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高中生專業心理求助態度與自我體驗及親子親合的關系,結果表明:自我體驗與專業心理求助態度所有因子顯著相關;除了咨詢信心,親子親合總分與專業心理求助態度都顯著相關。因此,學校心理教育要特別關注家庭中親子關系不合,尤其是與父親關系不合的學生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高中生;專業心理求助態度;親子親合
本文源自《中小學德育》 2020年1期,中小學德育是由國家教育部委托華南師范大學主辦的一本全面反映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專業期刊,同時作為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會刊。
高中階段的學生遭遇困擾而又無法解決時,一般會選擇求助他人。一是求助于朋友、家人或教師,通過獲取安慰和支持解決問題;二是求助于心理專業機構或人士。其中,最常見的求助方式是途徑一。[1]
實際工作中筆者發現,親子關系對個體的專業心理求助有顯著影響,比如害怕父母擔心、責備而不愿意求助于專業心理指導,但也可能因為親子關系不良而選擇專業心理求助。親子親合是家庭中親子關系重要的衡量指標,在青少年時期,親子關系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這一時期,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淡化,子女更多的時間是在與母親進行交流,因此相比于父親,大部分子女與母親的關系更好。自我體驗為青少年自我意識中的情感成分,即青少年自身態度的情感反映,具體表現為自尊感、焦慮感以及滿意感等。研究發現,青少年自我效能感與其求助態度直接相關,其自尊水平也會影響其求助態度。[2]
本文期望通過對中學生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的研究,幫助心理工作者更加有效地開展中學生心理咨詢和幫助,進而滿足當代中學生的心理需要。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選取廣州市某中學2016屆、2017屆兩個年級共 24個班的中學生,分別在高一入學時候施測,隨機發放問卷 1442 份,得到有效問卷 1331份(回收率為92.3%)。被試年齡在15 ~ 17歲之間,其中男生636人(47.78%),女生695人(52.22%);2017屆高一年級350人(26. 3%),2016屆高一年級 981 人(73. 7%)。
二.研究工具
1.專業心理求助態度量表
本研究以Fisher和Turner編制的Attitude towards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為根據,[3]所設置的調查問卷中包含4個維度,具體分為29個條目,其中包括18道反向計分題。[4]在預測中進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檢測,刪除了部分不符合學校實際的條目,共有21道題目。總分為105分,得分越高則心理求助態度越積極。
2.親子親合量表(FACES)
親和評價量表采用 Olson,Sprenkle 和Russel的親子親合評價量表(FACES)的親合分問卷,重點針對子女所感知到的自己和父母親密度進行測量。問卷具體分為父子親合與母子親合兩項內容,每項內容中設置題目10個,計分方法設置為5點,最低為“幾乎從不”,最高為“幾乎總是”,其中問卷中的反向計分題為3、4、8、9題。總均分數與親子親合度成正比。量表信、效度較高,父子和母子親合問卷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5與0.73。 [5]
3. 自我體驗分量表
以由丁莉修訂的《青少年自我意識量表》中的自我體驗分量表為測量工具。[6]采用李克特量表法,五個等級依次為“完全不符”“較為不符”“部分符合”“較為符合”和“非常相符”,側重于個人對自己的自尊感,焦慮感和滿足感。經刪選后包含19道題目,總分為95分,得分越高則自我體驗感越高。
三、統計分析與研究結果
以班級為單位,由心理老師進行團體施測。所有問卷匿名填寫,當場收回。采用 SPSS23. 0 進行統計,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t檢驗兩組間均數比較,ANOVA檢驗多組均值,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縫合和線性相關分析對各變量與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的關系進行分析。[7]
具體分布情況如表所示。
1.高中生心理求助態度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
研究涉及的人口學變量共有8個,包括年級、性別、家庭居住地、獨生子女、求助歷史、心事述說對象、咨詢可告知對象以及求助動機等,對求助態度在人口變量上的差異進行探討(如圖1所示)。
結果表明,8個人口學變量中,求助歷史、心事述說對象、咨詢可告知對象、求助動機4個變量上的專業求助態度存在顯著差異。
求助歷史變量方面,學生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的差異較為顯著(F=8.151,p<0.001),表明有過求助心理咨詢的學生明顯要比無求助經驗與求助過心理醫生的學生求助態度積極。
在心事述說對象變量上,中學生的專業心理求助態度表現出顯著差異(F=8.107,p<0.01),心事述說對象為父親者或者誰都不說者的求助態度顯著低于心事告訴父母雙方者、告訴母親者和告訴親友者。
咨詢可告知對象變量方面,中學生也存在較為明顯的專業心理求助態度差異(F=9.177,p<0.01),認為不可告知別人者的求助態度顯著低于認為可以告訴父母一方或者雙方者。
求助動機變量方面,同樣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求助態度差異(F=4.566,p<0.05),認為自己會被動求助的學生明顯要比認為自己會主動求助的學生求助態度低。
2.專業心理求助態度及各因子與自我體驗及親合親子關系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除了對不同人口變量上的求助態度差異進行分析外,同時還考察了自我體驗、親子親合與專業心理求助態度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見表2)。
從表中可知,自我體驗親子親合與專業心理求助態度及各因子及親子親合的相關性較為顯著。個體在自我體驗方面得分越高,其求助專業心理的態度更加積極,越高的親子親合度,個人自我體驗更積極。
其中親合母親與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的自我認知和人際開放性有顯著相關,親合母親度越高,在面對心理困擾時越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也有更高的人際開放性。親合父親與專業心理求助各因子有顯著相關。在親子親合總分與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的關系里,除了咨詢信心與親子親合無關,其他因子都有顯著相關。
3.預測學生求助態度的回歸分析
對在專業心理求助態度上有顯著差異的變量進一步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進而對哪些因素可以預測學生求助態度進行探索。
表3的回歸分析結果,R=0.473,R2=0.224,F=5.111,p=0.000,可見回歸方程的建立有其意義。從表4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從統計學上能夠達到顯著的自變量包括:家庭居住地,自我體驗,親合父親,可見在專業心理求助態度上,以上三個變量都有較為顯著的預測作用,并且還可以較好地解釋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總變異的22.4%。
自我體驗的水平會顯著影響人們的專業心理求助態度。如果其具有較高水平的自我體驗感,就會顯著增加其專業心理求助態度。
4. 高中生專業心理求助態度與自我體驗和親合父親的關系
采用線性回歸分別分析自我體驗、親合父親對求助態度的影響,結果發現都顯著影響專業心理求助態度。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每增加0.039自我體驗,人們就會增加3.97%的專業心理求助態度;每增加0.046親合父親,就會增加人們3.36%的求助態度。
我們設想,親合父親并非只對求助態度有效,自我體驗同時也會對他們的專業求助態度產生影響。假設中介變量為自我體驗,在檢驗中介變量的時候,就應考察自我體驗、親合父親與專業心理求助態度三者之間的關系。
前面已經驗證親合父親與專業心理求助態度之間的相關性較高,當中介變量M加入后,若親合父親X和專業心理求助態度Y相關性或回歸系數出現明顯下降,則證明中介效應較為顯著。
在本研究中,M為自我體驗,X為親合父親,Y為專業心理求助態度。M是否為X對Y的中介變量時,自我體驗作為親合父親與專業心理求助態度之間的中介變量。親合父親和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的中介檢驗回歸系數為自我檢驗,X-Y的系數c=0.336(p<0.001),加入中介變量自我體驗M后,X-Y的系數c′=0.275(p<0.001),因a和b都是顯著的,且c′也顯著,且顯著降低,故自我體驗M是部分中介效應。
根據回歸系數檢驗結果可見,自我體驗在親合父親與專業求助態度中發揮的是部分中介效應。
四、討論與分析
1. 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的影響因素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人口變量學會對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產生顯著的影響;傾述對象、求助歷史、咨詢可告知對象、求助動機四個變量上,還包括自我體驗和親子親合。而在求助態度方面,有過求助心理咨詢經驗的學生顯著高于無求助經驗的學生以及求助過心理醫生者,說明接觸過心理咨詢的同學大部分還是能更多認同專業心理求助的,在高中的三年中也更有可能會選擇再次求助。心事述說對象為母親和父母雙方的被試對專業心理求助態度更積極,這可能說明母親對青少情緒適應等問題產生的影響更多。在該階段,相比于親子關系,青少年往往更重視同伴關系,但親子關系所發揮的作用仍然相當顯著。家庭教育中母親與子女的交流明顯高于父親,和母親關系好的青少年在人際更有安全感。
在這些變量中,能顯著預測中學生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的因素有家庭居住地、自我體驗、親合父親等,可見以上變量在專業心理求助態度方面有較為顯著的預測作用,并且能夠較好地解釋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總變異的22.4%。
在家庭居住地方面,在城市居住的被試要比在農村居住的被試對待專業心理求助態度更積極,如果其具備較高的自我體驗水平,也會顯著提高其專業心理求助態度。和父親親合度更高的人,更有可能尋求專業心理幫助。
2. 自我體驗在親合父親和專業心理求助態度之間的中介作用
從上文可知,自我體驗是對心理求助對象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個體的自我體驗感較高,往往能夠正確看到求助需求,不會認為心理求助沒有價值,而且可能會認為心理求助是解決困擾的一個較好方式;個體體驗感較低的則會在有求助需求時,感覺其整體性受到威脅,為了維持其個體的價值感,而選擇不求助。筆者分析認為,個體如果解決問題自我體驗較高,則意味著其對自身解決問題的能有有較高的自信;作為當事人的個體自我體驗高較高時,個體會在咨詢過程相信自己能夠堅持完成咨詢任務并從中受益,如果能夠持續進行心理求助,自我體驗感也有可能不斷增強。
親子親合不僅能保障青少年的正常發展,還可以較好地幫助其對抗不利的成長環境。首先,青少年自尊發展中親子親合能夠起重要的保護作用,家庭系統中親子親合水平越高,子女自尊水平也越高,一直到成年早期,這種影響都會產生重要的作用。其次,親子親合對于家庭環境對青少年自我評價產生的影響也能起到較好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得出自我體驗作為親合父親和專業求助態度的中介效應是部分中介效應。通過結果我們可以得知,作為咨詢當事人的親合父親程度不僅在專業心理求助態度方面產生作用,同時還能間接從自我體驗方面對專業心理求助態度產生影響。所以筆者認為,父親可能更多地影響孩子的專業心理求助態度,進而影響求助行為,也驗證了父親對外化行為問題的影響。
五、建議
1. 學校教育要提高對學生專業心理求助的認同,同時也要提高家長認同專業心理求助的程度。
2. 學校心理工作要特別關注家庭關系不合,尤其是和父親關系不合的學生的心理問題。
3. 通過提高學生的自我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心理求助態度。
參考文獻:
[1]余曉敏,江光榮.大學生心理求助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2.
[2]王思奇.親子親合調節作用下知覺父母沖突與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8.
[3]Fisher,E.H.,&Turner,J.I.Orientations to seeking professiona help: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utility of an attitude scale[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0,35:1,79.
[4]郝志紅.尋求專業性心理幫助的預測模型與干預實驗[D].天津師范大學,2009:19-22.
[5]王美萍,張文新.COMT基因rs6267多態性與青少年期親子親合與沖突的關系性別與父母教養行為的調節作用分析[J].心理學報,2014(07):931-941.
[6]丁莉.青少年自我意識與社會適應行為的關系[D].廣州大學,2008:63-66.
[7] 談佳穎.大學生尋求專業心理幫助態度的影響因素與干預研究[D].揚州大學,2012:11.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