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需要有效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產業、供需、區域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中國作為大型經濟體,其經濟結構和區域產業分工的復雜性決定了碳排放結構的復雜性。采用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區域間投入產出表對中國碳排放的供需和區域結構關系進行了探討。研究發現,中國消費、投資、出口引致的碳排放占比分別為30.83%、49.96%、19.21%,投資需求碳排放較高的主要原因是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和基建投資拉動,同時出口產品結構中重化工業占比較高。從區域碳排放格局看,北方整體碳生產大于碳消費,而南方整體碳消費大于碳生產,本質上,這是北方倚重煤炭能源和重化工業而南方以下游生產制造環節為主的產業分工格局導致的。為此,要加快優化產業結構、供需結構和區域產業分工結構,引導各地區各行業有序達峰,推動發展方式全方位改變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碳排放 投入產出分析 供需結構 區域結構 碳達峰
作者簡介:陸江源,博士,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何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助理研究員。
一、引 言
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我國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錨定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2021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重點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綠色、環保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雙碳”目標的實現過程將會是一場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必將倒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低碳轉型。
科學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有效解決當前經濟發展中產業、供需、區域等方面的結構性矛盾。這些結構性矛盾包括宏觀經濟目標與綠色發展目標的協調、傳統高碳行業與低碳行業之間的結構調整、碳生產和碳消費的矛盾、高碳排放地區和高碳消費地區的區域結構性矛盾等。如果不考慮上述結構性矛盾,簡單地采用供給端碳排放抑制的方法,只能加劇行業之間、供需之間、區域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對國民經濟體系良性循環造成不良影響。
作為大型經濟體,中國經濟結構和區域產業分工的復雜性決定了碳排放結構的復雜性。從產業特征來看,中國仍然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之中,具備較為完整的工業生產體系。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的碳排放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出口而產生的。從供需角度看,房地產和基建投資在最終需求中的占比仍然較高,造成高碳排放的鋼鐵、建材等產業供給依然居高不下。從區域碳排放來看,雖然一些地區退出了高耗能產業,但高耗能產業的產量需求仍然存在,這就使得高耗能產業進一步向其他地區集中,導致高碳排放的電力、鋼鐵、建材等行業的供給和消費呈現異地化傾向。因此,科學客觀研究和制定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離不開對產業、供需、區域等方面結構性矛盾的分析。
二、文獻綜述
相關研究普遍采用投入產出方法從產業、需求、區域等各個層面對碳排放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成果較為豐富。
在產業層面,因為產業結構是影響碳排放的重要變量,目前學術界主要圍繞產業結構與碳排放的關聯性展開研究。現有文獻利用各類計量模型進行了多種測算,認為隨著產業結構從農業、工業向服務業轉型,能源消耗強度將會逐漸下降,從而降低碳排放強度。部分學者關注高耗能產業、高碳能源產業和低碳產業占比的變化。比如,張宏艷和王煒研究我國1999—2016年省級行政區的面板數據,發現碳排放與產業結構存在單一的門檻效應。投入產出方法也逐漸在碳排放與產業結構關系研究中得到應用。比如,徐愷飛和金繼紅利用中國2002、2007、2012和2015年的投入產出表編制了可比價格,研究了制造業的碳排放結構。基于2017年投入產出表,朱佩譽和凌文構建了包括13個中間產業部門和5個能源產業部門的動態CGE模型,探討了不同碳達峰情景對于產業結構的影響。
在需求層面,學者普遍采用投入產出方法分析碳排放的需求驅動因素。烏力吉圖利用中國2002、2007年的投入產出表分析碳排放增長的需求結構,發現投資和出口需求是誘發碳排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碳排放是投資出口依存型。張海行分析河北省2007、2012 年的投入產出表、部門能耗等數據,發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減少了河北省2012年的碳排放,而最終需求結構效應和最終需求規模效應是河北省2012年碳排放增加的影響因素。張偉和王韶華利用投入產出方法測算了中國31個行業投資需求、消費需求份額變動對碳排放的影響,發現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食品和煙草業等是消費結構調整的關鍵部門。
在區域層面,由于國際投入產出表和區域投入產出表存在數據差異,所以相關分析也分為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在國際區域碳排放結構方面,喬小勇等對WIOD、Eora、EXIOBASE 等國際投入產出數據庫進行重新編制,建立環境擴展的多區域投入產出模型,測算隱含碳排放,發現國際上“南北碳轉移”問題突出,發展中國家生產側排放大于消費側,而發達國家則正好相反。鄧光耀基于多區域投入產出子系統模型,研究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隱含碳排放的關聯效應,發現中國的隱含碳進出口及與此相對應的溢出效應在進出口貿易對象國之間存在差異,比如2015年中國從韓國的隱含碳進口最多,向美國出口的隱含碳最多。董聰等利用國際投入產出表研究了國際間產業轉移與各國碳排放之間的關系,發現國際產業轉移對接收國因國外因素而產生的碳排放增量具有抑制作用。在國內區域碳排放結構方面,鄧榮榮和楊國華利用中國2002—2012年區域投入產出表分析了區域間碳排放轉移,發現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京津地區、北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南部沿海地區為主要的凈貿易隱含碳排放轉出區域,且轉出趨勢有所增強,上述區域通過貿易將碳排放轉移至東北、中部、西北等經濟欠發達區域。
論文指導 >
SCI期刊推薦 >
論文常見問題 >
SCI常見問題 >