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總體上水資源分布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山區多,平原少;其中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浙閩臺諸河、西南諸河等流域,水資源量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81%,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GDP占全國總量的56%,與水資源占有量相比,經濟發展還有很大潛力;遼河、海灤河、黃河、淮河流域,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總量的19%,特別是海灤河流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但是這些流域的GDP產值卻占全國總產值的44%,水資源成為限制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商訊商業經濟文薈》(雙月刊)創刊于1983年,由廣東省商業經濟學會經理人雜志社主辦。是商業經濟專業理論刊物。研究商業經濟理論和實踐探索,發展大流通、大商業,建設大市場,搞活特區商業經濟和轉換企業經營管理機制。榮獲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此外,區域間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差別很大,開發過度與開發不足并存,北方地區除松花江流域外,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在40%~101%之間,其中海河水資源供水量已經超過多年平均水資源量,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已經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而南方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僅為35%,遠低于北方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尚有一定的潛力。
1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匹配問題
1.1我國水資源分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匹配問題
匹配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正相關或負相關的配合關系,是描述事物之間對稱關系的概念。比如,水資源與經濟社會之間的匹配,就是認為“水資源匱乏地區,經濟社會不發達;水資源豐富地區,經濟社會發達”;再比如,一個人的水平與貢獻之間的匹配,就是認為“水平高的人,貢獻大;水平低的人,貢獻小”。實際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很多事情并不是完全匹配,匹配也并不一定是一種好的狀態。目前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布局總體不匹配,有些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或者水資源缺乏的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使得水資源的地域性差別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詳細分析不匹配的原因,將為水資源調配與管理,以及制定經濟發展方向、產業格局的調整方向等提供支撐。
1.2水資源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協調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配合得當、和諧一致、良性循環的關系,是描述事物之間良性相互關系的概念[8]。發展是指系統或系統組成要素本身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過程,是描述事物運動變化的概念[9]。協調發展則是協調和發展的交集,是系統及其要素之間在和諧一致的基礎上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無序到有序的總體演化過程[9]。水資源系統與經濟社會系統、生態環境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水資源開發利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用水支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而經濟發展則為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是指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良性循環發展,是消除不合理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控制環境污染條件下,維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較好狀態。目前在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諸多外部因素中,水資源狀況正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水資源的多少和好壞直接影響著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大力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理念,對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造成水生態環境破壞,影響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因此需要使經濟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實現水資源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目標[10]。
1.3水資源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本文第一作者將和諧定義為:為了達到“協調、一致、平衡、完整、適應”關系而采取的行動[11]。人水和諧發展是指人文系統與水系統相互協調的良性循環狀態,即在不斷改善水系統自我維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資源能夠為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久遠的支撐和保障[12]。人水和諧涉及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生態等多個復雜系統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13],本文第一作者等采用和諧論的研究方法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河流健康評估[14]、人類活動對河湖水系連通的影響評估[15]以及水資源管理[16]等。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屬于人水和諧發展的研究范疇,是兩者共同發展的最高目標,即為了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對河流進行的開發、利用和改造,應當保持河流的可持續利用,不能損壞河流的自然過程。
1.4匹配與協調、和諧的關系
匹配是對“兩種或兩種以上系統或系統要素之間配合關系”的一種描述,匹配并不一定是一種好的狀態,匹配并不一定就是協調發展,協調發展也不一定達到和諧目標;所以,3個概念是有區別的,一般從低到高的層次關系是:匹配→協調→和諧。分析匹配程度,可為進一步研究協調關系、和諧關系奠定基礎。為了實現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協調、和諧發展,首先要分析兩者的匹配程度。定量計算不同區域水資源的利用情況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匹配度,并對其進行分析評價,了解不同地域水資源支撐能力、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方向,是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兩者匹配狀況良好,說明該地區建立了良好的適水產業布局;如果兩者的匹配狀況較差,則可以根據地區的產業結構、水資源利用效率、節水意識、節水型器具使用情況等進行分析,找出不匹配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措施改變其不匹配的現狀。另外,從國家層面,可以進一步優化水資源調配和經濟社會發展布局。本文旨在提出基于數列的匹配度計算方法,匹配度是定量度量系統之間或者系統各要素之間匹配程度好壞的指標,用來度量區域不同發展階段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匹配狀況。
2基于數列的匹配度計算方法
2.1空間上的匹配度計算方法
假設需要分析計算變量X和Y的匹配度,在研究空間上有K個單元,各個單元變量X和Y的值分別為(x1,y1),(x2,y2),…,(xK,yK)。可以用下列方法計算得到不同單元X和Y的匹配度:a.可以對K個單元的X值x1,x2,…,xK從小到大進行排序,對應的序號為n1,n2,…,nK(最小為1,最大為K)。同樣,對K個單元的Y值y1,y2,…,yK從小到大進行排序,對應的序號為m1,m2,…,mK(最小為1,最大為K)。①如果X值越大而Y值也越大時,兩個變量越匹配,則匹配度計算公式為ai=1-ni-miΚ-1(i=1,2,…,K)(1)可以根據序號的差異來度量變量之間的匹配度。當ni=mi時,完全匹配,匹配度ai=1;反之當ni與mi序號相差越大時,匹配越差,匹配度ai越接近于0。②如果X值越大而Y值越小時,兩個變量越匹配,則匹配度計算公式為ai=1-ni+mi-K-1K-1(i=1,2,…,K)(2)這種情況下,當ni與mi差距越大,匹配度ai越接近1;反之當ni與mi的差距越小,匹配度ai越接近于0。b.另外,可以按照各個單元上,變量的具體數值占研究區該變量總值的比例進行匹配度的計算,同樣分為兩種情況,計算公式如下:ai=1-ri-simax(rk,sk)-min(rk,sk)(3)ai=1-ri+si-max(rk,sk)-min(rk,sk)max(rk,sk)-min(rk,sk)(4)其中rk=xk∑Ki=1xisk=yk∑Ki=1yi(k=1,2,…,K)
2.2時間上的匹配度計算方法
如果對具體的研究區域不同時間段內,不同變量之間的匹配度進行分析計算,可以按照需要,將研究時段分為T個時間段,分時段的變量值分別為(x1,y1),(x2,y2),…,(xT,yT)。同樣對這些指標值進行排序,序號為n1,n2,…,nT;m1,m2,…,mT。則分時段變量間的匹配度的計算公式在兩種情況下變為aj=1-nj-mjT-1(j=1,2,…,T)(5)aj=1-nj+mj-T-1T-1(j=1,2,…,T)(6)同樣地,也可以按照分時段內,變量的具體數值占研究時段內該變量總值的比例進行匹配度的計算。計算公式為aj=1-rj-sjmax(rk,sk)-min(rk,sk)(7)aj=1-rj+sj-max(rk,sk)-min(rk,sk)max(rk,sk)-min(rk,sk)(8)其中rk=xk∑Tj=1xjsk=yk∑Tj=1yj(k=1,2,…,T)2.3匹配度劃分標準依據匹配度的定義,可以人為劃定匹配度大于或等于0.8為匹配;0.8和0.6之間為較匹配;小于或等于0.6為不匹配。根據該標準,對不同變量之間的匹配度進行分析計算。
3實例分析
如果對不同區域或不同時間段內,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匹配度進行計算,可以分別選取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作為代表性變量,采用上述方法定量計算兩者之間的匹配度。
3.1我國不同省級行政區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匹配度計算
依據200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全國不同省級行政區的人均用水量和人均GDP產值數據,采用公式(1)根據排序的方法進行計算,結果見表1。從表1計算結果來看,匹配程度較好的區域有江蘇、福建、湖北、四川、內蒙古、重慶,說明這些區域當前人均用水量與人均GDP相匹配。匹配較差的區域有山西、寧夏、廣西、山東、西藏、北京、天津,其不匹配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水資源相對豐富,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比如廣西、西藏、寧夏,這些區域的水資源可以支撐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力,尤其是西藏的經濟發展潛力最大;二是水資源相對缺乏,而經濟發展相對較快,比如北京、天津,山東、山西,說明這些區域的發展較快,水資源利用效率相對較高,在當前水資源量的限制條件下,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瓶頸,進一步的發展需要考慮外調水等方式增加可用水資源量。針對具體的省(市、區),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匹配關系與地區缺水狀況之間的關系,同時針對省(市、區)內分布不均的情況,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進行分析,才能得到省(市、區)不同行政分區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匹配程度。
3.2河南省逐年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匹配度計算
上文計算了不同變量空間的匹配度,下面再計算時間系列的匹配度。以河南省為例,計算河南省2003—2011年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匹配度。相關數據來源于2003—2011年《河南省水資源公報》。采用公式(7)進行匹配度的計算,結果見表2。表22003—2011年逐年河南省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匹配度年份人均GDP/萬元人均用水量/m3不同年份人均GDP占總值的比例不同年份人均用水量占總量的比例匹配度.從表2可以看出,2003—2011年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較快,人均GDP持續增長,而人均用水量在經歷了相對增長期后,開始趨于平穩,兩者之間的匹配度在2007年達到最大值,而后逐步下降,這主要是2007年以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資源量能夠滿足發展需求,兩者同步增加,匹配度逐漸增加。2007—2009年,由于水資源短缺的限制,水資源量無法承載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對增加需水的要求,只能采取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方式滿足發展的需求。2010年以后,水資源利用情況趨于穩定,而經濟社會依然持續增長,匹配度進一步降低,但是人們節水意識逐漸增強,水資源利用效率在技術推進和資金支持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同時也說明了水資源成為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制約性因素。
3.3河南省不同行政分區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空間匹配度計算
前文已對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空間上的匹配度和時間上的匹配度分別進行了分析計算,但是針對較大單元內水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分布不均的情況,還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進行匹配度的分析計算以得到更加詳細的結果。因此根據上述計算結果,選擇匹配程度處于中等的河南省為例進行分析。利用2000—2009年《河南省水資源公報》和《河南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采用公式(3)計算2000年、2005年以及2009年河南省各行政分區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匹配度,計算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2009年鄭州市的匹配度最差,主要是經濟社會發展較快,而水資源相對缺乏引起的。如果要實現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必須要大力發展節水器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或者通過調水等方式,增加水資源量。開封市和濮陽市從2000—2009年的匹配度持續下降,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用水量猛增,這一方面說明這些地區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節水意識不強,水資源浪費情況嚴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其經濟發展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洛陽匹配度也緩慢減小,但原因與開封和濮陽不同,它是經濟社會發展較快,但水資源量并沒有隨之急劇增加,而是通過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來保障該地區快速經濟發展,實現協調發展。鶴壁市的匹配度緩步上升,主要是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通過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等方式,維持用水量的逐步下降,達到了兩者的匹配發展。駐馬店市的匹配度變化不大,一直較高,這是由于這7年內該市經濟發展和用水量所處的排名位置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引起的。
4結語
我國正處于經濟的迅速發展時期,而水資源可利用量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匹配程度分析對于實施水資源的合理配置較為重要。本文給出了基于數列的匹配度計算方法,并運用該方法對全國不同省級行政區和河南省各行政分區的水資源與經濟社會匹配程度進行了空間分析,對河南省進行了時間序列分析。計算結果表明,所采用的計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匹配程度。但是影響水資源利用狀況的因素較多,例如科技發展水平影響水資源利用率和污水處理率,而供水設施和節水設施的投資及使用狀況影響水資源回用率,產業布局、公眾節水意識和節約用水宣傳教育力度等均影響水資源利用量,而水資源可利用量和利用情況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因此,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弄清造成不匹配的具體原因,才能為管理和規劃部門提供更科學的理論依據,實現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協調、和諧發展。本文提出的計算方法只是階段性研究成果,對匹配度計算考慮的指標還比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在匹配度計算中納入更多的表征指標,將影響匹配度的因素納入匹配度計算中,同時考慮不同的水資源利用類型和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更加準確地評價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的匹配程度,將是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