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社會人士不同于農民和學生,人群結構復雜、分散,針對這一特點,武漢植物園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科學普及模式,利用節假日和旅游期,根據自身條件,采取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吸引大眾前來參與。同時科普人員組建的隊伍每月不定期深入社會、企業開展科普傳播活動,擴大科普工作的輻射范圍,最大限度滿足公眾需求,極大地提升了品牌效應和社會效益。
1科普工作的受眾群體
學生、農民和社會人士是科普教育的主要受眾群體。對于廣大農民而言,能夠扎扎實實掌握一門技術,實實在在實現增產增收才是硬道理。當前我國的農林業技術推廣體制仍以政府主導為主,以項目為載體,以技術應用為目的,體現了“自上而下”的推廣特征,缺少基層農民的參與和反饋。這種缺陷與弊病引起了科普工作者的重視,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陜西省藍田縣林業局林業技術推廣站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手把手培訓實用技術,培養農民技術員。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實現三個轉變,即:由領導帶隊、集體下鄉轉變為自覺下鄉,人人作為;由工作圍繞林業局中心轉變為農民林業生產環節;由科普工作務虛型轉變為實效型,并通過樹立典型示范來帶動千家萬戶。青少年及學生群體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對象,針對其求知欲和接受力強的特點,除了為其提供科普教育基地,在實地觀摩學習中,寓教于游,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外,還應將科普宣傳與學校教育相融合,配合素質教育,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培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深入認知大自然的過程中,增強他們愛護環境、珍惜資源的自覺性。社會人士不同于農民和學生,人群結構復雜、分散,針對這一特點,武漢植物園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科學普及模式,利用節假日和旅游期,根據自身條件,采取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吸引大眾前來參與。同時科普人員組建的隊伍每月不定期深入社會、企業開展科普傳播活動,擴大科普工作的輻射范圍,最大限度滿足公眾需求,極大地提升了品牌效應和社會效益。
2科普工作的幾點建議
第一,科普工作是全民性質的工作,具有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特點,涉及范圍極為廣泛,應充分利用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各種平臺,廣泛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實現科學知識的真正普及。
第二,科普工作應主題突出、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并且注重實效性,與時俱進,靈活運用。同時需要嚴謹性與生動性相結合。湖南省森林植物園就從豐富生態文化內涵、植物科學和環境保護教育內涵、歷史文化內涵、文學藝術內涵和社會公益內涵多角度出發,提升科普功能,為科教工作服務。
第三,科普工作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自身工作特點,進行科普宣傳教育。如利用專類園花卉展介紹植物特色及其與人類的關系;在自然保護區利用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植被認知與野生動物保護宣傳。通過實驗基地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將科研成果因地制宜加以利用,科技興林,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林業科技示范基地,為科技推廣樹立典型,提供樣板。
第四,在發揮自身科研優勢的同時還應積極與大專院校合作,在示范基地與科研力量方面實現互補,借力發展,互惠互利,使科研成果達到更高水平,科普工作更加高效、科學。
第五,科技工作者應把科普工作作為一項應盡的公益性社會義務,自始至終地進行下去。與同行加強溝通,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提升科普工作的高度。21世紀的科普工作不僅要向人們傳播知識,還應培養人們解決問題所必需的態度和技能。林業科普工作應通過增強環境意識和行動能力,達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林業經濟明顯增長,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科普工作神圣而光榮,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廣大林業科普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科技興林、科技興邦,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的高速、和諧發展助一臂之力。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