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是"規模化、市場化、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突出表現是"土地產出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勞動生產率高"。實踐證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三高"目標的關鍵在于機械化。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才能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
《農業機械學報》(月刊)創刊于1957年,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和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唯一綜合性學術期刊, 農業工程類中文核心期刊,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I)和美國化學文摘社(CA)收錄期刊。
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就提出過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目標。從內在要求、發展條件看,在推進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應該著力解決影響農機化事業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將農機化大業真正納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一、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
農業機械化是生產發展的主要物資裝備。沒有農業機械化就不可能有農業的現代化、產業化。其主要表現在:第一,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第二,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科學發展的保證。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在農業、農村中,具體表現為農民收入增長、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以及實現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共同發展,城鄉差別、工農差別進一步縮小,實現共同富裕。這一切實現的基礎必須是農村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第三,農業機械化是節約型農業發展的基礎。節約型農業發展主要表現于勞動力的節約,農業用耕地、能源、水的節約,以及種子、化肥、農藥的綜合節約等方面。如何發展節約型農業呢?農業機械化是關鍵。農業機械化的廣泛使用,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就會大幅度的減少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大量精準拖拉機、耕整機、節能型農機,以及滴灌、微灌、噴灌機械的使用,就會實現農業的節地、節能和節水;各種精播機械、化肥精施及秸稈還田機械、高效農作物植保機械的使用,也必將減少種子、化肥、農藥的使用,提高利用率,從而推動節約型農業發展。
二、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力量
隨著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富裕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進廠務工、進城從業人員不斷增加,農業生產出現了新的變化。
一是\"老人農業\"需要農業機械支撐。大批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留守的農業勞動力大多是50歲以上的老人、40多歲的婦女。他們的體能很難承擔繁重的農業體力勞動。如果沒有農業機械替代,耕、整、收、脫等農事環節的操作質量就會大打折扣,農業生產力就會出現萎縮。這幾年,在農業勞動力減少,耕地數量減少、耕牛大量淘汰的情況下,農產量仍然保持穩定增長,機械化作用功不可沒。
二是分散經營需要農業機械支撐。一家\"三、四口,四、五畝\"仍然是我縣農業生產的基本格局。在小農生產的情況下,購買農業機械很不合算,普遍寄希望于社會農機專業戶或農機合作社承擔部分農業生產環節,以此種田保口糧、保承包耕地不荒棄。在這種情況下,催生和促進了農機專業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近幾年全省已出現了很多農機專業戶和農機合作社,他們活躍在農村各地,專司各家各戶的農機服務,既保證農業生產的需要,又促進了農村勞力的分工分業。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農業機械支撐。在多數地方,\"一事一議\"議不了,事難辦,這是造成農業機泵生銹、機耕路不通、渠道堵塞、塘堰淤積、農田水利不適應生產發展要求的主要原因。客觀地講,農村現有的\"3861部隊\"是不可能擔當此任的。解決這一矛盾,仍然靠農業機械。試想,如果一個行政村有一臺挖土機常年作業,何愁農田水利失修、老化!何愁并村騰地新村建設的艱難!
四是確保糧食安全,實現糧食穩定增產需要農業機械支撐。\"老人農業\"分散小戶經營的特征是粗放經營,把農業當家庭副業,只求收個\"口糧\",農機上去了,就能促進規模經營,發展精細農業,就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力,減輕勞動強度,搶住農時季節,確保糧食豐產豐收。
三、農業機械化是加快農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手段
中國的農業發展,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經濟社會大背景下,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并逐步建成集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農業的過程。把項目的資金、人才優勢用于農機科技教育培訓,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的,具有農機技能的新型農民參與農機技術的應用與農業的深層次開發,鼓勵農村中的各類農機示范戶和經營大戶通過培訓,在學中干、在干中學,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并充分發揮農村基地的龍頭帶動和農機專業戶示范窗口的作用,做到\"辦好一個基地,振興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能有效的推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農業機械化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技術支撐。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是我們黨致力于解決農業深層次矛盾的戰略決策,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加快農業技術進步,推廣使用農機科技成果是最重要的手段和支撐。保證農民(農機人員)能夠真正運用農機科技成果,必須通過加強農機技術推廣及科技教育培訓工作,整合其技術力量來實現轉化。
四、加強農業機械化要強化農機技術推廣和教育工作
各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經驗表明,當農業生物工程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增加農業生產者的收入,必須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因素有兩個:一方面是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素質,使其能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技能;另一方面是直接運用先進的農業勞動工具——先進的農機具,在農業生產中,但這兩個因素都離不開農機技術推廣和科技教育培訓工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