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居民消費和可支配收入的關系需要進一步探究,只有了解這一關系才能夠真正發現東、中、西部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的區域差異,下面文章采用省際面板數據建立了這三個地區的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通過模型研究結果顯示:邊際消費傾向由高到低的地區分別為東、西、中部地區,東、中、西部地區的平均消費水平依次遞增,而和消費水平有直接關系的就是居民收入,他們只有增加收入才能夠提升消費水平。
關鍵詞:面板數據,消費與收入,區域異
1引言
消費與收入的關系是學者們一直關注的問題。劉大勇(2011)采用西部地區城鎮居民消費和收入的面板數據,對人均消費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進行了面板單位根檢驗及協整檢驗,并建立個體隨機效應模型;司福寧、武新乾、田萍、禚衛東(2017)利用東、中、西部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消費支出的面板數據,建立這三個區域的固定效應面板數據模型;龐笑、姚慧琴(2017)利用 2007 年至 2015 年我國 23 個省市城鎮居民的平均收入和消費的面板數據,建立了固定效應模型,得出居民收入水平對其消費傾向和消費結構有較大影響的結論。文章利用面板數據模型來研究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與收入關系的區域差異。
2數據說明
文章使用了《中國統計年鑒》中1999—2015年的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數據。按照《中國統計年鑒》將數據按東、中、西部進行分組。各省份的人均消費(xff)作為被解釋變量,人均可支配收入(sr)作為解釋變量,取自然對數(lnxff和lnsr)使兩者之間的曲線關系變為線性,反映兩者之間的彈性關系。
3實證分析
3.1模型選擇
面板數據的優點有:①當觀測值個數增多時,可以提高估計量的精度;②可以消除異方差。常用的面板數據有三種模型,混合模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個體隨機效應模型,通常用F檢驗判斷是否為混合模型,用Hausman檢驗判斷是否為個體隨機效應模型。以東部地區為例,對數據進行檢驗的結果如表1所示。
3.2實證分析
為了考查各省份消費與可支配收入的關系,結合表1的結論,選擇截距項不同的個體固定效應模型,該模型可表示為:
lnxffit=α+αi+βlnsrit+μiti=1, 2, …, N, t=1,2,…,T
i表示i個觀測個體,即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t表示觀測時間(1999—2015)。東部地區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消費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計結果如表2所示。
從上述回歸結果可以看出:①我國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②東部地區城鎮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最高為09014,西部地區次之為08990,中部地區的邊際消費傾向最低為08966,說明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例由高到低的地區分別為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③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平均自發消費水平依次遞增,分別為06258、06445、06640,反映出這三個地區不同的消費習慣;④各地區對平均自發消費偏離的水平也都不盡相同,大體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地區,消費市場比較發達,比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鎮居民的實際消費水平高于與其收入相應的平均水平。反之,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比如廣西、貴州、西藏等,城鎮居民的實際消費水平低于與其收入相應的平均水平。
4政策建議
通過對我國東、中、西部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研究發現,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收入水平仍是制約消費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提高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重點在于提高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應大力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機會,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參考文獻:
[1]劉大勇西部地區城鎮居民消費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20):45-46.
[2]司福寧,武新乾,田萍,等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與收入關系的區域差異性實證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7(7):31-34.
[3] 龐笑,姚慧琴中國居民收入水平對其消費行為影響的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17(2):95-96.
[4]楊婷中國城鎮收入差距對消費結構影響實證分析[J].發展研究,2014(8): 73 -78.
推薦閱讀:金融市場研究發表論文要求
金融市場研究雜志(月刊)于2012年創刊,以研究中外金融市場發展理論、實務理論評析、制度比較、市場創新的理論邏輯等為重點,秉承“前沿性、創新性、實用性”理念,面向市場,為關注、關心和推動中國金融市場改革發展的人士提供交流和探討經濟金融問題的平臺,奉獻最新研究成果。期刊以研究和評論性文章為主體,主要面向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經濟金融領域研究人員以及其他對金融市場感興趣的讀者。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