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理論體系是陳鶴琴于上世紀40年代初期提出的,“活教育”的理論體系包括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等。他的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高職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主要論述了陳鶴琴的主要教育思想以及對今天的高職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活教育,高職教育
縱觀當今世界,凡是科學技術發達,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 ,無不與重視教育,尤其重視高等職業教育有關。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為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是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除了緩解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并延緩就業壓力外,更重要的就是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多層次需要 ,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培養大量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但是在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中出現了一些難題,例如:怎樣對職業教育中的學生進行教育?怎樣使得職業教育實際、實用、實效?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一、陳鶴琴思想的核心
陳鶴琴“ 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三論” 。“三論”是指目的論 、課程論、方法論。目的論:做人,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課程論:大自然、社會是我們的教材。方法論: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
對這三論陳先生都有詳細的論述。例如在“目的論”中。他說:“中國的教育和外國的教育有所畛畦( 即不同、區別 ),它自有它的特性。”用現代話說就是要有中國特色,適合中國國情。他接著說 :“‘做人’‘做中國人’‘ 做現代的中國人’就是中國教育惟一的特點。要曉得這一句話就是我們終身治學的目的。我們雖生而為人,生而在中國,生而在現代的中國,可是有幾個真正知道做‘ 人’呢?有幾個真正知道做‘ 中國人 ’呢?更有幾個真正知道做一個‘ 現代的中國人’呢? 做‘ 人’不易做,做‘ 中國人’不易做,做‘ 現代的中國人’更不易做。發表論文的你要做一個現代的中國人,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一 ) 要有健全的身體。( 二 ) 要有建設的能力。( 三 ) 要有創造的能力。( 四 ) 要能合作。我們中國人個性很強,喜歡各自為政,在團體中常缺乏合作精神。( 五 ) 就是要服務。如果我們訓練學生,讀各種知識技能,可不知服務,不知如何去幫助別人,那這種教育就可以說全無意義。”這就是陳先生所論教育的目的,充滿著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目的。
在課程論中,他講:“ 要曉得書本上的知識是間接的大自然、大社會才是我們活的書,直接的書。活教育的課程就是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 、大社會去學習。”陳先生并不是反對書本知識,只是反對死讀書本, 不讓學生接觸社會和自然,他對編寫教材提出了原則和方法,其中他特別強調要根據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當地環境的情形。這就是編教材要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實際、環境的實際、國家的實際出發。
在方法論中他提出了若干原則,其中特別注重直接經驗,也就是直觀性原則和實踐原則;還有目的性原則,就是方法要服從目的,教學方法要使學生得到 “ 均衡發展”;他還特別強調主動性原則,即讓學生主動去觀察、探索、思考、研究他所接觸到的客觀世界。
二、對高職教育的啟示
首先我們教育學生要教他們怎樣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也就是思想建設問題。而這些表現在高職思想教育中的職業道德的教育。在高職院校營造的社會環境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社會是在不斷的變化發展的,大學生的思想也在不斷的變化。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職業道德教育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符合社會的需要產生的。因此,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就是要把學生放到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同時還要注意教育主體即學校、家庭、社會的匹配性和諧。學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課堂、主陣地,家庭是重要場所,社會是大課堂。他們之間不可能截然分開,而是相互合力的結果,只不過在不同的品質和素質培養方面所起的作 用大小不同而已。學校要積極主動建立與家庭相互溝通的渠道,同時爭取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努 力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眾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大力支持的領導體制 和工作機制。 我們說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職業道德教育,只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打造,全社會都來關心,齊心協力,才能有效地開展職業道德教育。這些就是陳鶴琴活教育的思想。德育的教育不光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道德,而且要讓他們要去實踐,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做,要知行合一。
其次,我們要倡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定義或概念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 其實,素質教育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過程,內涵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從廣義上說,素質教育就是利用一切條件,提高人的素質,發展人的潛能,促使學生主動、全面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那么具體的我們如何來做呢?
職業教育的素質教育實施,與普通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體現為:素質教育實施要以就業導向為發展方向,實施內容要考慮到職業教育發展特點與需求,實施途徑要與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緊密相連職業教育的素質教育實施,從政策要求與實施過程來看,可以追溯2000年開始的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兩個文件,它們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在職業教育具體實施的政策體現,是職業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發展思路的具體規定?!蛾P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提出職業教育教學與素質教育結合的指導思想與原則、教學內容及實施途徑?!蛾P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總結提煉了職業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體現,即三個“加強”,“改進和加強德育課教學,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加強和改革文化基礎教育,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加強實踐教學,提高職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
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素質教育實施的指導思想與原則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學生必需的文化知識與專業知識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這些觀點和陳鶴琴的思想是相通的。我們就要把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夠實現轉化,能夠實現遷移。
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森(Anderson)把人類掌握知識的表征形式分為: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指人們能有意識地回憶和陳述的知識,包括符號、事實和有組織的命題知識。如“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陳述了一個事實;定義陳述了某事物的本質屬性是什么;公式陳述了某些變量之間的互變關系;等等。如果學生不會這些知識,當然不可能解決相應的問題;如果學生都掌握了這些知識,也未必就一定會解決相應的問題。因為在學生解題思維過程中,還需其他有關的陳述性知識,如許多關于社會、生 產、自然、地理、幾何、物理、化學、交通、軍事、政治、環境等等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是回答“怎么辦”問題的知識。它是理解和掌握知識分類智育原理的關鍵點,同時又是難點。以往許多人在長期學習應用知識分類智育原理過程中不能取得理想效果,主要是由于沒能透徹理解和掌握程序性知識的確切含義。
程序性知識分為廣義的程序性知識與狹義的程序性知識。在未談及程序性知識分類之前,所談到的程序性知識大都是狹義的,即對外部事件怎么辦的知識。除此以外,還有一類程序性知識就是策略性知識。策略性知識是專門用來調控、 指導、解決個體大腦內部的記憶、思維等學習活動怎么辦的知識。
一般學生學到的知識首先是陳述性的知識,陳述性的知識是個人有意識地提取線索,因而能直接陳述的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但是在我們實際的生活和工作中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因此陳述性的知識要向程序性的知識轉化。那么怎樣轉化呢,就是通過實踐。所以我們職業教育就要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實踐,在實踐當中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手腦聯動,做學合一。從做里學。從隨時隨地的工作中間,求得系統的知能”;“手腦聯絡訓練,一方增進世界文明,一方發展個人天賦之能力,而生活之事寓其中焉”;“手腦聯合訓練,確是人類生活教育史上最基本的功夫”,適合青年期身心發展的自然要求。
總之,陳鶴琴教育思想的本質是實踐、創新,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思想。只要緊密結合實際,陳鶴琴教育思想就能與時俱進,永不過時,對我的教育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