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近幾年我國教育界又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新課改觀認為:課程是民主的、開放的、科學的,不是預設的,而是生成的;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課程內容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新與開發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舊課程框架內是很難在教學上有根本突破的,課程與教學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一切教學改革都必須與課程改革相結合。新教學觀強調: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學生認識和發展規律,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解放教師,鼓勵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進行創新教學,不唯教材是教,靈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受分值和教學條件的限制,目前不少中學生物課還延續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們不妨開放思想,改革教學模式,在開放性、實踐性、生動性三個方面下工夫。這樣做既能豐富了課堂教學,也能提高學生成績,同時也是對新課程改革的最好闡釋。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新教學理念,開放性,實踐性,生動性
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如果我們還延續傳統教學方法來講授“新課改”教材,那顯然是與編寫這套教材的專家學者的初衷背道而馳的。根據新課程改革傳達的精神,聯系中學生物教學的實際,筆者認為,生物教學可以在開放性、實踐性、生動性三個方面下工夫。這樣做,既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又符合中學生物教學的實際。
一、 開放性
在傳統生物教學模式中,教材是預定的,既成的,課堂是封閉的,固定的。教師所要做的就是照本宣科,講什么課?怎么講,教學參考書上都有,教師不用多費心思。學生需要做的也很簡單,就是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在“新課改”中,課程可以是民主的、開放的、生成的;教學不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課程內容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新與開發的過程。
“新課改”給教師預留了很大的創作空間,教師可以不必拘泥于書本和教材,在大綱精神的指導下,根據實際需要,突破常規,自主傳授科學知識。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與專題知識講座結合起來,結合環保日,開展科普專題講座;一些較重要的環保節日如:植樹節(3月12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愛鳥周(4月22——26日)可以被利用起來做專題,以主題日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相關的專業知識。還可以利用這些節假日,帶領學生做與之相關的公益活動。如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并對校園植物掛牌,這樣既能實現學生參與環保的愿望,也能在活動中深化他們的環保意識。同樣,可以讓學生收集有關報刊雜志和電視臺上的環保知識,再加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利用特殊的日子,進行特殊的教育。比如,在“6月5日”環境日那天,把平時積累的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印成試卷,對學生進行測試、評分,根據成績評出一、二、三等獎。開展這種活動既可增長學生的環保知識,又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參與意識。
教師還可以把課堂教學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根據現實生活的變化,隨時變更教學內容,例如,北方三、四月份常常會出現沙塵暴天氣,教師可以根據天氣變化,引導學生探索沙塵暴的起因,進而分析黃土高原的形成以及森林對水土的保護作用。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當地全年的降雨進行總結,根據春夏秋冬降雨的不同形式以及所在縣市所處的自然條件,對當地全年的降水進行分析,并進而引導學生探索對流雨和鋒面雨的成因。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收看空氣質量日報,記錄數據,從中了本地區在各個季節的空氣質量情況,并與周邊城市作比較,分析城市空氣質量較好的原因,適時向學生傳授大氣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
二、 實踐性
生物課不同于其他課的形式之一是它的實驗性,實驗課是生物課不可缺少的實踐課,具有直觀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實驗課一般都是教師做學生看,學生參與動手的實驗即使有,也很少。條件差的學校,實驗課甚至常年不開。學生失去了參與的樂趣,自然,學習興趣不大,這樣,生物課的實踐性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新教學觀強調: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學生認識和發展規律,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如何上好生物實驗課,是提高生物教學水平的關鍵。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在實踐程中獲得感知,在感知的基礎上獲得理性的知識,在生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中提高能力,重新建構生物知體系和認知體系,學會學習生物課。比如:在講授“生活在水中的動物”一節時,教師準備好各種材料,讓學生自主探索魚的鰓、鱗片、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有的學生將魚的鰭捆綁,有的是將魚鰭煎掉,有的是做一個魚的模型來實踐。通過不同學生的探索實踐,經過討論總結,學生很容易理解魚鰓和不同魚鰭的作用了。再比如:在講授生態系統時,讓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準確地尋找自己的捕食對象,并與它發生聯系。角色扮演后再分析討論一些問題,最后學生很容易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有關知識。
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自己動手做,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印象深刻,比起傳統實驗中老師的單純示范,學生也易于理解,而且還能活躍課堂氣氛,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老師愛教,學生愛學。
三、生動性
新教學觀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解放教師,鼓勵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進行創新教學,不唯教材是教,靈活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在這種理念指導下,教師可以不惟書本所囿,不被教室所拘,盡可能地把生物課上的生動、有趣。我市自然條件優越,動植物種類繁多,為生物教學的生動、有趣,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教師可以把本地區的自然資源與教材靈活結合在一起,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在現有的條件下,把生物課上的生動有趣,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有條件的地方,教師可以突破教室的限制,把課堂引到田野、山林、河邊、湖畔,不但讓學生動手參與,還能身臨其境,感受生物教學與自然交融的樂趣。比如,講解植物的時候,與其坐在課堂里夸夸其談,不如帶領學生走進原野,走進森林,現場講解植物的根、莖、葉以及它們和太陽之間的光合作用。講到魚類的時候,與其坐在課堂里照本宣科,不如抽空帶著學生到河邊親自捕捉,當場講解其特性,現場解剖。再有,在講解蚯蚓的習性、特點、作用的時候,可以直接把學生引到田頭,仔細觀察、現場挖掘,與之相比,課堂教學無疑顯得空洞、乏味。再比如:在講述“動物的社會行為”一節中的“信息交流”時,教師可設置一些問題,如“當偵察蟻發現某處有食品時,是如何回到自己的巢穴的?”“偵察蟻回到自己的巢穴后又是怎樣告訴同胞這一信息的?”學生聽后,興趣盎然,紛紛發言。教師再著重講述探究這些問題時應該注意的事項,讓學生自己在課余時間進行探究。教師課堂再進行總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我們以往對生物教學的評價體系顯然已經過時。我們必須建立符合新課改要求的評價體系。既然新教改為我們提供了創新的空間,優越的山川地理環境為教學生動性提供了無限的可能,作為中學生物教師, 我們應該把傳達“新課改”精神的開放性、實踐性、生動性落實到生物教學的具體過程中, 抓住一切有利時機, 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不斷充實學生的生物學知識,在提高自己生物教學能力的基礎上,努力提升本地區生物教學整體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吳小江:城市化與城市生態的哲學關懷.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1995,(3):45-50.
[2]張慶:從生態系統看人地關系. 理論導刊[J],1999,(7).
[3]吳畏:對“生態學哲學”概念的初步界定自然辯證法研究[J]. 1997.3
[4]包慶德,劉桂英.開啟生態時代:從生態學到生態哲學[J].呼和浩特: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2:2.
[5]馬保蓉:中學生物教育應如何開展環境教育.甘肅教育[J].2006.10
[6]李宗誼:中學生物新課改教學實踐探討.貴州教育[J]. 2006.10
[7]劉波:談談中學生物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中學生物學[J].2006.(1)
[8]喻琳:探究性學習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教師教育與管理[J].2006.2
[9]陳淑玲:中學生物教學實施自主學習初探. http//www.zhichenglw.com
[10]彭萬仁:中學生物新課程教學中研究性實驗教學初探.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5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