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替傳譯作為一種口譯活動,具有接收信息多,間隔時間短,翻譯時間長的特點。而這一特殊性質決定了在譯員處理信息的過程中信息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口譯過程中,信息流失并不一定是譯員犯錯的表現。本研究將通過分析2019年“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的現場譯員翻譯的內容,挑選出信息流失現象的例子,運用口譯精力分配模式理論,探討信息流失的原因,同時運用信息傳播論的語言冗余性證明口譯活動中“省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本文源自現代商貿工業 發表時間:2021-03-12 《現代商貿工業》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中國商辦工業雜志社主管主辦,湖北省商業經濟學會、武漢大學地方政府管理與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協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政策指導與理論研究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期刊,是中國經濟管理類核心期刊。國內統一刊號CN42-1687/T,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2-3198。1988年創刊,大16開本,半月刊。
關鍵詞:口譯;信息流失;省略策略;精力負荷模式;語言冗余性
隨著口譯員所受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其翻譯水平的高低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普遍認為“忠實”往往是判斷一名譯員翻譯質量的基本標準,而這種“忠實”常被理解為譯員應當忠實于原文,應當對原文內容不做任何刪減和篡改,否則,就是與翻譯的“忠實”原則相違背,這種僅從信息量傳達的多少來評估譯文質量好壞的方法是不夠合理的。事實上,有時源語信息會出現一些重復,無邏輯等現象,使用適當的省略技巧能夠起到更好的溝通效果。所以,對口譯的質量的評估標準建立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必要的,片面地認為信息量傳遞變少就是譯員的失敗是不妥的。
1從口譯質量評估標準看信息流失與省略策略
如果認為譯員在口譯過程中能夠完整無誤的將源語信息轉換成目的語,才說明該譯員水平很高的話,一旦譯員出現源語信息的省略則表明該譯員水平偏低,這種僅憑譯員信息傳遞的完整性來判斷譯員的水平的高低過于片面化。想要正確全面評判譯員水平的高低,還需根據口譯質量評估標準來進行比對。蔡小紅、方凡泉兩位教授曾在《論口譯的質量與效果評估》一文中將古今中外關于口譯質量標準的評估標準進行了歸納,大概分為六大方面:(1)可信度,主要指信息的完整、準確與忠實;(2)可接受,主要指語言邏輯清楚,表達層次分明;(3)簡明度,主要指目的語簡潔明了;(4)多樣性,主要指不同主題都能表達自如;(5)迅捷度,主要指譯員能臨場應變;(6)技術性,主要指譯員職業素質和必須掌握的口譯技巧。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來,信息傳達過程中,信息的完整與準確確實是口譯質量標準評估的重要標準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標準。李長栓教授也曾表示要真正做到“達意”,關鍵還是在于“核心信息”而非“所有信息”的傳達。可見,在源語轉換到目的語的過程中,譯員如果只是譯出大部分次要信息,而遺漏的是核心信息,是無法做到信息傳達的有效性的,從而源語與目的語的聽眾溝通目的是無法完成的。所以,我們并不能簡單片面的認為信息的流失就是譯員水平低的表現。另外,恰當地運用省略的技巧,對源語進行選擇性簡譯從而使譯文更加的流利通順、簡潔明了是符合口譯標準的“簡明度”和“迅捷度”的。
2從語言冗余性理論看信息流失與省略策略
冗余信息(Redundancy)是由美國數學家、通訊工程師Shannon于1948年提出的傳播與信息理論,根據傳播與信息理論,冗余信息在信息傳播中廣泛存在,唐建軍在《冗余現象與外語教學》一文中表示冗余信息的存在是為了保證信息的準確傳達或加強與社會的聯系,由信息傳播者加入的某個訊息。田艷也曾在《冗余信息與增譯與省譯》一文中提到,在任何信息系統進行信息交換時,冗余信息是避免不了的。不難看出,在任何語境下的溝通中,冗余信息并不一定都是多余的內容,相反,正是這些冗余信息的存在,才使得溝通交流中的語言更加的豐富,使得交流更加順暢。另外,傳播與信息理論還提到語言的冗余性保障了交流的可靠性和流暢性。冗余信息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一部分信息的流失不會對整個信息的傳達產生較大的影響。在交替傳譯中,除發言人帶稿演講外,通常會出現答記者問等即席發言時,由于源語發言人對于提問并沒有任何準備,發言人的語言表達和遣詞造句就不會像書面語一樣嚴謹,因此出現語言的重復或啰嗦現象是很常見的,這些語言的重復或啰嗦都可以看作是冗余信息。
所以對于譯員來說,由于語言冗余現象的客觀存在,在口譯過程中如果碰到源語信息出現重復信息或者空洞信息時,譯員可以采取省略的策略將這些不必要的信息進行省略,使目的語的表達更加簡潔流暢。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正是語言中冗余性的存在,為譯員爭取了寶貴的時間,進行信息的聽辨和有效地信息的重組。總而言之,從語言冗余性來看,譯員在處理源語信息時出現主動地信息流失,將次要信息進行過濾,不會對源語發言人和目的語聽眾之間的溝通交流產生障礙,相反,還可能能使得他們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因此,譯員采取一定的省略策略是有必要的。
3從精力分配模式理論看信息流失
丹尼爾·吉爾一句交替傳譯的特點和認知模式提出“精力分配模式”(EffortModel),該口譯模式是分析口譯活動最常用的理論之一。根據吉爾的研究理論,交替傳譯第一階段(PhaseI)=聽力與分析(listeningandanalysis)+筆記(notetaking)+短時記憶(short-termmemory);交替傳譯第二階段(PhaseII)=記憶(remembering)+讀筆記(note-reading)+傳達(pro-duction)。根據這一模式,若譯員在口譯過程中精力分配不當,就會出現精力分配失衡,最終會導致口譯過程的信息流失。由于語言冗余性的存在,會使得譯員運用省略策略,從而主動地讓信息流失。而從精力分配模式來看,也能證明譯員采取主動的省略策略,使部分不重要的信息流失,其目的可以說是為了平衡口譯活動中的精力,最終實現有效地溝通。所以基于精力分配模式,我們看出主動進行信息流失,采用省略策略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的。在口譯活動中,譯員的精力分配至關重要,在有限的精力下圓滿完成口譯任務對于譯員來說是一個重要問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省略策略,也就是在不違背交替傳譯質量標準的前提下,譯員采取主動的信息流失,使精力分配更加平均,減輕工作負擔,從而提高翻譯質量。
從精力分配模式來看,每一個環節的每一項任務都可能給譯員帶來障礙,并消耗其大量的精力,所以省略策略在各個環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在聽力與分析環節,譯員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聽發言人的信息外,還需要分析所聽到的信息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信息需要省略,從而減輕大腦負擔,目的其實是為了第二階段最后一個環節傳達做準備;在短時記憶環節,譯員需要將部分信息儲存在記憶中,同時還要進行下一階段的任務,因此譯員是不可能將所有信息都儲存在記憶里,否則會造成精力負荷過重。所以,在這種有限的精力之下,不儲存部分信息,目的也是減輕記憶負擔;在傳達環節,這一環節是整個口譯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需要投入精力較多的一個環節,若花費精力過多,就會影響前面各個環節的精力分配,從而導致譯員對新接收到的信息理解不夠,短時記憶信息遺漏等問題。因此,為了保證每個環節的精力分配更加合理更加有效,譯員有時候就需要節省在傳達環節投入的精力。通過以上分析,譯員從口譯第一階段一個環節開始就要積極地合理地分配精力,采用一定的省略策略,分辨哪些信息是無關信息?哪些信息是次要信息?從而能夠在不影響翻譯質量的前提下,又保障了精力的合理分配。
4信息流失實例分析
例1:一竿子插到底,直達市場主體
分析:這句話中“一竿子插到底”與后半句的“直達”其實是一個意思,并且漢語中的一個俗語,所以譯員在處理時,省略前半句,只需翻譯了后半句話,完全不影響源語信息的傳達。
例2:刀刃向內、壯士斷腕的改革
分析:這句話中“刀刃向內”和“壯士斷腕”屬于四字詞,處理時會分散譯員的精力,所以譯員在處理時采用意譯的方式,即翻譯出兩個四字詞的內涵,從而節省精力進行后面任務的處理。
例3:在這個過程中曲折不斷、風云變幻
分析:這句話中“曲折不斷”和“風云變幻”都表示事物復雜,局勢動蕩,譯員在處理時可采用省略的方式,只用英語中表示曲折的詞來代替這兩個詞,意思表達清晰明了。
例4:放就是要平等地放,不能搞三六九等。
分析:該句中“不搞三六九等”和“平等”是一種意思上的重復,譯員在處理時可將“不搞三六九等”省略不翻,這樣表達出來的意思也同樣簡明扼要。
例5:寬進就要嚴管。公平的準入,公正的監管,這是鳥之兩翼,不可偏廢。
分析:這句話中“鳥之兩翼,不可偏廢”是對前面公平公正的進一步強調,譯員為節省精力,使用省略策略,保證信息的傳達簡潔明了。
例6:搞所謂“大水漫灌”,一時可能有效,但蘿卜快了不洗泥,會帶來后遺癥,所以不可取。
分析:該句中“大水漫灌”和“蘿卜快了不洗泥”這些表達都是對前文進一步說明,譯員在處理過程中,在保證源語信息傳達無任何影響的情況下,常常省略該類俗語的表達,從而縮短了翻譯時間,為后面的任務也保存精力。
例7: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又達834萬,比去年還多,創歷史新高。
分析:可以從該句話中了解到,因為今年的數據是“創新高”,所以一定是“比去年還多”,譯員在處理時,就可以省略該句的翻譯,完全不影響源語信息的傳達。
例8:這可以說是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性舉措。
分析:該句話中“十分重要的”和“關鍵性的”都是強調很重要,屬于典型的重復,所以譯員在翻譯的時候只需翻譯表示“重要”的意思,這種省略使得源語表達更加簡單,更加清楚。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對于口譯這項復雜并且受到時間限制的雙語轉換活動,譯員在雙語轉換的過程中出現信息的流失并不一定是譯員出現的錯誤。首先口譯這項活動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信息流失現象是無法避免的,無論譯員的水平有多高或者譯員的準備有多充分,都會一定程度上出現信息的流失。根據語言冗余性理論和精力分配理論分析得出,譯員在遇到錯誤,或重復等信息時,采取一定的省略,目的是將重心放在源語的核心信息以及目的語表達的流暢性上。
5結論
總而言之,在口譯中譯員采取一定的省略策略是有合理且有必要的。信息省略并不是一味地省略聽不懂的信息,而是為了保證源語信息能夠更加流暢準確的轉換成目的語的基礎上,對目的語進行合理的處理。所以,譯員采取的必要省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目的語更通順流暢,重點信息更突出。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