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與把握新中國70年社會主義探索的內在邏輯,既是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也是學術研究的重大前沿和熱點問題。20世紀50年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于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探索的積極成果,集中體現為1956年4月的《論十大關系》,1956年9月至10月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1957年2月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從“以蘇為鑒”到中國道路,從“物質文化”到“美好生活”,從“兩類矛盾”到國家治理,清晰地展現了新中國70年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內在邏輯。
《云南社會科學》(雙月刊)創刊于1981年,由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主管。本刊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為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服務。
一、 “以蘇為鑒”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在此基礎上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八大的主題。為了給下半年召開的八大做準備,從1956年2月14日起,毛澤東歷時43天聽取了34個部委的工作匯報。4月25日和5月2日,毛澤東分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上講話,《論十大關系》這篇文章就是根據這兩次講話整理而成的。
《論十大關系》闡述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其中,黨和非黨的關系指的就是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而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是非關系,就是后來說的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論十大關系》的主題是“以蘇為鑒”,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墩撌箨P系》開宗明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0721頁)此后幾年,毛澤東在有關講話中多次提到《論十大關系》,他認為1956年十大關系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開始提出自己的建設路線,有我們自己的一套內容,開始找到自己的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墩撌箨P系》實際上開創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起點,其重大意義應當充分肯定。同時也要看到,《論十大關系》提出了“以蘇為鑒”,但是對蘇聯模式的真正超越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1982年9月1日,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從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此后從黨的十三大到十九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是大會報告的主題詞。經過長期的不懈奮斗和接力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重大成就,從中華民族的歷史維度看,意味著近代以來歷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從社會主義的發展來看,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從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來看,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歷史與現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一以貫之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 黨的八大關于主要矛盾的判斷與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轉化
1956年召開的黨的八大,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經過認真研究和討論明確提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后,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九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293頁)。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更加規范的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68頁)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頁)
如何理解“物質文化需要”與“美好生活需要”?應當說美好生活需要的涵蓋面更大,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過去求的是溫飽,而今天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放心;過去求的是生存,而現在要求的是生態環境好、平時可以去健身、閑暇時可以去旅游,等等。除了這些物質需求之外,人的精神需求也在與日俱增,比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總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物質文化需要已不能完全涵蓋。
如何認識“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過去是落后的社會生產,但是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些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當然,我國仍存在落后的地方、落后的方面,但已不是制約發展的最主要因素。那么,制約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就是東中西地區、城市和農村、富裕和貧窮地區之間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人民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對還不能得到完全滿足,還要下大力氣補齊民生短板,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教育、醫療、養老、就業、住房等方面的問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