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隨著網絡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新聞編輯行業無疑面臨著由現代信息帶來的巨大挑戰。然而,為了更好地順應時代發展,立足于整個互聯網生態,國內有許多傳統主流媒體都進行了極為顯著且成功的新聞編輯轉型實踐。通過對智能化趨勢下的網絡新聞編輯與傳統新聞編輯的轉型差異對比,簡要分析當下網絡智媒化的趨勢對新媒體時代網絡傳播和新聞編輯行業轉型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問題,以此提出部分具有可行性的策略。
【關鍵詞】人工智能;智媒;創新;轉型;把關人
2017—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中兩度提及“人工智能”,如今AI早已成為互聯網生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能。這預示著中國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在未來幾年將成為推動中國新媒體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核心力量,代表著新聞媒體在中國開始步入智能化階段,信息服務升級推動下的生產新布局結構即將誕生。許多傳統意義上的網絡新聞編輯管理工作的模式已經逐漸被互聯網企業所淘汰或改寫,在新媒體不斷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智能化媒體發展的巨大趨勢已經勢不可當。與此同時,網絡新聞編輯原本循規蹈矩的職業生存法則也將繼續面臨著諸多變數。[1]
一、從新媒體時代到智媒時代網絡新聞編輯的變化
(一)信息處理重點突出、明確且智能化
在Web1.0的潮流中崛起的傳統網絡新聞編輯是在“采編分開”的生產流程制度下進行工作的,他們更側重于內容的管理,從確定選題,到開展策劃,再到稿源組織、稿件修改、標題制作等,這些全部都是圍繞“內容”二字來展開工作的,且在此過程中職權分明。[2]然而,這一狀況在融媒體時代以及正在興起的智媒時代,都已經發生了變化。如今的網絡融媒體編輯既要管理好內容,同樣也要管理好渠道,也可稱為傳播平臺(如小紅書、微博、抖音等),他們需要其熟知各種傳播渠道的特點、適合傳播什么樣的信息內容產品,以此來做好傳播渠道的選題策劃,以及以多種形式呈現的內容策劃。
(二)編輯思維多元跳躍但趨于理性化
人工智能的到來使得傳統意義上的網絡新聞編輯能夠解放出來足夠的勞動力,不必花費大把的時間在采集信息和統計數據上,而是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到更有價值的社會創造和輿論引導方面。但是,這對新聞編輯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將會做出更大的調整,畢竟人工智能是人工創造出來的程序編碼,目前還僅僅只能夠對簡單的天氣、財經等數據新聞做出簡單的整合,而在人文導向方面,還是需要新聞編輯靈活運用各類信息,將社會人性更加理智并清晰地挖掘出來呈現在世人面前。
(三)編輯個人能力提高且更加專業化
所謂的“智媒平臺”在人工智能時代全面來臨后,將有能力且十分高效地完成大部分信息內容的生產工作,以及各種傳播內容和渠道的管理。然而這并不代表人工智能將要取代人工編輯的所有工作,而是需要將算法技術統計得出的信息匯總并傳遞到一個充滿靈氣的個人那里,需要通過編輯人員的大腦加工才能夠形成新聞媒體想要呈現出的最終成品,人腦在這里恰恰起到了一個統籌的功能。因此,在智媒趨勢下,網絡新聞編輯的工作不僅僅局限于內容和渠道的管理,而將偏向智媒信息處理平臺的管理和人與機器的合作,這也就要求未來的網絡新聞編輯需要具備計算機技術的相關知識。除此之外,還要精通各項專業化媒介融合的信息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該項工作。
(四)內容呈現豐富多樣、立體且技術化
隨著新聞編輯個人能力的不斷完善與提升,新聞信息呈現的方式變得更加立體與多元。VR、AR甚至MR技術的加入,讓原本發生在天涯海角的新聞只需智能化編輯的編碼代入就可以瞬間呈現在用戶的面前,加上可視化穿戴設備的應用,體驗者就可以成為新聞事件中的一名跨越時空的見證者。這一切不僅需要新聞記者敏銳的觀察和專業的采訪,還要有人工智能敏捷且廣泛地搜集相關數據信息以便后期的分析處理,更離不開智能化趨勢下新聞編輯人員身臨其境般的描述,再現場景,以此引發用戶對新聞事件的興趣和共鳴。人工智能下的可視化新聞,不僅需要技術的支撐來提升客觀性與嚴謹性,更需要的是在特定場景下,新聞編輯人員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感機器所感觸不到的溫度,化冰冷的數字為溫暖的故事。
二、網絡新聞編輯在智媒驅使下做出的轉型
(一)百度新聞:和“我”來聊一聊今天的新聞
近年來,許多網絡科技公司依靠其信息技術的優勢,為新聞編輯帶來了新的呈現方式,以“百度新聞”App新推出的“聊新聞”功能為例,他們的新聞內容便是通過用戶與智能AI機器人之間的聊天呈現出來的。當用戶進入該界面后,只需將其所關心的新聞事件關鍵字輸入聊天框內,系統智能AI就會將該新聞要素進行搜索整合后,將較為準確的信息推送給用戶。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極大發展的現代社會,同一件新聞事件,往往會有大量新聞媒體進行的各方面報道。由于立場和角度不同,用戶往往難以做到窺斑見豹,甚至時常迷失在信息洪流之中,產生迷茫之感。如今互聯網技術通過簡單的算法,整合匯聚相關新聞信息,并通過AI智能語言編輯,以更口語化的方式,將最核心的新聞內容變成通俗易懂的“聊天”,從而更好地滿足互聯網用戶對于新聞的需求。
通過“聊新聞”功能的出現,可以窺見傳統的網絡新聞編輯希望通過新穎的引導與推薦、利用高互動性的線上對話方式來吸引年輕讀者沿著多個相關新聞事件的重要方向獲取信息,持續閱讀下去,從而進一步提升他們的閱讀深度與廣度。
(二)《人民日報》:智媒環境下,依然要與讀者在心靈深處相遇
2018年,《人民日報》曾陸續推出了不少能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新媒體營銷產品。“我的軍裝照”以及“習近平的元旦問候”等代表作皆為國人所矚目。其中,“我的軍裝照”H5體現了極大的互動性與趣味性:用戶通過上傳自己的正面照便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結合成為一名二三十年前的革命戰士,極大地體現了中國民眾對戰爭時期軍人形象的認同感,具有十足的社會宣傳與教育價值。同時,在智媒形式的驅使下,以《人民日報》為首的主流媒體作為極具影響力的新聞信息發布平臺,在他人口中“即將面臨失業”的新聞編輯卻毫不畏懼時代的挑戰和打擊,反而將之視為是一種對自我專業水準的提升機遇。除了創造出各種融合媒介形式的產品外,更是在文筆轉型上大放異彩。人工智能的局限,就在于它無法創造出編程以外的文字編排形式與表達入口。因此,《人民日報》近段時間在微信公眾號上的新聞推文經常以“小切口、大局面”的獨特風格吸引大批讀者,從而與讀者在內心深處達成強烈的社會共識。
推薦閱讀: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編輯的創新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