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首先對現有研究文獻中有關民營經濟概念的觀點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并對民營經濟這一經濟范疇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最后,提出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建議:開展全民行動,優化發展環境;推進政策落實,激發投資活力;拓寬融資渠道,緩解融資難題;減輕企業負擔,助力企業發展;加強自主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升民營企業整體素質。
【關鍵詞】民營經濟 內涵 意義 路徑 經濟核心期刊
一、民營經濟的概念辨析
民營經濟是伴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應運而生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概念和經濟范疇。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首次出現民營企業的概念。《決定》指出:“民營科技企業是發展中國高技術產業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繼續引導和鼓勵其健康發展。”此后,“民營經濟”一詞就在報刊中廣泛出現,中國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了經濟學界的密切關注,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但截止目前,由于國務院沒有對“民營經濟”作出明確界定,國家統計局也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科學的民營經濟的統計指標體系。現有的對民營經濟的概念界定僅局限在課題研究或分析報告中,政府有關部門雖做過民營經濟或民營企業界定方面的研究,但那僅僅是作者觀點或課題組觀點的闡述,對全國各地區僅起到參考作用,沒法起到“統一口徑,規范操作”的效果。因此,研究民營經濟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民營經濟作出科學合理且切實可行的概念界定。
目前理論界對“民營經濟”內涵和外延的理解,主要存在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民營經濟”是個模糊的概念。由于國務院的正式文件中從未對“民營經濟”給予明確界定;國家統計局制定的《關于統計上劃分經濟成分的規定》中也沒有“民營經濟”類別,因此有人認為“民營經濟”是個模糊的概念。
第二種觀點:“民營經濟”應當從生產資料所有制角度界定。劉偉和張維迎認為,民營經濟在財產關系上主要是私有制,狹義的民營經濟就是私營經濟。黃文夫提出民營經濟實質上是非國有經濟;王鈺和彭樹堂也指出民營經濟就是民有民營經濟,它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城鄉集體經濟、非國有控股的混合經濟、外資經濟。由此可以看出,從生產資料所有制角度所界定的民營經濟概念,其內涵和外延與我國統計部門所采用的“非公有制經濟”的內涵和外延是一致的。
第三種觀點,“民營經濟”應當從資產經營角度界定。這種觀點認為民營經濟的范疇并不涉及生產資料的歸屬問題,它強調民營經濟是由民營力量經營的經濟,它是一種非國營、非官營的經營方式和組織方式,其外延范圍包括個體私營經濟、鄉鎮企業、民營科技企業、新老集體企業、合作制企業、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國有民營企業。從資產經營角度界定“民營經濟”的概念,理論上是清晰的,但在實際的經濟活動統計中存在諸多不便,如對于混合經濟而言,就難以準確界定到底是民營還是國營。
第四種觀點,“民營經濟”概念不僅與資產經營方式相關,而且涉及所有制形式,應當以“非國有國營”為界定標準。陽小華認為,“民營經濟”是除國有國營經濟之外的一切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方式的總稱。“民營經濟”就是“非國有國營經濟”,它在中國現實經濟中主要包括八部分:個體經濟、私營經濟、鄉鎮企業、民營科技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三資企業中國家不控股的企業、股份制企業中國家不控股的企業、國有民營企業,其中,前五部分是民營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民營經濟研究的重點。
綜合分析以上四種觀點,本文認為:第一,從概念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來考察,第四種界定方式在內涵上兼顧了所有權和經營權兩個方面,在外延上具有相對廣泛性和完整性,因此,作為理論研究應當采納第四種觀點對“民營經濟”進行概念界定,也就是說,“民營經濟”等價于“非國有國營經濟”,它是一種以民間所有的產權歸屬關系為基礎、以民眾經營機制為特征的經濟發展形式。第二,從我國統計部門的工作實踐來看,由于國家沒有對“民營經濟”作出明確界定,國家統計局也沒有建立起一個完整科學的民營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因此統計部門并沒有采用“民營經濟”這一統計指標對國民經濟活動進行統計,而是采用“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民經濟活動進行統計。實際上,統計部門的“非公有制經濟”與基于生產資料所有制視角所界定的民營經濟概念基本一致。第三,從當前我國工商部門的工作實踐來看,工商部門主要通過強制要求各類市場主體進行注冊登記,從而獲得內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外資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類市場主體的戶數、注冊資本金額等信息,這為獲取我民營經濟的基本情況提供了較為充實的資料。遺憾的是,工商部門的登記體系和統計部門的統計體系有所不同,這給研究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帶來了一些不便。總之,由于國家沒有對“民營經濟”作出明確界定,統計部門和工商部門有關民營經濟的統計體系未能實現對接和兼容,現行的統計調查制度只按法人單位登記注冊類型開展調查并獲取數據,因此要非常準確地計算“民營經濟”份額還存在一定困難。
二、發展民營經濟的意義和價值分析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絕非權宜之計,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的民營經濟發展越活躍,這個地方的充分就業越容易,民生越能夠得到保障和改善。如果忽視甚至打壓民營經濟發展,經濟活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可能長期低迷,經濟也難以發展,社會也難以穩定。因此,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搞活經濟
民營經濟之所以能夠有效激發市場活力,其原因在于它具有國有國營經濟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第一,民營經濟產權清晰,動力機制合理。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微觀經濟主體,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民營企業的投資者是民間資本所有者而不是政府,企業主可以理所當然地把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企業發展目標,這就有可能避免諸如國有企業通常所表現出來的產權不清、權責不明的所有制問題,從而有效激活企業的發展動力。第二,民營經濟管理嚴格,資源利用高效。大多數民營企業實行較為嚴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強調組織中的各項規章制度,以此約束員工的工作行為;同時,在民營企業內部,由于員工的切身利益與企業效益直接掛鉤,員工與企業的雇傭關系能否建立或維持,完全依員工對企業的貢獻而定,員工出于對自身經濟利益的考慮,從而就會較為高效地開展工作。第三,民營經濟面向市場,運轉機制靈活。基于對自身利益的關注,民營企業對市場變化具有一種類似本能的特殊敏感,對市場風險更為敏感,對風險的防范和避讓更具有行為上的主動性,從市場信息的搜集、篩選、甄別,到應對方案的制訂、決策與行動,能做到簡潔、快速,從而對市場環境的各種變化做出相應的及時調整,其結果必然是大大提升市場經濟的活力。
(二)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創造財富
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實現國家富強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民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總產值的比重持續上升,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經濟學的實證研究表明,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與民營經濟發展的差距呈現很強的正相關性。我國區域發展的實踐表明,民營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的地方,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也較高。我國東南沿海及城市郊區的農村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出乎意料的快速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以民間投資的啟動和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主體,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激發了市場活力,這種活力,反過來又促進了民營經濟走上發展的快速道。因此,西部地區要加快經濟發展、縮小同東部地區的發展差距,首先要大力發展營經濟。
(三)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有利于拓寬就業渠道,造福百姓
就業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基。近年來,民營企業的數量逐漸增多,規模越做越大,自主創業人數逐年增加,形成了巨大的勞動力需求市場,吸納的就業人數逐年上升,分擔了國企“減員增效”的后顧之憂,為國家挑起了安排就業的重擔,有效地緩解了就業壓力。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已經成為國家解決就業和再就業的主渠道,在緩解就業壓力、增加人民收入、穩定社會秩序方面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民營經濟的成功發展經驗激發了老百姓的創業熱情,形成了老百姓自發創業的機制。實踐表明:個體、私營經濟,已經成為普通群眾依靠自身力量發家致富的基本形式。可以說,沒有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就沒有就業問題的基本解決,就難以實現人民生活的普遍富裕,也就沒有社會的基本穩定。因此,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是有效應對就業難題、促進國民經濟穩健發展的根本舉措。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