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3年多的運營經驗,從積極探索線上線下互動等融合途徑、巧妙運用微視頻和直播等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以及善用熱點事件和網紅人物發聲等3個方面對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進行了初步的梳理和總結,并針對未來發展趨勢,提出建設移動傳播矩陣、盡快布局“車聯網+廣播”新風口和加強廣播新媒體人才建設等思考方向。
《媒體時代》辦刊宗旨:以“媒介關注、學理探討”為宗旨,著重反映媒介領域的新理論、新觀點、新體會和新經驗,探索現代媒介發展中的新思路、新特點,為我國媒體行業提供一個發表與展示成果的平臺。本刊是建設、發展和管理媒體行業的必讀刊物,與全國學術界保持著密切聯系,創刊以來得到學術界以及相關讀者的廣泛好評。
傳統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目前已是大勢所趨,作為一家專業的對臺廣播電臺,中國華藝廣播公司2015年4月正式上線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在3年多的時間里,該電臺以微信公眾號為基礎通過以下3個方面對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一是積極探索線上線下互動等廣播與新媒體融合途徑,增加聽眾(粉絲)黏性。
二是巧妙運用微視頻和直播等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打造爆款原創內容。
三是善用熱點事件和網紅人物發聲,謀求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目前,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已初步形成了廣播節目播出后,經微信公眾號推送,今日頭條和天天快報等客戶端擴散,兩岸各大主流網站轉載的傳播格局,有效地提升了媒體影響力和聽眾(粉絲)黏度。現將有關經驗梳理如下。
1 積極探索線上線下互動等廣播與新媒體融合途徑,增加聽眾(粉絲)黏性
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2015年4月上線以后,主持人在節目中不斷號召聽眾添加微信公眾號隨時和節目互動,同時也歡迎聽眾(粉絲)及時通過微信公眾號留言反饋對節目的意見和建議。為了滿足聽眾(粉絲)日益增長的資訊和互動需求,該微信公眾號還多次舉辦舉行線上游戲和線下粉絲互動活動。比如,在教師節期間推出線上游戲“老師來了”,在國慶節期間推出線上游戲“點煙花”等,讓聽眾(粉絲)在輕松的游戲互動中一起分享節日的快樂,進一步增強聽眾(粉絲)的黏性。另外,在海峽兩岸(廈門)文博會、“灰熊工社”海峽兩岸青年創意市集和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孵化中心創業沙龍等活動期間,中國華藝廣播公司積極在活動現場擺放帶有微信公眾號二維碼的介紹資料,并同時通過投影儀播放近期采訪兩岸創業青年的圖文、視頻等原創報道內容,吸引了一大批有創業報道需求的創業者掃碼添加微信公眾號,并在上面留言和記者預約采訪。其中,在2017年4月29日“灰熊工社”海峽兩岸青年創意市集舉行當天,就通過這種掃描二維碼加微信公眾號方式吸引了近千名聽眾(粉絲)的關注。
2015年11月,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在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基礎上,開設了大陸第一家專門為臺胞提供服務的二維碼服務平臺,臺胞只需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輕松獲取求學、就業、創業和旅游等資訊。2016年6月,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建立了微網站,其首頁采用流行的九宮格設計,涵蓋華廣原創、華廣活動、臺胞服務、為你讀書和兩岸創業匯等內容板塊,聽眾(粉絲)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入口訪問微網站,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資訊。“新媒體通過豐富的傳播手段與傳統廣播進行互動,將用戶帶回傳統廣播,實現傳統廣播與新媒體在內容、終端、用戶等方面的融合。”[1]
2 巧妙運用微視頻和直播等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打造爆款原創內容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1月31日在北京發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53億。從發展趨勢上來看,廣播用戶越來越呈現出使用方式移動化、需求個性化、時間碎片化等特點,必須巧妙運用微視頻和直播等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結合媒體自身定位,打造爆款原創內容。為響應國家“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號召,進一步做好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的相關報道,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在廣播節目播出的基礎上,先后在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推出《臺生大陸求學就業記》《大陸是臺灣青年創業的熱土》和《兩岸創業匯》等有關兩岸創業的圖文、微視頻報道100余篇,特別是《兩岸創業匯》系列報道由臺灣高雄青創育成中心、福州市青年創業促進會和中國華藝廣播公司聯合打造,成為兩岸創業報道領域的爆款原創內容。據不完全統計,《兩岸創業匯》等系列報道在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推送后,先后被人民網、中新網、鳳凰網、中國臺灣網、參考消息網、中國評論新聞網、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和臺灣聯合報系的聯合網等近百家兩岸媒體轉載3 000余次,初步形成了廣播節目播出后,經微信公眾號推送,今日頭條和天天快報等客戶端擴散,兩岸各大主流網站轉載的傳播格局,有效地提升了媒體影響力和聽眾(粉絲)黏度。
另外,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順應直播發展浪潮,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借助斗魚平臺(直播間地址https://m.douyu.com/2035730)完成了9期創業活動直播,部分直播內容被斗魚平臺首頁推薦。其中,第五屆海峽青年節·海峽青年(福州)峰會、第九屆海峽論壇·青創先鋒匯和第二十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等直播活動每期在線觀看人數都有1萬余人。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在每期直播活動前都會提前在電臺節目中和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上預告,直播活動完成后還專門剪輯成視頻報道集錦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
3 善用熱點事件和網紅人物發聲,謀求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海峽論壇是兩岸之間的交流盛會,要善用這一熱點事件發聲,謀求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以第九屆海峽論壇為例,該論壇2017年6月17日至23日在福建舉辦,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在廣播節目中推出《第九屆海峽論壇特別報道》的基礎上,同時在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上刊發了22篇原創圖文、視頻報道,累計閱讀量超過30萬人次。其中,《〈兩岸創業匯〉第14期|第九屆海峽論壇青創先鋒匯活動開幕 兩岸創客云集廈門》《兩岸智庫論壇將舉行 為兩岸關系建言獻策》和《第十五屆海峽青年論壇舉行 業界熱議互聯網助力兩岸青年凝聚共識》等文章先后被海峽論壇官方網站、中新網和參考消息網等多家媒體網站轉載。據統計,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在第九屆海峽論壇期間累計采訪兩岸嘉賓29人。其中對有“臺版papi醬”之稱的臺灣網紅侯漢廷的專訪文章《視頻專訪侯漢廷:應采取多方式助臺青認知大陸》在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上推送后,閱讀量超過2萬人次,隨后被今日臺灣、青年公社Go、福州青創和青春福州等多家微信號轉載,取得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過去3年多來,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借助其微信公眾號“中國華藝廣播”對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進行了初步的嘗試,著眼未來,還需在以下方面進一步探索:
一是建設移動傳播矩陣。在“2017媒體融合發展論壇”上,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庹震明確指出:“融合發展必須順應移動化大趨勢,強化移動優先意識,把新聞客戶端建設作為重點,形成載體多樣、渠道豐富、覆蓋廣泛的移動傳播矩陣。”[2]目前,中國華藝廣播公司已在喜馬拉雅FM上開設賬號,未來考慮繼續在蜻蜓FM、阿基米德FM和考拉FM等其他客戶端上開設賬號,打造屬于自己的移動傳播矩陣。
二是盡快布局“車聯網+廣播”新風口。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10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為2.17億輛。提前布局“車聯網+廣播”新風口,搶占下一流量入口,成為傳統廣播構建移動音頻生態的戰略選擇[3]。
三是加強廣播新媒體人才建設。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需要專業的人才來支撐,著眼未來的長遠發展,必須要有長期有序的培訓計劃來培育廣播新媒體人才梯隊,并通過合理的獎懲機制激發廣播新媒體人才的活力。
參考文獻
[1]熊科偉.廣播媒體融合發展的三種策略——基于當前國內多家電臺融合實踐的整體分析[J].中國廣播,2016(1):19-25.
[2]庹震.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是時代賦予的重大責任,人民網——傳媒頻道[EB/OL].[2017-08-19].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0819/c120837-29480919. html.
[3]劉茜,李立.移動重構廣播 技術推動融合 創新助力變現——2017年廣播產業經營創新綜述[J].中國廣播,2018(2):23-27.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