼人心的細節。如欣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時,我啟發學生:“這是一幅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表現。這幅畫作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當時的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欣賞時,大家的腦海中會呈現出怎樣的繁華情景呢?”這時學生立即展開想象,有的說:“我仿佛身臨其境的在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看著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小攤小販們吶喊忙碌的情景……”有的說:“我想到在清明節時春天百花齊放,正好襯托出汴河兩岸繁華美麗的風光……”他們把對大自然的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都表達出來了。雖然大家想象不同,但又符合作品標題的含義,都統一在作者塑造的繪畫情景之中。我們不能用教師的“合理性”來衡量學生的想象,學生不管想得怎樣離奇都是正常的、可貴的,不能輕易地否定學生。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想象給予積極的回報,要及時反饋:鼓勵、欣賞、贊揚,讓學生有愉悅的感受,這樣學生就會樂于去思考和想象。
(二)情感性的美術作品與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情感性的美術作品主要是表達某些情緒,如悲哀、喜悅、憂愁、憤怒……等。對于這樣的作品,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準確、深刻、細致的體驗作品中的情感內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借助于他們平時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和情感體驗,結合美術要素(色彩、人物形態和表情、畫面氣氛等)引起想象,使其與美術作品的情感取得一致。如欣賞《攻占總統府》時就可引導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感受(解放軍在國民黨總統府升起勝利的紅旗等)達到理解作品情感(歡呼、振奮、雄壯、鼓舞人心……)的目的。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