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農業工程師論文發表了糧食生產和發展方向,論文探討了南和縣糧食生產特點和發展趨勢,分析了南和縣小麥、玉米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真正把農民從繁重的田間勞動中解放出來,發揮農業的活力,實現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
關鍵詞:農業工程師論文,糧食生產
南和縣是農業大縣,耕地總資源44萬畝,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質地適中,土壤肥沃,土體結構良好,適合多種作物生長。
一、南和縣糧食生產現狀
我縣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和玉米,近五年種植面積為:冬小麥播種面積為34.5萬畝,平均單產達到483公斤;玉米播種面積為32.5萬畝,平均單產501公斤。機械化作業和良種覆蓋率均達98%以上。2016年我縣冬小麥播種面積為34萬畝,與去年持平;玉米播種面積為32萬畝,較上年減少0.5萬畝,減少面積為結構調整面積。小麥主要種植品種為:濟麥22、良星99、農大399和衡4399、藁優2018、邢麥4號、6號、7號、中麥155等抗旱品種。玉米品種為:鄭單958、蠡玉35、先玉335、浚單20、農華101等。由于優質專用小麥效益比普通常規品種高出10—20%,目前,我縣小麥優質品種向優質專用小麥生產方向發展。目前,我縣優質小麥面積已達32萬畝,比上年擴大了2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94%,預計產量約15.2萬噸,比上年增加1.16萬噸。
二、南和縣糧食生產特點及發展趨勢
1、氣候條件和自然災害仍然是影響糧食產量的重要因素近幾年來,我縣糧食的產量,除播種面積變化外,干旱、洪澇、嚴寒等自然災害是造成產量波動的主要原因。2、小麥生產向區域化和專業化發展對于小麥品質的影響、除品種特性之外,生態環境、栽培耕作措施、品種、環境與措施的互相作用、產量與品質的關系、干燥與貯藏方式等都是影響小麥品質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生產優質小麥,必須是優質小麥品種與適宜的生態環境和配套的栽培技術優化結合,才有可能生產出合格的優質小麥原料。
三、南和縣小麥、玉米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1、小麥、玉米種植面積逐漸減少主要原因:一是小麥、玉米需求減弱。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增加了動物性食品及水果的消耗,逐步減少小麥、玉米等主食的消費量,導致小麥、玉米價格偏低,種糧收益低,農民種地意愿低;二是全縣農業發展結構調整,增加了蔬菜種植面積,加強了苗木扶持力度的;三是工業園區發展。2、小麥、玉米生產結構、規模不夠合理目前,我縣種糧大戶68家,其中:100—200畝45家、200—500畝11家、500—1000畝7家1000—5000畝5家;種植合作社29家,其中:200—500畝16家、500—1000畝10家、1000—5000畝3家;家庭農場共計23家,其中:50-100畝1家、100—200畝7家、200—500畝12家、500—1000畝2家、1000—5000畝1家;但是農村仍然實行的是以單個家庭承包為主體的經營模式,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這種模式表現出來的弱點非常明顯,如經營規模小,投資能力非常有限;經營手段、經營方式落后、經營分散;成本高;科學技術應用難,信息渠道閉塞,種什么,如何種、非常被動。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因此抗風險能力差,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競爭力不強。3、農機作業達不到農藝要求目前,隨著小麥、玉米生產過程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節省了農民的時間,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農民只需把種子、化肥運到地頭即可,基本上是機手在種地。但是由于商業化耕作,機手追求的是效益,往往是又快又省,結果耕作、播種質量往往達不到農藝要求,如要求深耕的地塊,秸稈往往不能完全被掩埋;要求旋耕的地塊,深度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達不到農藝要求;播種時拖拉機行走速度過快,播種不均勻,從而造成出苗不整齊、缺苗斷壟、越冬死苗等問題。4、耕作管理粗放由于農村大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農田基本上靠婦女和老人來管理,缺乏科學種田的意識,管理粗放。例如,人工做畦的習慣已逐漸被農民丟失,大部分地塊是播種機播種過程中自動生成畦壟,一般畦寬為1.8米,畦埂0.3米,造成土地浪費,達不到超高產要求,還有,農民在漫灌澆水過程中,對地表沖刷厲害,往往是蒙頭水一水過后,地表變得凹凸不平,對苗全、苗齊、苗勻造成很大威脅。另外,有些農民不注重播后鎮壓,早春中耕等技術措施落實起來難度很大。5、有機肥用量偏少目前,農田有機肥以秸稈還田為主,腐熟有機肥的用量逐年減少,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很慢,不能適應逐年提高小麥單產的需要。6、農作物生產成本增加2015年農作物種植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如小麥生產成本一是物質投入與服務費用(畝用:種子60元+肥料210元+水費75元+農藥30+機械作業125元,小計500元)二是人工(畝用3個工、每個工60元,小計180元)生產成本共計680元,畝平均單產475公斤,按普通價格2.6元/公斤計算,畝產值1235元,畝純收益555元。玉米生產成本一是物質投入與服務費用(畝用:種子40元+肥料100元+水費50元+農藥30+機械作業130元,小計350元)二是人工(畝用3個工、每個工60元,小計180元)生產成本共計530元,畝平均單產480公斤,按普通價格2.0元/公斤計算,畝產值960元,畝純收益430元。
四、發展對策
結合我縣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的實際情況,在小麥、玉米生產上要通過改善灌溉條件、逐年培肥地力、規范農機作業、推廣普及集成高產技術,來提高小麥、玉米的抗災、減災能力,穩步提高小麥、玉米單產,實現小麥、玉米的可持續增產穩產。1、改善灌溉設施,發展小麥節水生產今年,我縣開展地下水超采項目,將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種植模式,改為一季自然休耕,既減少灌溉用水,又能培肥地力。今年小麥抗旱品種種植面積為16.2萬畝,針對目前水資源缺乏,田間耗水量大的現狀,必須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澆水方式,建議水澆地塊使用滴灌、噴灌技術,推廣抗旱品種,發展小麥節水生產,實現小麥可持續性增產。2、推廣簡化集成技術,實現小麥、玉米高產高效小麥、玉米是主要口糧作物,國家為了讓農民多生產糧食,出臺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而農民要的是效益,如果種小麥、玉米效益低甚至沒有效益,農民是不會有種植積極性的。為此,我們必須從高產、高效、簡化措施等方面入手,示范推廣配套的高產高效簡化栽培技術,從而達到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種麥效益的目的。3、農機農藝相結合,實現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一方面,必須通過對農民和機手的培訓,提高農民特別是機手的科技知識水平,使機手認識到農機作業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對農機作業進行規范,以達到農藝的要求;另一方面,農業技術人員在高產技術方案設計時,要緊密結合農機具的操作要求,方便農機作業,這樣兩方面結合起來。
五、加快糧食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1、建議國家繼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小麥、玉米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因此應該加大支持和保護小麥、玉米生產力度。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科技的投入,控制小麥、玉米生產資料上漲,同時要建立小麥、玉米市場風險基金,深化農業保險體制改革,推行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業和農民抵御風險能力;政府應給予政策性保險,以及政策和財政上的支持。2、大力發展加工業,延長小麥、玉米產業鏈條發展小麥、玉米加工業,延長小麥、玉米產業鏈條,提高小麥、玉米的附加值,是許多發達國家的經驗。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還相當薄弱。為此,應重點培育一批起點高、技術含量高、規模大的面粉和食品加工企業,積極開發優、精、深和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小麥、玉米加工新產品,拓寬加工層次和加工深度,拓寬增值途徑,最大限度地擴大小麥、玉米轉化利用。
作者:溫春爽
推薦期刊:《浙江農業科學》系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和浙江大學聯合主辦的綜合性農業科技刊物,國內統一刊號:CN 33-1076/S,國際標準刊號:ISSN 0528-9017,創刊于1960年,是全國創辦較早的農業科技刊物之一。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