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由《海外英語》發表的一篇英語專業的論文,創刊伊始即面向全世界公開發行,近10年來在國際、國內產生了很大影響力。它是一本綜合性的外語類學術期刊,內容涉及語言學、外語教育、翻譯學、文學文化研究、科學技術等諸多方面。
摘要: 本文從我院英語專業精讀課的現狀出發,探析了影響精讀教學質量的因素,并尋求改變現狀提高教學效果的對策。
關鍵詞:英語專業精讀教學 教學質量 提高
一、引言
近兩年來,我院外語系學生專四通過率下降。此外,從近三年每學期的期中測評上看,學生對精讀課教師的評價集中在:重點難點不突出,課堂氣氛不活躍。而教師則抱怨學生基礎越來越差,不配合,學習自主性和興趣低。精讀課教師和學生互不滿意的這種情況,相信在每個學校多多少少都存在。眾所周知,大一、大二是專業技能打基礎的階段,低年級精讀課有四大任務:(1)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培養獨立分析思考能力;(2)培養邏輯思維能力;(3)擴大詞匯;(4)增加文化背景知識。[1]
因此,如何提高英語專業精讀教學的效果,解決上述問題,就成了當務之急。下面,筆者就從影響教學質量的三大因素著手談談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二、教學方式的改變
筆者發現,本系所采取的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傳統英語教學法,以講授語言傳授語法文化知識為主。語言點、詞匯句法語法的講解占了課堂大部分時間。課堂交際有限,其中又大多圍繞詞義、句意、語法知識來進行。雖然傳統教學法在幫助學生打基礎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的弊端也較明顯:長期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填鴨式”的講授方法,會造成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因而其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得不到相應的提高。[2]
因此,要改進精讀教學質量,首先要改傳統教學法為交互式教學法。該教學法最明顯的特征是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即重視學生在知識上、情感上、智力上的需求,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培養和提高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主題教學法,并結合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生主動進行閱讀和聽力訓練。[3]“以學生為中心”的交互式教學法要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三大基本原則,一是重在培養大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二是課內、課外有機結合,重在培養大學生的自學能力。三是課堂教學的設計重在滿足大學生的要求,以大學生的參與為衡量標準。[4]誠然,該方式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而要實現這一轉變,又需要另外兩大因素:轉變觀念的教師和學生。
三、教師轉變觀念
在這里,教師要扮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督促者、組織者、鼓勵者、建議者和評估者。[5]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已具備和欠缺的知識、不同的需求、個性的差異、不同的基礎,然后進行分層次教學。比如課堂提問方面,根據Herbert(1978)按對閱讀理解深淺層次的不同要求對提問的分類:字面層次類(literal level)、解釋層次類(interpretive level)和應用層次類(applied level),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提問,這樣既能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或理解程度,又能照顧不同學生的心理,讓每個學生都有受關注的感覺。
其次,內容安排上要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現實性、生活性、時代性,以引起學生共鳴、有話可說為目標。比如在講《現代大學英語精讀4》Unit 14 “How Do We Deal with the Drug Problem?”一文時,在導入部分,筆者結合滿文軍吸毒入獄的新聞,先讓學生看了一個吸毒版的MV《懂你》,然后就此問學生吸毒的原因、常見毒品的種類、毒品對家庭對社會的危害等問題,既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又自然地過渡到課文中作者對禁毒措施的觀點。
最后,教師要善于提供機會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比如設置課前Free Talk、辯論等課堂活動,充分利用師生合作交往模式和學生與學生協作交往模式,如此既能打開學生的思路,活躍課堂氣氛,又能為學生運用語言能力(交際能力)提供一個平臺。以Free Talk為例,在實施時,為了讓學生加以重視之,筆者不僅對學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內容要充實,邏輯要清晰,回答問題時候要表述清晰,互動充分等),還及時鼓勵引導學生發言提問,避免冷場的局面出現。這樣,嚴格的要求有助于學生養成好習慣,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助于達到更好地交際和鍛煉口語的效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