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隨著《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思想政治教育被推上了一個全新的舞臺。為此,新媒體背景下,大學輔導員要秉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堅持“五育”并舉的理念,依托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創設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與針對性的同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而推動我國高校思政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本文源自趙萍, 現代職業教育 發表時間:2021-07-02
[關 鍵 詞]互聯網技術;大學思政;應用路徑
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優化,教育部門對大學輔導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當今世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逐漸成為網絡媒體的主要受眾,其情感認知、道德思想已經被刻上了“新時期”的烙印。從目前課程體系結構來看,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輔導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對學生辯證思維、情感認知等方面的培育并未過多涉及,加之部分輔導員信息化素養不足,對互聯網技術的認知流于表面,使教學氛圍過于形式化,學生主觀意識及政治觀念也出現了斷點。如何借助互聯網技術改變傳統的課程體系、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也已成為每位輔導員亟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能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份參考。
一、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大學思政教育的優勢與不足
(一)優勢
1.互聯網技術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氛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出行、學習的重要工具,其豐富的教學資源與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備受師生青睞,而這也為大學輔導員思政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從目前課程結構來看,網上優質的教學資源不僅改變了傳統思政課程體系,而且多元化的教學內容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了輔導員工作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輔導員還可以依托社交軟件、網絡學習平臺等互聯網技術的交互性,對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情況進行記錄,并根據其存在的問題調整后續教學內容,進而保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互聯網技術促進了思政教育工作質量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以客觀的視角看待社會發展。大學作為新時期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立德樹人”的偉大旗幟,而互聯網技術的出現,為輔導員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思維模式,加之信息教學反饋實時、信息傳輸高效等優勢,輔導員也能更加準確地把握學情,為其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增添一份保障。不僅如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輔導員也可以借助名人訪談、紀錄片等輔助課堂教學,將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地貫穿于各個教學環節中,并利用信息技術的實時性,引導學生在線探討,實現知識內化與躍遷的同時,使其獲得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和自覺性。
(二)不足
首先,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對大學輔導員職業素養要求更高。從互聯網本身來看,作為社會發展的產物,由于自身資源的高度整合,使其逐漸成為一個矛盾結合體,既包含對社會發展有利的一面,又有阻礙事物發展不利的一面。如何實現趨利避害、如何實現“利”的最大化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乃至社會發展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從互聯網的性質看,其具有交互性、實時性、共享性等特點,而這些特點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存在的短板。但在實際教學中,互聯網技術的使用效率與輔導員信息化素養、職業能力有著直接關系,加之社會性質、教育體系的轉變,學生和輔導員也已從傳統的“傳道、受業、解惑”向“引導、思考、自主”轉型,如何加強網絡管理力度、如何提高自身信息化素養已成為每位輔導員工作的首要任務。
二、互聯網背景下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為提升大學輔導員工作效率的重要輔助工具,其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大大降低了輔導員的工作壓力。但從目前互聯網技術的使用情況來看,仍然存在一些技術上的不足。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輔導員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過于注重書本內容,對實際生活、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知識并未過多涉及,枯燥乏味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主觀思維發展受限,加之互聯網技術使用形式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輔導員的工作效率。
部分輔導員由于自身信息化素養的不足,對互聯網技術的認識流于表面,并沒有把握其核心優勢,只是將其作為一種課堂作業、課前預習內容發布的媒介,其本質卻沒有發生變化。單一的教學形式使學生的學習壓力與日俱增,對其學習興趣、思想品質等方面的培育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從學生角度出發,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認知趨于成熟,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他們,對事物充滿了好奇,但由于自身缺乏良好的辨別能力,對網上形形色色的信息無法進行甄別,就會被一些消極信息所影響,致使道德觀念、法治意識出現斷點,影響其日后的身心發展。
三、互聯網技術在大學思政教育中的具體應用措施
(一)轉變工作理念,構建“互聯網+”備課機制
新時期背景下,大學輔導員在開展思政工作時要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方針,依托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對教學內容、課程標準進行深度剖析,切實做到“三個關注”,即:關注自身、關注內容、關注學生,構建“互聯網+”備課模式,恢復學生課堂主人角色地位的同時,改善原本枯燥沉悶的教學氛圍。
首先,輔導員可以借助社交軟件的交互性,將教學內容、目標提前下發至學生,并收集其在本節課中希望學到的知識。在此過程中,輔導員還要對現階段學生的情感認知、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深度剖析,在備課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穿插一些時事政治,并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創設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實現課內外知識有效銜接的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學生心中。其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根據輔導員工作內容進行在線討論,通過線上問卷、線下教學反饋等渠道,對課程內容、知識比例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改善傳統“教師主導”課堂結構的同時,化“灌”為“導”,有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其日后學習奠定基礎。
(二)立足學生發展,搭建“線上+線下”授課模式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輔導員在開展思政工作時要注重方式方法的創新,立足學生發展需求,構建“線上+線下”授課模式,實現課內外知識有效整合的同時,擴寬學生視野,從而使互聯網技術真正成為大學輔導員思政教學的一大優勢。
首先,輔導員可以借助網絡的便利性、實時性來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例如構建思政教育校園廣播網絡平臺,定期向學生播放紅色文化,以“愛國”為主題的故事分享會,以此來實現思政教育的有效互動。其次,在開展線下教學模式時輔導員可以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學習中,通過對學生課上、課下狀態進行分析,制定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案,并有針對性地滲透政治教育,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落實立德樹人,完善輔導員隊伍結構
輔導員作為學生前進路上的“指明燈”,肩負著“人才培養” 的重任。新時期背景下,大學輔導員要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養,完善隊伍結構的同時,為學生學習、發展增添一份保障。
首先,輔導員要加強與其他高校的交流,依托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搭建城域網,并將優秀教師定期、分批次送到其他高校進行學習,提高自身信息化素養的同時,使其具備敏銳的互聯網意識,從而準確地抓住互聯網技術對學生發展積極的一面。其次,在實際思政教育工作中,輔導員還要做到“兩次反思”,即:自我反思、工作反思,利用網絡平臺的實時性,定期開展線上聯片教研分享會,針對時代發展需求及學生情感認知,對現有的教學體系進行優化,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全面性的同時,提高輔導員的專業能力。最后,各個大學還可以立足本校校情,搭建名輔導員工作室,聘請其他高校優秀教師成為客座教師,對目前輔導員教學工作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調整和更新教學方向,促進工作理念與社會發展需求有效對接的同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完善大學輔導員隊伍結構。
(四)優化教學評價,助力學生多元發展
教學評價作為輔導員思政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對現階段學生學習情況的總結、輔導員教學工作的反饋。對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輔導員思政要立足學生發展需求,把握教育核心內涵,優化教學評價體系,進一步提高評價真實性與可靠性的同時,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
首先,評價體系要具有實時性。由于學生自身認知、學習能力的不同,輔導員在進行評價時要以“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為前提,以課前、課上、課后為分界點,根據教學環節制定不同形式的評價內容,并將其合理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通過階段性的評價引導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
其次,評價標準要多元化。對于大學生而言,專業成績固然重要,但于其人生價值、未來發展層面來說,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是其發展的重心,對此,輔導員在制定評價標準時要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生活、學習為評價界線,從學生上課態度、作業完成情況再到社會“小公民”、家庭子女等方面設置不同的評價內容,并根據現階段思想認知、思辨意識制定階段性學習方案,制定相應的激勵制度,保證學生課堂積極性的同時,增強其情感認知,從而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輔導員思政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作為學生發展路上的“指明燈”,輔導員要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方針,通過對現階段學生情感認知的深度剖析,結合社會發展需求,依托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創設多種形式的教學情境,拓寬學生文化視野的同時,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加速自身人文素養的培育。不僅如此,輔導員在日后教學工作中還要注重自身信息化素養的提升,依托互聯網技術積極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徑,提高教學工作實效性與針對性的同時,使互聯網教學資源真正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堅實保障。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