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紹山
摘 要:近年來,中國的生物科學和技術發展迅速,人們對生物學的關注日益增加。初中生才剛剛開始接觸這一學科,這個時期的學習能夠為后續生物學習奠定基礎。在傳統的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遞,使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抽象的生物學理論。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傳統生物學教學方法需要進行改革。讓學生能夠將基礎知識與實驗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生物學習的效率,確保學生能夠掌握豐富的基礎知識,從而全面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對策探究
1 引言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不斷完善生物教學理念,在實踐中不斷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創造一個具有濃厚氛圍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己,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尋找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的、平衡點,不斷豐富教學內容,使生物課堂變得更加有特色,為創設高效的生物課堂提供保障。
2 加強初中生物教學的質量重要意義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物高效課堂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如下要求:教師應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同時還要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3 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3.1 創設的情境與生活實際相脫節
初中生物極富生活氣息,學生與生物課本中的內容距離并不遠。因此,只有那些與生活實際相符合,反映了生物學科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的情境,才能真正收到引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生物學科重要性的效果。但是,許多生物教師在進行情境創設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情境應具有的生活性,而是單純從主觀角度出發,隨意設置情境,這就使得情境教學流于表面形式,學生無法在情境中將生活與生物學科相聯系,在課堂上接受的仍然是抽象的生物知識,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應用生物知識。
3.2 沒有正確進行實驗教學,生物實驗形同虛設
對于剛接觸生物學知識的學生來說,生物學實驗就像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充滿了許多新事物。因此,學生對生物學實驗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通過觀察微觀世界中的生物學現象。盡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但許多學生對生物實驗感到很興奮,停留在某些實驗的表面,根本沒有通過實驗現象發現和探索生物知識的內容。這樣就偏離了實驗輔助生物教學的宗旨,生物實驗也就變得形同虛設了。
4 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4.1 創設生活化情境
針對當前存在于初中生物課堂情境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與生活實際不符的問題,教師需要加強情境創設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情境可以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現象,或是與生物學緊密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更好地進行生物知識的遷移,并提升對于生物學科重要性的認識。生活化的情境還能讓學生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比較輕松地找到切入點,因此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使生物課堂充滿活力。例如,在進行《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蚯蚓,這一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環節動物入手創設情境:首先讓學生表達對于蚯蚓這種生物的印象和感受,并在這個過程中描述蚯蚓的特點;接著展示有關蚯蚓的圖片和動畫,結合這些內容對環節動物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學生就不會再對“環節動物”這個生物學名詞到陌生,結合蚯蚓進行聯想,就能自然而然地回顧起本章節的內容,教師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2 培養學生對生物現象的認識,加強學生對生物本質的了解
作為合格的生物學老師,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與生物學實驗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生物學現象的成因,解決生物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進行生物實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比如,在利用顯微鏡對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進行觀察的時候,要想學生獨自實驗,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一般情況下,學生會得出兩個方面的結論,一方面是洋蔥鱗片葉表皮沒有展開;另一方面則是在制片的過程中沒有將壓片壓好。與此同時,在同一個實驗中,細胞的顏色會發生變化,學生要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因此,在通過實驗中,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激發起學生對知識探索的基本思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學生養成正確思考習慣。
4.3 實驗中打破慣性思維,創造精彩
人的思維定勢往往來源于其自身的經驗或習慣,有經驗和習慣固然是好事,但如果過于依賴這些就容易畫地為牢、固步自封,從而缺乏創造力。當你面前放著一張有一黑點的白紙時,你往往看到的是那個黑點。而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恰恰敢于打破思維定勢,獨樹一幟,在別人看到黑點的時候,他看到了白紙。人只有在突破傳統思維方式的時候,才能發掘創造的潛能。因此,教師除了自身要具有這種智慧和勇氣外,在實驗教學中也要鼓勵那些最具創造力的學生敢于打破常規,與眾不同。例如,“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實驗中,常規的實驗設計思路是準備一定數量的螞蟻,給它們提供不同氣味的食物,其他條件都一樣,然后觀察螞蟻的覓食行為。這是最常用的實驗方案的設計方法,學生剛開始看時,習慣性思維使他們覺得這個實驗方案很可行。但隨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打破常規思維,經過思考和激烈的討論之后提出了兩個疑問:其一被捉來的螞蟻會不會受傷,離開了巢穴會不會不適應;其二不同氣味的食物,比如饅頭、油條、辣椒等,那么它們除了氣味不同外,其他條件很難保證是一樣的,比如顏色等。
5 結束語
總而言之,雖然新課程改革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賦予學生更為廣泛的主動學習空間,但教師仍然是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和推動者。通過教學中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切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成就高效實驗課堂。
參考文獻:
[1] 毛敏剛.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普童話,2019(47):74.
[2] 雒林香.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J].新課程(下),2019(11):190-191
推薦閱讀:如何參與教育部一般課題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