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學報是一本核心期刊,該刊物被CSCD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同時收錄,屬于雙核心期刊,在學術界是比較權威的。核心期刊對論文的要求都是比較高的,在投稿的時候一定要遵循期刊的征稿范圍,征稿格式和對文章的字數要求等細節問題。這樣的話按照要求修改文章再進行投稿的話是比較容易錄用的。那么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論文投稿格式是什么呢?下面小編給大家著重介紹一下核心期刊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的主要信息和征稿要求。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季刊)創刊于1957年,是由安徽省教育廳主管、安徽農業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農學、林學、畜牧、獸醫、水產、茶葉、蠶桑、園藝、植保、農業工程、生物技術、環境科學、農業經濟以及相關基礎學科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等。本刊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信所)、中文核心期刊(北大圖書館)和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現被6種國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它們分別是: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美國《劍橋文摘》(CSA)、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中心數據庫(CABI)、英國《動物學記錄》(ZR)和國際農業文獻檢索(AGRISInternational),同時被國內萬方、同方、《中國生物學文摘》和《中國農業文摘》等十幾家數據庫及文摘期刊收錄。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征稿格式:
1、《安徽農業大學學報》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安徽農業大學學報》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安徽農業大學學報》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通過上述介紹可以看出,該刊物對文章的字數和格式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包括各部分的寫法。如果您需要投稿的話,文章字數是很重要的一個標準,不可以太長,如果文章篇幅過長的話,一是費用比較高,二是雜志社可能不會接受。所以需要投稿的話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文章字數了,該刊物對論文的字數要求是不要超過5000字,所以各位作者投稿的時候也需要適當刪減字數,這樣的話會比較容易錄用。那么什么文章可以發表在安徽農業大學學報上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論文范文:
摘要:隨著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植物保護科學融入的先進科學技術越來越多。因此,植物保護學科的發展應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如何整合教學資源,開辟新領域,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與產業是植物保護專業面臨的重要問題。該文論述了在新形勢下植物保護學科任務、發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了構建新的學科體系的設想以及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植物保護學科,發展趨勢,人才培養
1植物保護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和應用情況
1.1植物保護是保證農業增產增收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
技術支撐據統計,我國由于有害生物(病、蟲、草、鼠害等)造成植物生產的損失約30%,植物保護作為一項重要的技術措施,在保障農業生產穩定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為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農業生產一定要根據環境與有害生物的相互關系,采用適合的植物保護措施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經濟損失降到最低,使農業生產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植物保護工作的目標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緊緊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植物保護工作關系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公共安全,更關系到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植物保護工作在我國農業發展的各歷史階段都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其為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體表現在:一是提升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三是推動了農業科技進步;四是初步形成了與農業發展基本相適應的植保體制和機制;五是保障了生產和生態安全。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